本文文字:1594 字
閱讀時長:6分鍾
"
開年以來,先有 DeepSeek 的一鳴驚人,讓 " 萬物皆可 AI" 深入人心;後有比亞迪強勢開啓高階智駕普及時代,起手就是 " 全标配、全免費 ",一時間,與人工智能密切相關的自動駕駛熱度狂飙,成了業界與普通老百姓共同關注的話題。

機構預計,在其他自主車廠跟進比亞迪的智駕平權戰略後,将有超過一半的新車具備高速 NOA 等智駕功能,行業滲透率将繼續上行至 37%-42%,産業維持高景氣。在 DeepSeek 等先進 AI 算法的賦能下,自動駕駛技術将進入快速發展期。
然而,智駕賽道看似有多紅火,背後競争就有多慘烈。近日,又一家曾經的明星 " 獨角獸 " 縱目科技陷入絕境。
目前,總部位于上海的縱目科技辦公樓人去樓空,貸款到期通知、社會保險費限期繳納通知書等告示張貼在顯眼位置,公司資金流枯竭迹象明顯。據媒體爆料,員工被欠薪長達 4 個月,社保斷繳,公司法定代表人唐銳失聯,IP 顯示在日本,公司 " 二把手 " 及其他高管也不見蹤影。這場突如其來的危機震驚了整個行業。
公開信息顯示,縱目科技成立于 2013 年,作爲自動駕駛和高級駕駛輔助系統技術及産品供應商,一度發展勢頭迅猛,與理想、賽力斯、長安、吉利、一汽、比亞迪、岚圖等多家國内汽車廠商都曾是它的客戶。2015~2022 年,縱目科技完成了 A~E 輪融資,截至 2022 年 3 月 E 輪融資完畢,縱目科技估值已超 90 億元。資方包括聯想、小米、君聯資本等巨頭紛紛押注。
特别是 2021 年 3 月,縱目科技成爲雷軍官宣造車後,投資的首家相關公司。小米産業基金投資縱目科技 4.73% 的股份,共計砸下 2.1 億元。
究竟是什麽讓縱目科技走到了這一步?
首要原因肯定是,領導層決策失誤,産品技術競争力不足,嚴重依賴外部輸血。縱目科技起初靠自動泊車技術嶄露頭角,但它其實一直堅持走的是 " 一步到位 " 的完全自動駕駛路線。
如今市場已經驗證,L4 級自動駕駛技術難度高、研發投入大、商業化落地難,短期内難以實現盈利。很多堅持這一路線的公司早就死掉了,其中甚至包括通用旗下的 Cruise 和福特投資的 Argo AI。
當行業沿着漸進式路線,向行泊一體、BEV+Transformer、端到端大模型等先進技術範式轉變時,縱目科技未能跟上步伐。盲目押注的移動充電機器人 FlashBot 業務,更是嚴重拖累主業。2022~2024 年縱目科技累計虧損超 15 億元,經營現金流持續爲負。在三次上市失敗後,縱目科技徹底失去了投資人的青睐,最終走向崩潰。
與此同時,縱目科技的暴雷,也是智駕賽道殘酷生存法則下的必然結果。自動駕駛始終是大力出奇迹的行當,過去數十年,已經經曆了多輪洗牌,可以用 " 九死一生 " 來形容這條賽道的幸存率。
如今高階智駕進入普及期,看似是要苦盡甘來,實際對創業公司更不友好。一方面,有遠見,有能力的主機廠,已經把 " 靈魂 " 收回到自己手中。縱目就是最典型的 " 受害者 ",2023 年,縱目科技前五大客戶分别是理想汽車、賽力斯、長安汽車、岚圖汽車和一汽集團,來自它們的收入占公司同期總收入的 93%,其中理想一家就占了 43.8%。失去了這樣的大客戶,縱目科技的天一定會塌。
另一方面,随着智駕進入普及期,比拼的關鍵要素變爲成本、效率和數量,這意味着隻有能快速實現規模化應用和強成本控制的大廠,才能赢得市場。尤其是在比亞迪将高階智駕的溢價徹底打沒後,估計又會有一批企業難以爲繼。
目前,自動駕駛的商業化進程遠不及預期。一位智駕大咖判斷,未來智駕賽道會形成幾家頭部主機廠自研 + 幾家頭部供應商賦能其他車企的局面," 能跑出來的一定是少數 "。
還有圈内人對筆者表示," 對有點名氣的智駕企業來說,能被大廠收了或許是最好的結局。至于縱目科技的研發人員,其實不必焦慮,自動駕駛行業正處在快速發展期,對人才的需求非常強烈,不如早點出坑另謀高就。"
本文僅爲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水滴汽車立場。
作者|殷 楠
編輯|王 磊
責編|祁佳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