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開車的城裏大叔偶遇下山背着沉重竹簍賣石榴的男孩和奶奶,當女子旅行時誤入大涼山深處邂逅了英俊淳樸的彜族小夥 …… 當你以爲刷到了人間最美好的相逢,殊不知大山裏也有人玩起了 " 套路 ",這些隻不過是賣貨前先 " 賣慘 " 的鋪墊。
直播平台演起苦情戲,我們對這樣的 " 悲情營銷 " 招數并不陌生。還記得早些年電商平台的 " 滞銷大爺 " 嗎,曾用同一張樸實滄桑的臉龐解鎖過不同種類農産品的銷量密碼。如今大爺又換成了有着眼神清澈純真的孩子直接望向你,拷問着 " 良心 ",還有 " 錢包 ",消費者說不的勇氣明顯不足。
和孫子一起賣石榴的奶奶稱,本來是帶着孫子賣核桃,然後被年輕人搭話,指導他們說話、擺動作,視頻拍完後收到 200 元錢。她并不知道對方拍視頻的目的,認爲是在做好事。從一眼看出很假,到 " 不像是演的 ",騙術也在進化中。
現在瞄準 " 悲情營銷 " 的已經不是普通農産品公司或電商平台,而是有着更完整包裝鏈的 MCN 機構。這些專業機構從物色 " 網紅苗子 " 孵化,到設計劇本收割流量變現,更加穩、準、狠地撲向消費者心房(錢包)。經警方調查,厘清了網紅團隊 " 吸粉—引流—帶貨—變現 " 的産業化運作模式,凸顯了 " 上遊供貨商家—包裝引流團隊—虛假助農主播 " 的吸粉帶貨利益鏈條。
故事是假的,産品是假的,但消費者付出的情和錢都是真的。這樣的營銷行爲可能已經構成詐騙。此前,南京鼓樓法院通報了一起編故事表演 " 賣慘 " 的案件,最終裁定該主播退一賠三并發布道歉聲明,要求相關平台加強審查、完善投訴機制。該主播辯稱自己不構成欺詐,理由是他所販賣的商品并無質量問題,且價格并無虛高的情況,因而提起上訴。然而,商品本身質量問題并不是是否構成欺詐的唯一标準。日前,南京中院駁回上訴,維持原判。
" 虛假助農 " 傷了消費者,也傷了不知情的拍攝者,還傷害了當地農産品的正常銷售模式。帶貨變現方雖然曾賺得盆滿缽滿,但也要自食 " 因虛假宣傳,涉案數額巨大,涉嫌犯罪 " 的惡果。另一方的受益者——直播平台,也值得我們關注。平台對于熱傳的情節、台詞類似的視頻是否做到了嚴格審核管理?現在發布虛構情節内容需主動添加 " 演繹 " 标識,這一要求是否落實?視頻引流後的帶貨變現如果也在該平台實現,是否有利益分成?
平台要盈利無可厚非,但可以站在更高的角度,積極打通農産品帶貨和銷售渠道,讓消費者更放心地在平台購買農産品,幫助農民站着把錢掙了。
現代快報 + 評論員 荼白
(校對 張紅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