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 @視覺中國
文 | 光子星球,作者|吳坤諺,編輯 | 吳先之
最近阿裏有點忙。
先是更換掌舵人,與此同時 1+6+N 的調整與各子業務的上市之路未停,加之準備即将到來的雙 11。在此期間,還傳出淘天人事變更的謠言,眼下的阿裏顯然正處于紛更之中。
這次被推上風口浪尖的是與達摩院 " 并駕齊驅 " 的羅漢堂。羅漢堂總裁陳龍表示,羅漢堂關閉傳言與事實不符,羅漢堂、羅漢堂品牌繼續存在并且還在運營。隻是随着 1+6+N 的持續推進,羅漢堂的組織關系、團隊構成、工作重點有所調整。目前,新團隊、新工作的啓動正在加緊籌備和推進。
言下之意,羅漢堂沒有關閉,隻是有重大調整。
據悉,羅漢堂成立于 2018 年 6 月 26 日,是由阿裏巴巴倡議,并由社會科學領域全球頂尖學者共同發起的開放型研究機構,與當下風頭正勁、開發通義千問大模型的達摩院同爲阿裏的 " 練功房 "。
羅漢堂負責人陳龍曾表示,達摩院探索前沿科技,但科技快速進步,總會伴生出經濟和社會形态、社會治理、人們生活方式等各領域的變革。而羅漢堂的成立便在于研究這一類 " 配套問題 " 的解法。達摩院意在研究解決未來問題的先進生産力,而羅漢堂則是研究随之而來的生産關系。
而今在阿裏新 CEO 吳泳銘提出的 AI 驅動與用戶爲先兩大戰略支點下,達摩院作爲 AI 探索的大後方尚高枕無憂,隻是與之 " 适配 " 的羅漢堂卻進入了多事之秋。即使馬雲稱 " 希望羅漢堂能存在 300 年 ",在重大組織調整之下也難免遭遇 " 五年之癢 "。
脫虛向實?
數據治理與隐私保護、衡量新經濟、可持續變革、智能科技經濟學、未來金融……
羅漢堂将其官網中的這些對外展示的研究項目稱爲 " 複雜但又影響深遠的問題 ",點明了羅漢堂作爲一家 NGO(非政府、非盈利)組織的本質。
衆所周知,阿裏于今年開啓了 1+6+N 的重大組織調整,可無論是業内關注亦或是資本市場的目光都聚焦于商業實體上,羅漢堂作爲自創立之初便定性爲智庫研究機構的非盈利實體,因此并未進入大衆視野。
甚至羅漢堂相關的公開報道都少得可憐,除卻近日風波與成立之初外,大多集中于年度的羅漢堂數字經濟年會,前 CEO 張勇曾多次出席大會并與多位諾獎得主交流不同議題——今年張勇與頂尖學者們交流的議題是人工智能與平台經濟。
業界視角下,距離業務過于遙遠的議題本就鮮受關注。事實上,莫說是大衆視野,即使是阿裏集團内部員工都有部分人士表示在本次風波前 " 并未意識到羅漢堂的存在 "。
無怪傳言中,有聲音分析羅漢堂的關閉原因在于羅漢堂隻是學術機構,而不是商業實體,這與阿裏各大子業務小步快跑向交易所的戰略方向并不一緻。隻是本次阿裏方面辟謠着重強調羅漢堂對數字經濟創新的關注和投入不會減少, 即使羅漢堂需要 " 脫虛向實 ",我們也需要從其他角度嘗試歸因。
如此便不得不提同爲 " 練功房 "、" 希望存在 300 年 " 的達摩院,我們能自其中捕捉羅漢堂重大調整的草蛇灰線。
據了解,達摩院在創立之初,資金支持便由螞蟻金服提供,晚一年成立的羅漢堂同樣如此。彼時螞蟻金服承諾将在三年内對達摩院投入 1000 億元,而對羅漢堂的資金支持則落在了 2018 年螞蟻集團融資的 140 億美元上。
無奈 2020 年螞蟻集團上市受挫,不僅發起羅漢堂倡議的馬雲遠遁,同時史上規模最大的 IPO 之下,345 億美元融資事故也讓螞蟻集團乃至阿裏的資金鏈遭遇重大沖擊。
緊接着的是螞蟻集團的漫漫三年整改,直接導緻螞蟻集團早在 2020 年便開始與阿裏切割。而今物是人非,三年後的螞蟻集團在整頓後難掩上市野心,對羅漢堂這樣的 NGO 組織提供資金支持可以說是 " 多一茬不如少一茬 "。況且自三年期限看,螞蟻集團也早已完成了其資金支持的承諾與使命。
這麽看來,羅漢堂的此次調整很可能是與螞蟻的進一步解綁,同時也讓這個非盈利機構真正回到大阿裏的懷抱,在大阿裏的支持下保持 NGO 的本色。
羅漢堂總裁陳龍回應傳言時提到的 " 數字經濟研究工作以及羅漢堂研究生态由羅漢堂數字經濟研究院以 NGO 的方式繼續開展 " 也佐證了這一點。
況且,發起羅漢堂倡議的馬雲早已回歸,意在 " 傳道授業解惑 " 的馬老師又怎會讓心血付之東流?
去向何方?
1000 億對于達摩院而言是啓動資金,馬雲要求達摩院必須在此之後自負盈虧。可羅漢堂的 140 億美元卻沒法讓羅漢堂盈利,反而是達摩院官網首頁中一個個閃耀的學術人都需要經費去開展研究。
如果撇開馬雲的影響,考慮到近兩年各大企業持續降本增效的風潮,像羅漢堂這樣的機構其實是最具備關停理由的。羅漢堂官網中展示的 " 過往活動 " 中最近一次在 2021 年 12 月 15 日,出版報告中最近一次則在 2022 年 6 月 10 日,種種迹象表明,羅漢堂的前沿研究很可能在螞蟻終止對其 " 輸血 " 後遭遇波折。
在羅漢堂每年召開的數字大會中探讨的深刻社會議題之下,我們不難發現無法盈利的羅漢堂早已将目光聚焦于阿裏自身的研究工作,尤其是張勇任 CEO 後,将阿裏知名的 "102 年的公司 " 願景改爲 "102 年的好公司 " 中的 " 好 " —— ESG。
陳龍曾對外公開表示,好企業的定義從 " 賺很多錢 " 到 " 爲社會創造很多價值 " 轉變,這其中過渡的橋梁便是 ESG。而陳龍亦是阿裏巴巴集團可持續發展管理委員會主席及 ESG 報告的主要負責人。
衆所周知,ESG 是近年來企業組織發展的重要課題之一,不僅逐漸成爲企業評估的重要指标,更是有可能成爲企業的 " 第二張财報 "。
雖然 ESG 在大方向上與羅漢堂的研究課題相符,但研究對象卻從社會層面縮小至阿裏自身,如此難免有 " 公器私用 " 的嫌疑。
我們自 ESG 從業者處了解到,一家頭部企業的 ESG 研究與報告需要的是将能量化的數據精細化,還需要深度走訪以考察組織、員工等層面的内部治理,其中投入的資源可想而知。個中工作自然沒法交給學者們,隻能依靠另行聘請相關人士的方式來推進。
某位阿裏内部人士稱,羅漢堂對外招聘的員工在性質上與華爲 OD(組織發展)相似,崗位職責在于從組織的視角,解決公司整體以及公司内部各類組織的持續發展的問題。這無疑佐證了羅漢堂近兩年的 " 主線任務 " 落在了阿裏自己身上。
如今 ESG 風頭正盛,羅漢堂的學者們也需要資金推進前沿研究,那麽将二者切割,讓 " 上帝的歸上帝 , 恺撒的歸恺撒 " 則是情理之中的調整。陳龍亦在回應中提到,羅漢堂的調整會讓 ESG 戰略研究和運營等職能保留在控股集團。
隻是阿裏集團的 ESG 成果在此前的國際評級中并沒能取得足夠好的成績,在 MSCI(明晟)評級中,阿裏集團的總體評級爲 BBB。阿裏的 " 向好之路 " 想來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
至于羅漢堂的 " 本體 ",大可完全獨立後再做啓動。興許不久之後,我們又能看見羅漢堂的新動作,隻是這次的範圍将不再止步于阿裏。
結語
随着阿裏方面的辟謠,羅漢堂風波已塵埃落定,雖有過往資金鏈、業務繁亂等沉疴,卻也不失前路。
此時再反觀另一個 " 練功房 ",達摩院的處境或許沒有看起來這麽美好。作爲當下 AI 時代的阿裏大後方,達摩院自 2017 年背上的 " 自負盈虧 " 很可能演變成桎梏其大步前進的枷鎖。
自負盈虧的由來在于馬雲對 " 研而不發 " 的擔憂,自負盈虧固然可以促進業務的落地,但也會直接導緻達摩院的研發受到影響。這不僅會讓達摩院内部的業務繁忙程度相較羅漢堂而言會繁重許多,高壓之下還需要想法子創收。
坊間傳言達摩院内部時常會接取外界的一些有一定技術難度的工程,如此才能保障達摩院的持續運營。
達摩院在硬件研發上的成果似乎也佐證了盈利要求帶來的重壓。以 AI 時代中的基礎設施算力爲例,達摩院旗下平頭哥研發的 AI 推理芯片含光 800 不僅在大模型訓練中尚不具備替代英偉達 A100、H800 的能力,這兩款仍是全球大模型訓練芯片的頭把交椅,甚至在聲量上也相較華爲的昇騰系列稍遜。
1+6+N 釋放的是阿裏之下各子業務的潛力,卻不能保障阿裏拿到 AI 時代的船票。羅漢堂風波之後,達摩院需要讓外界看到更多東西。畢竟,馬雲暢想之下誕生的兩所 " 練功房 " 中隻有羅漢堂有 " 佛系 " 的資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