踢車幫
隻爲愛車的你!
導讀
還是得看新能源?
點音頻,聽文章 ~
近日,乘聯會公布了 6 月銷量數據。大趨勢沒有變化,車市整體小幅上揚,新能源繼續奮力增長。此情此景下,存量競争态勢已定,車企要增量,隻能揮劍指向新能源。
具體看數據,2023 年 6 月,車市零售銷量爲 189.4 萬輛,同比下降 2.6%,環比增長 8.7%。1-6 月,車市累計零售 952.4 萬輛,同比增長 2.7%。
2023 年 6 月,新能源車市零售銷量爲 66.5 萬輛,同比增長 25.2%,環比增長 14.7%。1-6 月,車市累計零售 308.6 萬輛,同比增長 37.3%。
對比一下,結論更清晰了。
再看滲透率,2023 年 6 月,新能源零售滲透率爲 35.1%,較去年同期 27.3% 的滲透率,提升了 7.8 個百分點。
滲透率超過 30%,意味着新能源加快進入普及階段。就像兩個人掰手腕,新能源咬緊牙關,慢慢有了赢的希望。
車市 TOP 10,特斯拉赢麻了
車企銷量 TOP 10,這張表有必要先給大家看一看。
正在勢頭上的比亞迪,仍然一騎絕塵,6 月零售 23.1 萬輛,批發 25.2 萬輛,是全場唯一月銷量突破 20 萬輛的車企。
今年,大家對比亞迪的 " 斷層領先 " 已經不驚訝了。更好奇的是,比亞迪的頂峰在哪裏,以及全年到底可以賣出多少輛?
相較之下,原先的 " 合資三強 " 略顯落寞。一汽大衆守住第二,零售 17.9 萬輛,批發 19.8 萬輛;上汽大衆需要在五六名的位置尋找身影了,零售 9.9 萬輛,批發 9.6 萬輛;上汽通用更慘,零售排第七,批發排第八。
還有一組對比數據,可能更紮眼。在 TOP 10 中,銷量同比增長的,幾乎是清一色的自主車企;而合資車企,同比皆有下滑,包括進入榜單的廣汽豐田、一汽豐田。
不過,最是 " 顯眼包 " 的,指向了特斯拉。
主要賣 2 款車,就殺入了 TOP 10;而且,是以純電動車的身份,平均價格還不便宜。
當然,有一定的周期原因。6 月是季度末期,也是半年期,特斯拉會集中交付,所以,數據看上去更多一些。
但不可否認,這一段時間,特斯拉也算低調發育,沒有出太多負面,但月銷量已經悄悄爬上了 7 萬輛。
下半年," 老車 "Model 3 終于要進行一次大尺度的更新了,外觀也變了。很有意思,特斯拉其實改變了傳統意義上的代際更替時間,一代車型可以維系七八年的時間,這在如今這個環境下,是不可想象的。
能否再幫特斯拉上一個新台階,還是要等更便宜的 Model 2 入場,拭目以待了。
另外,再談一下 " 正當紅 " 的自主車企。
比亞迪光芒太盛,其他自主也不甘落後。長安、吉利,站在了第三、第四的位置,彼此很接近,差距不算多。
從零售數據看,長安是 11.8 萬輛,吉利是 11.5 萬輛;從批發數據看,兩家車企反過來了,吉利和長安都是 13.8 萬輛,但吉利微弱領先了 100 輛。
奇瑞汽車比較獨特,批發量遠大于零售量,應該是有一部分用于出口了。
長城汽車零售 6.8 萬輛,批發 8.8 萬輛,雖然排名靠後,但已經是今年到目前爲止最好的成績了,單月銷量首次突破 6.5 萬輛。旗下新産品和新能源,拉動效果漸顯,比如哈弗枭龍 MAX、魏牌藍山。
合資車企的困境
車市大盤,逐月盤點,頗有一些感悟。" 眼見起高樓,眼見樓塌了 "。
真的,你就看着比亞迪等自主車企慢慢崛起,而要讓位的,恰恰就是諸多合資車企了。
再看 2 組數據:
6 月,自主品牌零售 93 萬輛,零售份額爲 49.3%,同比增長 6.7 個百分點;2023 年自主品牌累計份額 50%,相對于 2022 年同期增加 4.2 個百分點。主流合資品牌零售 66 萬輛,其中,德系品牌零售份額 21.1%,同比下降 1.6 個百分點,日系品牌零售份額 17.8%,同比下降 3.7 個百分點。
6 月,自主品牌的新能源滲透率 58.8%;豪華品牌的新能源滲透率 30.9%;而主流合資品牌的新能源滲透率僅有 3.7%。
結論就是,自主車企超過半壁江山,背後的原因是新能源滲透率非常可觀。
分析下來,合資車企的困境,恰恰也在新能源。
1、燃油車确實仍是市場的主力,但在輿論環境中," 燃油車 " 和 " 新能源 " 成爲泾渭分明的兩派。這種對立,一直存在。而當 " 東風壓過西風 " 的時候,縱使新能源在絕對銷量上不及燃油車,但輿論感知變成了新能源一家獨大。這是最可怕的,燃油車沒有發聲的影響力,重磅新車也少有水花。
2、合資車企缺少新能源,而且非常缺少能打的插混車型。目前,從政策指引來看,插混和純電一視同仁,但縱觀多數合資車企的産品矩陣,要麽全力押注純電動,要麽就是遲緩不知所措。純電還沒有能打的,插混這條路,也沒有突破。
依靠燃油車,合資車企很焦慮。自家有插混的,價格比較高,也很難防守自主車企對自己銷量的 " 沖擊 ",更不要說沒有的了。
寫在最後
浩浩湯湯的汽車市場,一直上演着 " 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 " 的劇情。
新能源,确實給了自主車企超越合資車企的機會。隻是,汽車市場一直都是 " 馬拉松 ",堅持到最後,才是最終的勝利。
撰文丨晞貝
版式丨周磊
點擊 " 在看 ",開啓愛車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