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 @視覺中國
文 | 定焦,作者 | 向園、星星、布魯斯、溫故、翰墨,編輯 | 向園
" 裝不下了,真的裝不下了。"
這是許多回鄉探親年輕人的心聲,也是近日熱搜話題 " 返程行李箱滿載快樂與愛 " 下的一條評論。
随着中秋 + 國慶假期進入尾聲,人們陸續從各地返回了工作的城市,又到了回鄉探親的年輕人 " 展示 " 家鄉特産的時候。他們紛紛在社交平台上曬出滿滿當當的行李箱、後備箱,各地家鄉味應有盡有,小到瓜果蔬菜,大到米面糧油,還有魚蝦螃蟹。
不過,幸福與煩惱并存,那些後備箱被塞滿特産的年輕人,已經開始發愁了," 這麽多特産,可怎麽吃啊 "。
有人的冰箱裏還凍着去年的臘腸、前年的臘魚,導緻任何食物一進冰箱就會沾上臘味,爲了給冰箱騰地方,還試圖用 " 暴飲暴食 " 來消耗這些臘制品;有人 20 寸的行李箱被塞下了 50 斤特産,怎麽吃也吃不完,大概率難逃扔掉的命運;有人的行李箱裏,裝回了半鍋肉,打算和室友每天一起吃晚飯,努力在兩周内消滅幹淨;有人帶回來籃球一樣大的饅頭、整隻鹵鵝,擔心放着放着就過期了。
天下的父母都是一樣的,恨不得把好吃的都給我們帶上,那一箱箱一袋袋,不在于東西有多好,裝的是父母的牽挂,還有他們厚重而無私的愛。
我們跟五位年輕人聊了聊,返程行李箱裝的家鄉味與煩惱。以下是他們的故事。
20 寸行李箱塞了 50 斤特産,擔心吃不完隻能扔掉 小雨:30 歲 河北 - 北京
離家太近的苦惱之一是," 假期不回家,說不過去 "。有一對熱愛美食的爸媽的煩惱是,他們總會準備幾大箱特産,不管你會不會做這道菜、甚至不管你現在還愛不愛吃。
我在北京工作,老家在河北保定,這個國慶原本沒計劃回老家,但假期前,爸媽打來好幾通電話說," 已經給你準備好東西了 "。我推脫說 " 要加班 ",爸媽連連說," 放八天假,都要加班嗎 "。沒辦法,我隻好回去待了三天。因爲即便我不回去,也一定會收到他們寄來的特産包裹。
這一回去不要緊,一個 20 寸的行李箱,愣是被塞下了 50 斤特産。而我的行李,隻能被裝進紙箱郵寄回來。這一大箱特産可太豐富了,主食有火燒,還有自己家做的燒餅,肉類有手掰腸、驢肉、焖子,配菜有鹹鴨蛋,還有爸媽做的醬菜。
如果遇上春節回家,我大概率還得帶上父母做的炸貨,還有專門爲我準備的土豬肉。有一次春節,我甚至提了一桶 6 升的花生油,是自家種的花生榨的。
我在北京是和别人合租的,爸媽總是會把不熟悉的室友的份兒都算進去,原則是 " 甯可多帶,絕不少帶 "。
我還記得剛來北京那一年,我媽第一次來看我,做着大巴,扛着兩大箱東西,直接震驚了我的室友們。我媽把家裏種的柿子、老家的雞蛋、她自己做的水果罐頭,分給大家。有些據我所知被扔了,有些等我媽走了、被 " 退 " 回來了,因爲實在吃不了,很多也被我扔掉了。
半年以後,我媽再來的時候,又帶了兩大箱特産,進門就要往冰箱裏塞,結果,一開冰箱看到塞的還是上次拿來的東西,我隻好說實話:有些東西我小時候的确愛吃,但現在早就不覺得是美味了;他們舍不得吃的香椿,我根本想不起來吃;他們覺得很好的土豬肉,我也沒時間做;這些東西我都沒法分享給别人,因爲人家也吃不慣。
沒想到爸媽并沒有受打擊,而是換了一種思路:給我做熟食和即食的,基本隻用簡單加熱就能吃,還專門買了個塑封機,算好我一個月能吃幾份,做好食物後分裝好寄給我。
無論多大,我們在父母眼裏永遠都是孩子,何況是爸媽愛的投喂,我哪敢再狠心拒絕。可從那以後,怎麽處理這些家鄉特産,就成了我每次回家後的一大任務。
原來,我會分享給室友、同事和朋友,用做順水人情,但說實話,偶爾分享一兩次,别人或許還覺得不錯,但總是分食物,就會讓人覺得,是在處理吃不掉的東西。
所以我後來隻會分給關系親近的朋友,剩下的如果吃不掉,就隻能扔掉,因爲下一茬美食已經來了。
這次的一大箱家鄉特産,我正發愁怎麽處理呢,有些朋友已經離開北京,我隻好先往冰箱裏塞,以後大概率也會扔掉。
現在退休後的爸媽,非常熱衷于做各種小吃寄給我,每次一有時間,我就會拍張吃飯的照片,告訴他們,自己在北京能随時吃到家裏的味道,太幸福了。爸媽不就是要這一份生活的盼頭嘛。
8 個粽子、半鍋肉、兩箱小蘋果,直接把我驚呆了 小姚:30 歲 河北 - 北京
回家前,我拖着笨重的行李箱,裏面塞滿了給長輩帶的各種禮物,一路上可費勁了,當時還想返程能輕松不少。結果,回來的箱子更重。
半邊全是父母和爺爺奶奶準備的好吃的。而我的行李箱有 26 寸。
在外打拼有七八年了,我每年回家的次數不多,也就國慶、春節這兩個長假。每次我都看着他們拿着一個個五顔六色的塑料袋往我箱子裏放,因爲根本攔不住。
老媽先是打開冰箱的冷凍層,一袋袋往外拿。"這是端午包的粽子,特意給你留的,沒幾個,都帶上。" 我數了數,足足 8 個,個頭和饅頭差不多。接着又翻出了一袋冷凍玉米,還是煮熟的,讓我回去加熱幾分鍾就可以吃。
奶奶特别怕我在外面照顧不好自己,所以趁着過節,她提前炖好了一大鍋肉,一部分留着一大家子吃,一部分給我帶上。裏面有豬肉、雞肉,還有一些我根本不認識的東西。
我們那流行 " 上車餃子下車面 "。我是上午的動車,老媽和奶奶早上 5 點起床和面,吃完還給我裝了一盒餃子,讓我中午在車上吃。
這還不夠,奶奶又拆了一盒别人送她的月餅,塞了三個給我," 餃子是鹹的,吃完再吃點甜的。"
我爺爺雖然不愛表達,但行動力超強。他一直記得,我愛吃家路邊小攤上的炸雞架,返程前一天下午,他就買好放冰箱了。在其他人忙着給我裝東西時,他沒吭聲地把雞架放進我的行李箱,正好被我看見了。
知道我喜歡吃水果,他搞來了兩箱小蘋果,這可把我吓壞了。原本他想把一箱直接倒進我的箱子,還好被我奶奶攔了下來。
兩箱小蘋果
我原本不想拿,覺得水果太重了,結果他把袋子塞到我手上。我挑了十個左右,他讓我再多拿點,最後估摸着得裝了 30 個小果子。
從早上到出發,他們一直往我的行李箱裏放東西,直到沒有一點空隙才肯罷休。
對于家裏給我準備 " 特産 " 這事,我剛開始是不太樂意的,主要是覺得太重了。而且這些東西算不上特産,都是生活中一些常見的食物,買起來很方便。不過,近幾年我轉變了看法。
每次把箱子塞滿,他們都會說一句,"帶的(東西)應該夠你吃兩周,不用怕你上班忙沒飯吃了。" 而我看到這些他們自己親手做的食物,也感到很幸福。
但與此同時,我也多了許多幸福的煩惱。由于東西太多,一個人根本吃不完,于是我和室友商量着每天一起吃晚飯,争取把這些東西在兩周内消滅幹淨。
籃球大的饅頭、整隻鹵鵝,一個月都吃不完 文亮:28 歲 山東 - 北京
我來北京工作 7 年了,每年隻要回家,爸媽都會讓我帶很多特産回來,不但行李箱裝滿,手上還要提兩三箱東西,這次也不例外。
每次帶的東西也很固定,比如山東特産大饅頭,山裏長的山楂,整隻鹵鵝,還有當地的老字号特色糕點禮盒。其中最沉的是山東大饅頭,一個饅頭有一個籃球大小,一般這種都是需要一大家子人一起分着吃,我媽給我帶了 4 個。我如果自己吃,可能一個月也吃不完。
特産大饅頭
面食、水果、糕點、鹵味,這些都是我小時候經常吃的東西,都是高碳水高熱量,不過,已經不适合現在追求相對健康飲食生活習慣的我了。
但要準備這些特産,其實并不容易,比如那個老字号糕點,需要排隊很久才能買到,有時甚至要淩晨四五點鍾就去排隊。我媽是托朋友、找了關系才買到 2 盒,都給我帶上了。
長輩的想法是我們難得回去一次,家鄉的特産在外地吃不到,能多帶點就多帶點,但其實我自己并不是很需要這些特産,自己不太喜歡吃,送朋友感覺也送不出手,怕不符合别人的飲食習慣。
所以經常是拿回家後,選出好的送給朋友和同事,尤其是一家人一起生活的朋友,他們其實更适合吃。還有的自己慢慢消化,放着放着有一些就會放過期。有一次,在東西過期前,我怕浪費,把東西送給了保潔阿姨。
我每次都說不用帶,但拗不過長輩每次都會準備,他們的出發點當然是爲我好,并且傳統觀念裏總覺得孩子出門在外,潛意識裏怕孩子吃不飽穿不暖,家裏要準備點東西帶着以表心意。我其實能理解他們的心情,但是一直不太贊同這種做法,因爲在我看來是完全沒有必要的。
爲了不讓父母帶特産,我們曾經有過好多次争執,我一度很生氣他們爲什麽一定要讓我帶特産,因爲隻是帶着行李來回倒車坐車就已經很累了,還要帶上一堆特産,隻會更累。但是他們不聽勸,也不理解我的心情,隻是一個勁地讓我帶東西。後來我放棄了說服和讨論,他們讓我帶我就帶,不再在這個環節上耗費精力。
我很想告訴爸媽,我在外面有好好吃東西、好好生活,不需要家裏帶任何東西了。謝謝你們爲我準備的這些特産,我更希望你們能照顧好自己的身體,這比帶東西更讓我安心。
從整隻臘雞到整塊臘肉,我的冰箱 " 含臘率 " 超高 木木:30 歲 湖北 - 北京
作爲一個南方人,每次從老家回城市,父母強塞給我的東西裏,一定少不了臘肉。更準确地說,少不了各種 " 臘制品 "。
臘肉、臘腸、臘魚、臘雞、臘排骨 …… 在老家,一切皆可 " 臘 "。每年冬天,父母都會批量制作一批臘肉,吃一整年。但他們在家吃的不多,于是每次我回家,不論是春節還是平時,都會強塞給我。
我帶過一整隻臘雞,是被煙熏成金黃的那種,肉質很硬。它還放不進行李箱,我隻能拎着上火車,兩隻鋒利的雞爪總是會戳破袋子,肆無忌憚地露在外面,藏都藏不住。
我還帶過一整塊臘肉,大概長六七十公分、寬二十多公分,特别重。在家裏,這塊臘肉是挂在房頂上,下邊用柴火煙熏的。在路上,就變成了在我手裏拎着,跨越一千多公裏,到達遙遠的北方。
我記得當時我拎着那隻臘雞上火車時,同車廂的人都遞來一種一言難盡的目光。有一個哥們蹲下來,認真研究了露在袋子外邊的一隻雞爪,然後得出了鑒定意見:" 是真雞!" 讓我哭笑不得。
每次父母強行把這些 " 大塊頭 " 塞在我手裏時,我都很難拒絕,因爲他們說,這就是給我準備的,這次不拿,下次也得拿,反正也放不壞。
現在我冰箱的冷凍室裏,還儲存着去年的臘腸、前年的臘魚,以及不知道哪年的臘肉,根本吃不完。它們占據了冷凍室接近三分之二的空間,導緻夏天我買來的冰棍都沒處放。
冰箱的 " 含臘率 " 太高,任何東西放進冰箱裏,拿出來都有一股臘味。
我嘗試過用暴飲暴食的方式來消耗這些臘制品。有一次我炖了整整一鍋臘排骨,把冰箱冷凍室騰出來一大塊空間,狂吃兩天。那次之後,我有好幾個月都不想吃臘肉,一聞到臘味就飽了。
父母每次來看我,都會大包小包,從臘制品到鮮雞蛋,從紅薯土豆到辣椒白菜,恨不得搬過來一個菜市場。很多東西的保鮮期很短,每次我都吃不完,不是扔掉就是吃到不消化。
這次國慶假期,父母又塞給我好多農産品,臘肉、鮮魚、橘子、雞蛋 ...... 我知道拒絕不了,就全部接收了。
以前我不理解,覺得這樣很浪費。随着年齡的增長,閱曆的增加,我漸漸開始明白,這是很多父母特有的方式。
所以後來,每次回家後再離開時,我的行李箱都是滿滿當當,父母給什麽我都收下,因爲我知道,我帶走的,也是他們的牽挂。
吃不完、不會做、不愛吃,特産總是逃不掉被扔 團子:33 歲 山西 - 北京
今年國慶我沒回老家,但父母不久後要過來,最近他們已經在準備要帶的東西了,有月餅、做面食要用的材料、野生菌菇等。
每年回家,我們的後備箱基本都會被塞得滿滿當當。春節時,父母通常給帶臘腸、粉條、丸子、紅燒肉、麻花等,中秋節一定有月餅、混糖餅。另外,我們還常從老家帶的東西有花生、花生油、栗子、蘑菇菌類,還有一些做面食用的莜麥面、豌豆面、澱粉等。
這裏面大多數東西我是愛吃的,畢竟在大城市生活,常年吃不到老家的東西。但問題在于,因爲吃不完、不會做、不愛吃等原因,經常會造成浪費。
一類是我們一時半會兒吃不完浪費的。因爲我們不常在家做飯,有些東西在冰箱裏放太久最後會變味,多少都會扔掉、浪費一些,比如各種肉類。
還有一類是我們不會做導緻的浪費。比如做面食的原材料,如果讓我做一頓家鄉特産莜面栲姥姥或者抿尖,顯然是太高估我了,最後面放久了會結塊或長蟲。
另一類就是我們不太愛吃的,像月餅、麻花、混糖餅等糖油混合物,我和老公現在基本不吃,近年來年輕人都有共識,要想減肥,少吃精緻碳水,糖油混合物更是大忌。但父母覺得,中秋節月餅是必帶的東西。而且這類東西都有保質期,剛做好的時候味道還行,放一段時間就會變味、變硬甚至發黴。近年來,我們帶回來的糖油混合物,都放到變質扔掉了。
我老公老家也是,每次都給帶一大包自家種的花生,但放一段時間就會潮濕、變味,也都沒逃過被扔的命運。春節時帶來的花生油,現在還有二三十斤放在我們家的櫥櫃裏。
有關特産,有幾件印象深刻的事情。有一次家人給我寄來一包臘鴨、臘鵝、丸子等肉類,那段時間我正好從網上買了一些大米,收到特産時,因爲包裝袋類似,我的第一反應是我買的大米到了,想都沒想就拿起來放在了櫥櫃裏。
有一天我猛然一驚,反應過來那包東西不是大米,沖到廚房一看,果然,因爲家裏的暖氣很熱,大部分東西都變質了。我不敢告訴父母,謊稱東西收到了。後來家人總是追問細節,我才說出真相,挨了媽媽一頓罵。
父母給我準備特産也有特别讓人感動的時候。去年冬天,我爸要給我寄一些手工粉條,我随口說可以啊。因爲當時我媽不在家,我爸去找了一位親戚給我做了一大袋粉條。寄的過程也非常曲折,我爸怕粉條變質,先冷凍好才拿去寄,但郵局說冷凍的東西不接收,隻得拿回家解凍。第二次寄時工作人員又說需要冷凍才能寄,又帶回去了。一來二去,在老家零下十幾度的氣溫裏,爸爸跑了三趟才給我寄出。
我爸跟我完全沒提這件事,後來還是爸爸的朋友告訴我的,我聽了莫名心酸,感覺很對不起父母,其實這點東西我要不要都行,沒想到讓他費了那麽大周折。
每次從家裏走時我們都一再強調不要帶東西,無奈拗不過父母,再三掰扯,一減再減,還是會拿很多。吐槽歸吐槽,不過也能理解,我們一年在外,父母愛孩子的心沒有别的表達途徑,親手做的家鄉特産是最好的心意。如果他們不這麽做,常年在外的我們可能也會失落。隻是這些特産到我們手裏,很難避免浪費,所以,這也算是甜蜜的負擔了。
應受訪者要求,文中小雨、小姚、文亮、團子爲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