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點 留學新加坡,已經成為很多想要換個賽道的家庭,非常青睐的選擇,其優異的學術質量、升學成績,以及更親切的華人社會氛圍,都是加分項。不過,對于留學家庭來說,并非換個賽道就能 " 躺赢 ",擺在他們面前,還有一些重要的關卡要闖。
支持外灘君,請進入公衆号主頁面 " 星标 " 我們,從此 " 不失聯 "。
文丨周滢滢 編丨 Jennifer
近年來,新加坡留學開始出現一種看似悖論的現象——
一方面,這個教育資源發達的國家,被公認為 " 亞洲卷王 ",全島遍布各種各樣的補習班,家長對孩子的學業重視程度,一點不輸國内;
可另一方面,每年還是有很多中國家庭,義無反顧地奔赴新加坡,為了孩子讀書不惜分居兩地。難道隻是為了 " 去了一個更卷的國度,繼續卷 "?
外灘君最近聽到一位在新加坡陪讀的奶爸,有這樣一段分享。
他說,中國父母對于孩子的教育,最擔心的就是不确定性。無論是中考分流、還是高考獨木橋,都需要孩子在每一個環節都不能出錯。因為不希望孩子某個環節出了問題,小小年紀人生就被定型,因此來新加坡換個賽道。
在新加坡,無論是走公立體系,還是國際教育體系,起碼能讓孩子在求學生涯中有個保底方案,可謂" 進可攻,退可守 "。
不過他也承認,從現實情況來看,想要進入新加坡公立體系的難度還是很大的,少不了刷題和補習;進去之後的層層分流,也會牽扯很多時間和精力。
為了在新加坡給孩子一個更寬松的教育氛圍,國際學校,就成了更多家長的選擇。
新加坡的國際教育,的确有着巨大的優勢:學術質量過硬,IB 考試通過率和平均分都遠超世界平均水平。在這樣的國際教育土壤裡,很多孩子即使沖不上頂尖名校,去一所世界排名前 200的大學,還是很有希望的。
這也是為什麼,盡管這幾年新加坡的國際學校入學門檻 " 水漲船高 ",也攔不住中國家庭的熱情。
外灘君不由好奇,有了以上這些明面兒上的 " 升學優勢 ",留學家庭就可以 " 躺赢 " 了嗎?擺在孩子和家長面前究竟有哪些關要闖?
外灘君采訪了新加坡伊頓國際學校(下稱伊頓)的校長、老師以及學生家長。
作為在新加坡本地具有代表性的國際學校,伊頓因為在中國開設有幾十所高品質的幼兒園和國際學校,在中國家長圈裡也積累了很高的口碑。
交談下來外灘君發現,留學新加坡,擺在孩子和家長面前的主要有三大挑戰——分别是英語關、中文關、以及更為隐形的生活關。
而學校能否提供相應的支持,也在很大程度上影響留學家庭的信心。
快速提升英文水平
才能如魚得水
對于一個中國孩子來說,英語關,幾乎是最大的挑戰。
為了能盡快适應新加坡的全英文課堂環境,大多數中國家庭都會選擇在孩子小學三年級之前轉學新加坡。
家長劉麗也是這樣考慮的。她的女兒小雪在國内一所雙語學校讀書時,成績也不錯,能穩定在中上遊。但是為了能讓女兒更好地勝任國際課程學習,尤其在國外大學看重的英語閱讀和寫作水平上有所突破,她決定帶孩子提前來新加坡适應。
" 本來是打算中學階段再來新加坡讀書的,現在覺得還是早一點來好,可以讓孩子盡快适應全英文學習環境。否則中學階段再來适應,不一定能跟上。"
經過一番考察,劉麗選擇了新加坡伊頓國際學校,女兒小雪入學了伊頓普洛力校區(EtonHouse Broadrick)。
伊頓普洛力校區
伊頓是在新加坡擁有十餘所國際學校的老牌教育集團,第一所校區成立于 1995 年,擁有教育部制定的教師培訓中心和課程研發中心。如今旗下學校覆蓋從幼兒園、小學、中學到高中的 K12 全齡段,在全球 11 個國家擁有 120 所校區。
劉麗說,自己在給女兒擇校時,最看重的是,學校對于非英語母語的孩子,是否足夠友好。比如,學校是否會為非英文母語學生,提供額外的英文輔導,幫助孩子逐漸适應全英文學習環境。
她發現,也有一些國際學校,雖然在新加坡排名靠前,但是對孩子和家長的英文水平要求很高:會要求孩子具有同齡段英文母語孩子的語言水平,一上來就能适應全英文環境;也會面試家長,要求家長起碼有一方能用英文進行日常溝通。
" 很顯然,這樣的國際學校并不是我和孩子的目标學校,并不适合我們。"
在伊頓,這一點就讓劉麗感到很安心。
因為雙語教育一直以來就是伊頓的特色。小雪就讀的普洛力校區,早在 2011 年就開創了雙語教學模式,成為新加坡第一所以雙語教學為特色的國際學校。
" 伊頓對非母語孩子的英文支持,其實是一條完整的路徑。" 據普洛力校區校長 Edward Wyn Jones介紹,為了讓非英語母語國家的孩子,能順利過渡到全英文課堂的學習,學校開設了針對不同英語水平孩子的 EAL 班(English as an Additional Language),提供将英語作為第二外語進行學習的強化課程。
小雪在入學之前,學校就會對她的英文水平從 " 聽說讀寫 " 四個方面進行測評,評估孩子英文處在什麼水平段,是否需要進入 EAL 班進行學習,以及适合進入什麼層次的 EAL 班。
在伊頓任何一個校區,都有來自超過 30 個國家的學生,大約有四分之一的孩子都有 EAL 的學習經曆。這也使得學校在 EAL 課程設計和教學上,有着非常豐富的經驗。
學校也非常重視" 同伴學習 "在語言學習上的作用。
在 EAL 班,小雪會被安排和一個同樣來自中國的小夥伴,組成英語學習搭檔。課堂上,他們需要經常用英語來表達自己的觀點和需求,和對方溝通,在真實的情景對話中,盡快提高語言實用技能。
普洛力校區 EAL 授課老師表示,EAL 班每隔一段時間,就會重新評估孩子的英文表現,尤其是理解能力和表達能力,從而制定個性化的學習目标。
我們知道,IB 是一門注重整合與探究的國際課程,尤其是 PYP 階段,打破了學科之間的界限,重視學生的體驗、實踐和展示。EAL 班提供的英文學習,也會覆蓋六大超學科主題,涉及不同學科的專業詞彙,并對不同國家和種族的文化有所涉及。
為了讓學生順利勝任 IB 課程的全英文學習,小雪還需要學習針對 UOI 探究課程的學術性英語單詞和表達。哪怕學生從 EAL 班畢業,在日常學術課程上遇到一些語言過渡方面的困難,EAL 老師也會提供适時的幫助。
" 總之,學校會盡一切辦法,避免孩子因為英語水平的限制,在學業和生活中受到挫敗。"
這一點,也是讓很多劉麗這樣的中國家長非常放心的地方。
那麼,小雪和她的小夥伴們在 EAL 班适應得怎麼樣呢?
據了解,在伊頓學校,大多數孩子經過6-9 個月的學習,長一點時間則在9 個月到一年半左右,就能完全适應全英文學習環境,加入英語母語孩子的課堂讨論和學習。
EAL 授課老師提醒,想要孩子能盡快從 EAL 班畢業,家庭環境也需要做出努力。
比如,家庭環境裡鼓勵孩子多進行英文表達和原版閱讀,帶孩子課外多和一些英文母語孩子交朋友,都能促進孩子英文水平的提供。
" 對于大多數中國孩子來說,想要在全英文環境裡如魚得水,最需要克服的是自信。孩子們需要抓住機會去多說多聽,大膽表達。"
因此,伊頓也很重視社區型學校的建立,培養孩子的社交和情感發展。
普洛力校區的教師團隊
例如普洛力校區,就是一個隻有 380 多名學生的小型國際社區:這裡的老師能叫出每個孩子的名字;來自世界各國的學生也彼此認識。
" 學校應該讓學生在認知、精神、情感上都得到成長。" 校長 Edward Wyn Jones直言,他感到最自豪的,就是将學校打造成了一個師生之間互相學習、彼此尊重和包容的社區。
最大程度保持中文優勢
讓孩子不丢母語的根
絕大多數留學家庭在猛攻英文關的同時,難免對中文學習 " 顧此失彼 "。
說起孩子的中文學習,已經成了很多海外華人家庭的心頭之痛。外灘君也不止一次聽到有媽媽吐槽:孩子三四年級出來留學,因為半年時間沒有補習中文,作文水平一夜回到 " 解放前 ",錯别字連篇,連語句都不通順了 ....
哪怕在新加坡,也多少存在這樣的問題。有些中國孩子到了這裡,因為忙于補習英文,加上校園裡基本是英文學習環境,中文水平嚴重拖後。
來新加坡之前,劉麗也曾有這樣的擔憂。
當女兒入讀伊頓以後,她才發現,原來學校為需要學習中文的孩子,提供了非常體系化的中文學習項目。
伊頓一以貫之的中文學習項目
首先,學校會為有中文學習需求的孩子,在主流課程之外,額外增加中文學習的機會。
比如,在小學階段,小雪所在的普洛力校區就開設有雙語沉浸式課程,由一中一外兩位老師共同授課,盡量保證孩子能進行 1:1 的沉浸式雙語學習。到了初中和高中段,可以額外選修中文,作為第二語言進行學習。
在校長 Edward Wyn Jones看來,語言是一門學習工具,它的價值最終還是要落到 " 運用 ",使用它來認識和探索世界。
因此,伊頓的中文學習,會采用跨學科的學習方法,融入包括科學、社會研究、數學、藝術等不同學科的知識和概念。
更重要的是,伊頓還為中國孩子提供個性化支持。
不同于大多數學校裡,中國孩子和外籍學生混合學習,中文學習内容過于簡單,無法達到中國孩子的母語學習需求;伊頓會特别為中國孩子 " 開小竈 ",甚至可以量身定制更匹配孩子水平的中文課程。
無論哪一門語言的學習,閱讀都占據重要作用。普洛力校區中文項目老師提醒," 建議想要進一步提高中文水平的家庭,每天要至少保證有30-45 分鐘時間留給中文閱讀。"
伊頓在中文閱讀環境的營造上,自然也下了一番苦功。
據了解,孩子們在伊頓能接觸到非常豐富的閱讀活動和資源。比如,學校上會開展各種各樣的專項閱讀活動,比如閱讀比賽,激發孩子們的閱讀興趣。
閱讀課上,老師會帶着孩子們共讀一本書,通過引導孩子猜測書名、描述封面、讨論情節、角色扮演等方式,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書裡的故事。
課外,學校也會提供相對應的閱讀輔助材料。小雪就是通過學校提供的iChineseReader和wawayaya等閱讀平台,接觸到海量的中文圖書和電子閱讀資源。
劉麗很慶幸,女兒來到新加坡以後,不僅沒有遭遇 " 中文滑鐵盧 ",甚至對中文學習,感到頗有興緻。
小雪的同學中,還有一個孩子因父母工作原因,在伊頓學習幾年以後,再次回到國内公立學校讀書,不僅英文水平超出了同齡人一大截,居然中文水平也沒有落後。孩子父母非常欣喜,特地來向伊頓的校長和老師表達感謝。
正如校長 Edward Wyn Jones 所強調,國際教育不應該讓孩子丢失 " 母語的根 "。重視雙語教育,是伊頓由來已久的傳統。
早年間,伊頓教育集團就成立了第一家提供以普通話授課的探究式課程的托兒中心,并在多個校區的學前班開設了 100% 的普通話課程。
這一舉措,讓新加坡華人父母覺得非常暖心,伊頓也因此成為華人家長口中一個有情懷的學校。
做出留學決定之後
陪讀媽媽們最擔心什麼?
相比較孩子的學習問題,還有一大挑戰,也是海外陪讀媽媽們不得不考慮的,那就是在異鄉的生活。
新加坡由于地理位置因素,以及相似的語言和文化環境,能讓中國的留學家庭更快地融入當地。
但也有不少海外華人媽媽有這樣的感受:在異國他鄉,孩子的教育問題都落在自己一人身上;且脫離了原來熟悉的圈子,需要重新建立人脈關系。
在決定帶小雪來新加坡之前,劉麗也做好了自己要 " 孤獨 " 一陣子的準備。畢竟按照新加坡的留學政策,陪讀家長在第一年是不能工作的。也就是說,這一年必須全職帶娃。
沒想到,真正等孩子入學之後,劉麗的生活比在國内更充實。
為了讓中國陪讀家長彼此之間有更緊密的聯系,學校會組建華人家長群,不定期地組織校内外活動,家長自願參與。
這些活動既是家長拓展交友圈的好機會,也可以借此和學校老師、其他家長溝通教育問題。像這樣的 " 抱團式育兒 ",減緩了劉麗很多焦慮,讓她感覺自己 " 不是一個人在戰鬥 "。
據了解,像劉麗這樣對于即将開始的海外陪讀生活感到擔憂的媽媽,不在少數。
去年起,伊頓還特别在中國設立了專屬留學通道,為有需求的家庭提供便利。
有了這個留學通道,中國家庭在學位申請和家校溝通上,都會更高效。
我們知道,随着這幾年新加坡國際學校申請人數增多,很多家庭在提交申請後,往往要等很長時間才有回複;等所有材料都補齊了,申請通過了,還不保證有學位……這樣一來,家庭就很難做時間規劃,也很容易耽誤孩子,這恐怕是最讓人焦慮的。
伊頓因為在新加坡全島都有校區,且各有特色,因此有更充足的學位可以提供給留學家庭,甚至可以為孩子匹配更合适的校區。
伊頓普洛力校區
劉麗記得,自己當初向伊頓提交申請後,就會有校方的老師提供咨詢服務,并安排線上入學測試。
此外,還會了解小朋友的學習情況、興趣愛好、計劃留學的時間,以及是否需要讀英文加強班、中文學習上的需求等。結合以上情況,伊頓會綜合考慮是否錄取,并安排合适的校區。
如果校區名額緊張,校方也會提前告知家長,預計在什麼時間會有學位空出來,盡量留出足夠的時間,供家庭處理國内的事宜,不至于手忙腳亂。
正是因為前期的申請非常順利,也給了劉麗這樣的陪讀媽媽,更多奔赴海外的信心。
在接下來的陪讀中,劉麗也沒有因為自己的英文水平,而感到對孩子的教育力不從心。學校的每一封英文郵件、每一次家校溝通,都會有伊頓留學通道的老師提供翻譯,給很多像她這樣不擅長英語的陪讀媽媽,提供了很大的幫助。
就這樣,劉麗在新加坡已經度過了一年多的陪讀時光。
回想當初決定帶孩子提前來海外求學,她表示,自己也經曆過一些挑戰和無助,但是真正邁出了那一步,後面的問題也在慢慢迎刃而解。" 關鍵是,你有沒有下定決心。"
如今,在伊頓就讀四年級的小雪,已經從 EAL 班畢業,能和英文母語的孩子一起全英文上課,英文水平進步驚人;
小雪的中文學習時間雖然相比在國内有所縮短,好在學校重視中文學習,再加上家庭的補充,倒也讓孩子的中文水平穩中有進;
而劉麗自己,在經過一年的适應期後,也有了自己的交友圈,甚至還嘗試做自媒體,分享海外帶娃見聞。
不管怎麼說,對于大多數留學家庭來說,孩子中英文學習的語言關,以及家庭分居兩地的挑戰,陪讀媽媽重新開啟新生活的壓力,都是真實存在的,不可回避。
在面對這些壓力和挑戰時,一所學校所提供的支持,無疑是寶貴的。
外灘君認為,在留學越來越普遍的今天,也已經告别了 " 換個賽道就能躺赢 " 的邏輯。放棄幻想,正視自己和孩子要面臨的挑戰和難關,在擇校上做好充分的準備,才能盡可能提高留學的價值,也讓海外求學這條路走得更從容。
* 文中劉麗和小雪為化名
伊頓留學專屬通道
新加坡伊頓國際學校
為中國家庭開通了專屬通道
感興趣的家長
可以咨詢下方二維碼
關注外灘教育
發現優質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