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閃閃媽媽。
公衆号可以發"小綠書"已經不是什麽新聞了。說實話,我不理解。寫不出幹貨,就可以用圖片來水文章嗎?
當然,我們也會積極擁抱這種變化,把一些有趣輕松的小事兒小玩意用這種方式分享給大家~
但教育幹貨、産品測評、政策分析,我們依然會以篇幅較長的文章發出。我知道,比起看圖,你們更習慣閱讀深度的文字。用文字引發思考和互動,幫助大家在屏幕之外少走彎路少踩坑,才是我們教育公号存在的意義。
這篇文章我構思了挺久的,如标題所見,這是一個系列文,我想用好幾篇文章,把英語啓蒙的方方面面說清楚。
不敢說讓大家"照搬、抄作業",因爲英語啓蒙是一件個性化非常強的事情,任何經典的、知名的學習素材也許都有一波娃不來勁,我家癡迷的你家也不一定喜歡。
它隻與時間相關、與堅持相關、與我們各自的生活細節相關。
所以我給大家的方案,以「提供思路+細節參考」爲主,也歡迎已經啓蒙成功的前輩們來一起探讨,給更多年輕媽媽們一些思路(入群方式見文末)。
今天的文章也給大家準備了 免費資源 ,搭配幹貨一起食用更佳噢!(無廣)
Yours,閃閃媽媽❤
和孕期的朋友一起吃飯,
我:"你以後跟孩子交流,說普通話還是方言?"
她:"我希望ta最好能說點英語……"
我(瞅一眼她的大肚子):"人口都負增長了,你要不歇歇?"
她:"讓别人去歇吧,正好給我娃騰位置。"
呵,女人,嘴上說着給孩子一個快樂童年,心裏憋的全是雞娃大招。
但英語啓蒙這件事,早點開始确實非常快樂,你快樂娃快樂最後收獲"英牛"一個(英牛=英語牛娃)。
"英牛"的語言第一桶金從哪裏來?
聽。
我想大家一定聽過"英語學習一定要聽力先行"這樣的話,沒錯,是要聽力先行。
但有的孩子一定要聽力先行;有的孩子不一定要聽力先行。
爲啥?
Part1
一點小道理
01
任何語言都從「聽」開始
先忘記我們在講英語吧!我們任何人學任何語言,都是0基礎開始。
聽力先行是因爲0基礎的我們不認識字啊。
小寶寶的中文0基礎,靠聽大人反複說、反複示範"媽媽、爸爸",人生的第一次發聲就從此開始。
當年我們這波小學才第一次接觸英語的孩子,之前也是英語0基礎。多聽幾遍,就知道"Hello, how are you?"的回答應該是"I’m fine, thank you. And you?"但當時,有幾個娃能正确拼寫"thank"這個詞?
當我們因爲不識字而"不得不"用耳朵去接觸一門語言的時候,從一開始,就把這門語言放進了一個場景裏在應用,而沒有專門去學某個單詞某個句式。
通過聽力攢下的第一桶金(詞彙),也是「說」、「讀」、「寫」的來源——就好比上遊的水蓄滿了,才會傾瀉到下遊的水庫中去。由聽力積累順勢帶動說、讀、寫,比苦哈哈背單詞強很多。
02
用耳朵學語言, 真的太高效!
比速度>> 同樣1分鍾,孩子可以聽完3首童謠,卻最多隻能讀完一首。不信你先聽聽,再看看:
▲ 一頁《鵝媽媽童謠》v.s一首《鵝媽媽童謠》
比效率>> 聽的輸入還不分時間地點,在地鐵聽英語報站,在車上聽藍牙音響,癱着躺着眯着眼都可以聽,對比需要端正坐姿的閱讀,聽的門檻也太低了……
比結果>> 很少有2、3歲就認很多字的娃(少數天賦異禀的不在本文讨論中),你講故事給ta聽,ta能大概聽懂"鶴立雞群"是啥意思;你指着這四個字讓ta認讀,那可真是爲難娃了。
英語同理。
03
聽+盡早開始, 好處太誘人!
接下來我想說點功利的東東——聽的好處。
最玄妙的好處>>語感
"語感"這玩意,我們都格外神往。它很玄妙,就像拼dd的砍一刀,你我身邊總有人能開開心心提現200元,但這好事就是輪不到自己。
爲啥别家孩子歌聲響,立馬反應正确的動作?爲啥到了高年級,拿不準的題也能憑語感"蒙"對?
那是因爲孩子在日常接觸到了足夠多的英語習慣用法,非常熟悉了,印象深刻,對于語言搭配就有自動化處理。
玄妙的語感,隻與大量的輸入相關。早期啓蒙階段是聽,中後期是聽+讀。
最誘人的好處>>地道發音
音素,是發音的最小單位。著名的兒童語言發展研究專家,華盛頓大學教授Patricia K. Kuhl的研究裏,隻有7歲之前的小朋友,耳朵才能識别出不同音素的細微區别,從而高效地模仿、積累。
這就是獲得一口地道口語的關鍵——趁早聽!
錯過7歲這個窗口期,很遺憾,後面隻能用更痛苦更費錢的方式幫娃獲得了。
比如/ra/和/la/這兩個發音,英語裏有,日語裏就沒有。
這就要求日本寶寶得在很小很小,還能分辨出ra和la音素的時候就開始用磨英語耳朵。過了一定年齡,再怎麽聽,怎麽模仿,都沒法正确發出這兩個音了。所以我們很容易分辨"日式英語"。
你說地道的發音不是必須?
是的,君不見一口讓聽者淩亂的印式英語,也不妨礙人家成爲矽谷大佬。
但你得承認,咱從小投入這麽多時間資源到英語啓蒙裏,不就是爲了聽說讀寫樣樣地道,之後的路輕松點嗎?
以上,如果你和我一樣堅定地認爲聽力先行的好處多多,那咱倆意見統一,接着看具體實操方案。
Part2
一堆大幹貨
在家庭中,孩子的聽力要到什麽程度,才算英語啓蒙的階段性勝利呢?
數據上的勝利是:
「聽力詞彙2000+」
這是英語母語的孩子的聽力輸入水平,那根藍線是中間值的水準,3歲起步,10歲左右通過聽力詞彙積累到10000詞。
我們非母語孩子,也從3歲起步,但我們的輸入量和投入度肯定不如他們,砍半再砍半,10歲前積累5000詞,6歲左右積累2000詞是OK的(國内高中教綱中的詞彙量要求是2500)。
結果上的勝利我們更好把控:
「能基本裸聽章節書」
放幾個音頻大家感受下:
要麽2000詞,要麽裸聽章節書。這就是我們的聽力學習小目标,記住它。目标倒推學習,每個階段要做什麽就清晰很多了。
英語啓蒙的第一個三年規劃
【聽力篇】
《3-5歲起點的聽力三年規劃》
隻能聽力先行
《6-8歲起點的聽力三年規劃》
不能聽力先行
階段0
傻瓜式磨耳朵
我沒有把1、2歲娃的磨耳朵放進規劃裏,正處于這個年齡段的家長們請注意,它是個【隻聽不過腦子的階段】,把英語當背景音樂來聽就好。
這階段有啥用>> 就是解決我剛剛提到的【用耳朵識别最小音素】→從而獲得【地道口語】。
聽啥>>重複性高的、韻律感強的。不用挑花眼:鵝媽媽童謠、Super Simple Songs,就聽這兩個足夠。
▲ 來,我的直接給你~
錯過這階段咋辦?錯過就錯過了,可以補的!
3-5歲起點的聽力三年規劃
《以聽帶學》
目标:上小學前後,能基本裸聽章節書
3-5歲開始英語啓蒙是大多數家庭的做法,這時候的娃,不認識幾個字(中英文都不咋認識),他們别無選擇隻能用耳朵學習,這個學法就是科學的"聽力先行"。
階段1
聽媽媽的話
Boom!這規劃怎麽開篇就費媽!沒辦法,就是這樣,周圍打聽一圈兒,不費媽不成牛娃。
啥單詞啥童謠,從機器裏出來的,從設備裏出來的,都不如從媽媽嘴裏說出來的(爸爸同理,if他做得到的話)。
你覺得自己做不到?不,你做得到。
你做得到蹦單詞:dog, sun, look, mommy, hello……
你做得到蹦情景短語:look at me, good morning baby, good night my son, good bye, see you later, let’s play, let’s brush your teeth……
你甚至能做到專業的動詞TPR和名詞指着說,幫孩子進行 可理解輸入 >> 指着帽子說,hat(名詞);一邊刷牙一邊說,brush(動詞)……
擔心自己的渣口語影響孩子?不,你想多了。來自媽媽們的那點聽力輸入不足以影響娃。因爲這階段童謠、兒歌還得繼續聽,讓正宗輸入的量>你給的聽力輸入的量。
英語實在不行?連單詞都蹦不出來?行,這個階段可以跳過。
階段2
連蒙帶猜, 能聽懂大概
有心的你如果能做到上面這些,孩子其實已經能大概聽懂了,這就是可理解輸入。我兒砸,1歲+,我說nose他可以指着自己的小塌鼻子,睡前冒一個sock他秒懂,立馬扯襪子。
此外咱還有很多好東西可以借力:
兒歌童謠的視頻>>
剛提到的動詞TPR和名詞指着說,兒歌童謠的視頻也能做到,蹦蹦跳跳并不是瞎鬧,是在通過肢體語言幫孩子更好地理解聽到的英語(被動進行可理解輸入)。
動畫片>>
動畫片同理。它在兒歌童謠視頻的基礎上增加了情節、對話、萌萌的形象,也許會讓孩子更着迷。讓孩子對内容有興趣的英文動畫就是好動畫,感興趣才會沉浸,沉浸才會追究語言背後的意義(主動進行可理解輸入)。
以上兩樣我有2個小提示:
❶ 不是所有的視頻、動畫片都能做到可理解輸入,給孩子看前需要大人篩選一下。如果你的英語不太OK,正好,看能不能通過看這些視頻、動畫理解意思,如果能,那就可以放心給孩子。
❷ 需要控制孩子看電子屏幕的時長,建議每天不超過20分鍾,同時增加戶外運動的量,中和對小朋友眼睛的傷害。
▲ 小小優趣是專門選動畫的,還做了難度分級,如果不想費勁挑,就費點小錢買VIP。
點讀筆>>
省媽神器點讀筆是本世紀最偉大的發明。它發出的聲音基本陪伴了孩子渡過整個啓蒙期。我周圍學英語的孩子,從2、3歲到7、8歲開始,這幾年基本主要聽點讀筆發出的聲音了。
請注意,點讀筆用處最大的地方,是點分級讀物!
隻有分級讀物,是圖文一緻的,孩子看圖,大概能理解意思,再加上點讀筆"聽"這塊的優勢,圖、文、音(聽力輸入)、跟讀(發音),四重功效一起發力。香不香?
缺點是它不能通用,一家至少2根起步——比如前幾年火爆最近沒啥信兒的小達人;非常強勢隻點正版原版書的毛毛蟲(音質最好!支持正版!);還有某些牛x書隻配自家專用點讀筆,比如Booklife用小book點讀筆之前聽都沒聽過、外研社的書大概率隻能配外研社的點讀筆——哎,我們愛恨兩難隻有掏錢!
▲ 英語啓蒙性價比最高之選的點讀筆,還得是毛毛蟲。
讀物自帶的音頻>>
在啓蒙階段,比點讀筆更有用的,其實是讀物自帶的、基本免費的音頻。
爲什麽我這麽說呢,是因爲音頻可以陪伴孩子更長久、聽力輸入更純粹。
❶ 音頻是連續的,沒有斷句,孩子接收的聽力輸入,是一整塊自帶語境的素材。比如一首完整的兒歌、一次完整的對話、一篇完整的故事。
我們不要輕視上下文情景(context)的力量,當把一句話單獨從文中挪出來聽(比如點讀筆),孩子或許可以更好地跟讀,但很難聽出其中的韻律、轉折、情感。
沒錯,跟讀,可以讓大人看到很好的效果:哇哦!我孩子的英語發音真哇塞!但韻律,幫助後續的自拼學習;轉折,促進閱讀理解;情感表達,才是語言内核。
❷ 0歲之前,音頻可以做胎教;0-3歲,音頻可以用來熏聽;可理解輸入階段,音頻可以和圖、文打配合幫助理解;下一個階段,聽熟了的音頻直接挪來做裸聽嘗試。
一魚多吃多棒啊!
▲ 文末自取哈~
階段2說完了,這裏給大家說點心裏話。
這年頭借力非常容易,但語言的作用是交流,人與人之間的交流是有溫度的,啥都不如媽(爸/祖父母)嘴裏蹦出來的管用,無論咱的發音标不标準、地不地道。我爸媽經常用方言味兒的"假英語"逗我兒子,老老小小一起傻樂。我覺得也很好啊!
階段3
聽讀過渡, 淺嘗裸聽
好啦,到這個階段,娃子們進入了"爽劇"模式,我們也開始肉眼可見孩子的進步了。
我們這階段的重點是:幫孩子一邊保持聽的能力,一邊把聽的勢能轉成其他勢能,比如讀的能力,比如說的能力,甚至寫的能力。
下面這點請注意咯~
兒歌童謠的歌詞本,可以有,也可以沒有>>
就是把歌詞打印下來那種。這怎麽說?
兒歌童謠的作用其實在前兩個階段已經over。啥作用?還記得不?磨耳朵找語感、幫助理解大概的意思。
如果你希望孩子能唱一些英文兒歌,當然可以借助文字版的歌詞。但這不是我們聽力學習的主要目的。
英文兒歌童謠裏的詞彙,語氣詞多、俗語俚語多、沒啥具體詞義的土話也多,對孩子的英語啓蒙沒太多作用啊!
這個階段更有用的是下面這幾項:
加入自然拼讀學習>>
先說,自然拼讀并沒有特别神力,但對英語早啓蒙、聽力詞彙積累夠的孩子來說,效用特别大。
所以我之後的《6-8歲起點的聽力三年規劃》裏不會再提自拼。之前有位媽媽在直播間問過類似的問題,三年級後的孩子,過了啓蒙黃金期,耳朵敏銳度下降,母語強勢了,學習音标比自拼更高效。
繼續說回自拼。
自拼學習的四個階段先簡要介紹下:音素識别->字素識别->見字能讀->聽音能寫。被吹神了的其實就是後面兩個階段。
如果按照我的規劃進行英語啓蒙,3-5歲的娃早在前兩個階段已經進行了【音素識别】了。隻不過比較零散,大家沒注意到罷了~~
也就是精确到單詞裏每一個字母的每一個發音:
pat,由3個字母組成,可以拆分爲[p]、[æ]、[t]三個發音。
隻有年齡越小的孩子,耳朵才越能清晰分辨音素的發音。
隻有做這麽細緻的拆分,孩子才能聽得清,也讀得準。
怎麽跟"聽"沒啥關系了?
NO,音素識别這一步,除了是自拼後幾個步驟的基礎之外,對非母語孩子來說,還有一個很重要的意義是——
不斷地訓練聽力(輸入)和發音(輸出),而且是掰細揉碎了地練。
單詞被拆分成音素之後,不會被"囫囵吞棗",而是一個一個音地聽清楚、讀準确;這對孩子後面練習單詞的重音、單詞和單詞之間的連讀,語音語調等等,都很有作用——爲啥要從小開始?如何擁有一口地道标準的發音?這就是答案。
接着是【字素識别】:同一個字母,有不同的發音規則。
e,在bed、get、pet裏,它對應着[e]這個音,但在cake、bake、make裏,它卻不發音。
孩子開始把聽到的"音"和看到的"形"對應起來。
再是【見字能讀】:孩子看到一個單詞,不管是否認識,都能把它拼讀出來。
比如,看到cat,能識别出它有3個音素,拼出c-a-t;遇到rock,能識别出它也有3個音素,拼出r-o-ck。
但這裏有個bug,如果孩子并不認識這兩個單詞,隻是能拼讀出來,也不理解意思啊。
在這裏,是否有聽力詞彙積累的區别出來了。聽力詞彙豐富,娃之前聽過(階段1),有過可理解輸入(階段1+階段2),音和義是大概可以對應的。單詞隻要讀得出來,就已經了解意思;否則就是發音上能讀得出來也未必能理解。
到了現在階段3,自拼學到這個程度,已經把音、形、義對應起來一起學習。
最後是自拼最高階的技能,就是常說的【聽音能寫】的能力。
比如,孩子聽到cat,耳朵能識别出它的3個音素,拼寫出c-a-t,cat。
怎麽樣,從聽力啓蒙開始,到發音、到詞的構成,到詞義,最後到拼寫。
英語啓蒙走到這一步的你,毫無意外會大呼,妙極!
需要加強一下自拼學習的話,我也給大家準備了幾個很适合在家玩的自拼小遊戲,記得帶走~
跟讀、朗讀熟悉的文本>>
有自拼的加持,邊聽、邊看、邊理解,現在可以用聽力提升認字速度、閱讀速度了。這個你們都會,因爲我們小時候都做過,我就不廢話咯~
嘗試裸聽>>
階段3的最後一步,娃可以小試牛刀進行裸聽。我的建議依然是不要把步子邁太大,先從熟悉的聽力文本開始,比如,最心水的睡前小故事、最近在讀的分級系列。
階段4
繼續裸聽,适當精聽
到了我們第1個3年規劃的收官階段,這時候我們追求"精"而不貪"量"。
繼續裸聽>>
裸聽素材的難度可以提高,之前聽level X分級讀物的,現在可以調整level x+1或者+2。之前聽100字繪本的,現在可以聽150字的。之前聽故事較多的,現在可以聽聽科普(爲之後聽演講聽新聞打個基礎)。
▲ 一部很有意思的科普動畫《Ask the Storybots》
開始精聽>>
聽什麽,怎麽聽呢?手邊的資源就是現成的:
1是分級。高品質分級讀物,每本書一定帶了音頻+需要思考、需要動筆、開口的内容的,這就是很好的精聽素材。
比如《RAZ》自帶的練習題可以檢驗孩子聽懂了沒;《大貓》末頁的小map更兇悍,讓娃複述(retell)故事——這都是精聽。
▲ 左-RAZ,右-大貓
2是教材。Still,高品質的英語教材,也自帶精聽功能,而且它們都會把聽的環節放在每個單元第一個步驟。
比如《新概念》裏聽課文和對話,《Smart Reading》聽不同話題、不同難度的閱讀理解文段内容——這些精聽幫助孩子更好地理解語言知識點。
3是已經開始精讀初章書。如果孩子已經開始精讀,那聽第二遍老師的講解,實際上就是在進行精聽環節。
比如《神奇樹屋》的精讀課,第二遍能讓孩子聽到什麽呢?重點詞彙的釋義(paraphrase)、精彩段落的英文詳解、讀後思考的講解——這些精聽幫孩子更深入地用英語思維理解、記憶書中的精華知識、精彩内容。
▲ 用思維導圖精讀《神奇樹屋》
Part3
閃媽答疑時間
"這4個階段大概多久能完成?"
這我确實沒法給個确切答案,娃們的進度都不同,而且每天的投入度也不一樣。
我目前處于階段2,每天10分鍾左右;階段3、4有點"學習"的感覺了,建議每天至少投入20分鍾,上不封頂。這個進度的話,3年左右是能夠到我們的小目标,基本裸聽章節書的。
"怎麽判斷孩子可以進入下一階段了?"
很好判斷,有反饋了,就可以了。
比如聽兒歌,ta能跟着做相應的動作了;點讀的時候,ta能跟着發音了;熟悉的讀物,ta能突然蹦出裏面的某個句子,甚至能複述情節了……就OK。
▲ 論"洗腦"程度,《牛津樹》裏的"look at me!"是公認的容易複述哈哈哈~
要把這完美規劃執行地更好,三個重點必須知道!
❶ 始終保持聽的内容難度>讀的内容!正在讀level 1就聽level2,讀100字的就聽聽150字的。
❷ 始終堅持用這門語言>學這門語言!整個規劃裏除了自拼的學習氣質濃厚點,其餘的,無論是和媽媽對話,是爲了閱讀英文讀物,還是爲了開口表達,都是爲了"使用這門語言"。這個過程是輕松且愉悅的,也隻有低齡起步的家庭才能擁有。且啓蒙且珍惜吧~
❸ 始終堅持可理解輸入!瞎聽沒有效果,任何階段的任何聽力素材,都一定要有一個抓手或輔助,能幫孩子理解聽到的東西。這個抓手和輔助可以是動詞TPR和名詞指着說,可以借分級/繪本中的圖片,可以借視頻/動畫和簡單文本。總之,孩子能理解的輸入,才是有效輸入!
想說的太多了,寫到這裏已經7000字了,我把《6-8歲起點的聽力三年規劃》放在下一篇文章裏了,有需要的媽媽記得到時來看!之前已經"劇透"過了,中大娃啓蒙不能聽力先行哦!
最後,我整理的一大摞資源,後台輸入關鍵詞 小娃聽力啓蒙 拎走前記得給我點個 在看 哦!
加入我們的英語啓蒙大本營吧
直播預告丨語文是家長們普遍覺得最難提升的學科。唯有建立完整的大語文體系,才能讓孩子的語文學習之路越走越寬。來直播間聊聊如何"建立大語文體系"吧~
【爲什麽大語文學習要盡早進行全面規劃?】
點擊下方按鈕即可預約直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