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 / 吳 靜
編輯 / 黃大路
設計 / 師 超
4 月 3 日,小米 SU7 創始版車型首批交付。雷軍參加現場儀式并首次公布小米 SU7 的訂單量。僅幾天時間,小米 SU7 就已收到超 10 萬人的大定,鎖單量超 4 萬單。
即便小米 SU7 沒有任何創新性可言,但這似乎不影響它的爆火。面對這個開局,雷軍确實是赢麻了,但最開心的可能還是北京市政府。
作爲曾經的汽車重鎮,近年來,北京近年來在汽車行業越來越缺乏存在感。2016 年,北京市汽車産量達到巅峰爲 237.95 萬輛,到 2023 年,這一數字便降至 100 萬輛。在新能源汽車産量這一細分領域,北京市更是連 2023 城市新能源汽車産量 TOP10 都擠不進去。
2023 年 9 月,北京市經信局發布《北京市新能源汽車高質量發展實施方案(2023-2025 年)》,其中明确提出到 2025 年新能源汽車在京産量超 30 萬輛。小米汽車,無疑成爲北京實現 30 萬産量目标的重要支撐。
小米的開局确實讓北京扳回一局,但江蘇卻依然飽嘗造車苦楚。
龍年開年,高合汽車便陷入停工停産風波,這個有 " 豪華純電汽車天花闆 " 之稱的車企,其生命進入倒計時。自開啓直播帶貨自救後,關于高合汽車最新的消息就是其公司法定代表人、董事長丁磊被限制高消費。對于高合汽車而言,其翻身自救的黃金時間隻有三個月,留給丁磊的時間顯然已經不多了。
高合危機背後,還有一個失意者,那便是江蘇鹽城。
在牽手青島之前,高合背後已經有國資色彩。2019 年,高合汽車與江蘇悅達集團、江蘇悅達起亞達成戰略合作,決定升級改造悅達起亞一工廠原有燃油車産線,打造高合城市精品工廠,成爲當地智能制造标杆和新舊動能轉換典型案例。
作爲江蘇爲數不多的 " 土生土長 " 且在中國汽車市場一度打破中國造車天花闆的新能源汽車品牌,高合汽車如今的現狀又再一次刺痛了江蘇的神經。
造車血淚史
一則發布于 2017 年 03 月 21 日 " 賽麟汽車落戶如臯 " 的新聞還依舊可以在南通市人民政府的官網上查詢到。
在這篇新聞中,賽麟汽車被描述爲 " 美國一家擁有 37 年曆史的專業高性能跑車制造商,曾八次獲得世界跑車制造商大賽冠軍,擁有一系列高端核心技術。賽麟項目落戶中國的初衷是要實現從 " 小衆頂級 " 向 " 大衆高端 " 的過渡,将高端跑車技術帶給更多消費者。"
當時,這一汽車項目總投資 178 億元,是省重大項目,也是當時南通單體總投資最大的制造業項目。" 以賽麟汽車爲代表的優質項目,将是我區汽車産業從總量擴大到質态提升的一個重要節點,該項目一期投産後可帶動上下遊産業鏈 1500 億元的銷售規模,千億級産業園區離我們越來越近。" 彼時,如臯經濟技術開發區負責人對這一項目抱有的期待不可謂不大。
但後來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賽麟汽車的造車騙局,最終以董事長的逃亡而告終。
如果有中國城市造車 " 失意者 " 聯盟,江蘇省下轄的 13 個地級市大概會是這個聯盟的主力軍。
據汽車商業評論不完全統計,過去幾年,江蘇省内投資的十餘個整車項目幾乎都是以失敗而告終,無論是紅極一時的博郡、前途、拜騰亦或是銀隆,幾乎都是昙花一現概莫能外。
這也直接導緻了江蘇汽車産業的慘淡局面。
2016-2020 年,江蘇汽車整車産能利用率由 78% 下降至 33.03%,且低于全國平均水平約 20 個百分點。
在嚴峻的形勢下,2021 年初,江蘇發改委在《關于切實加強汽車産業投資項目監督管理和風險防控的通知》中明确表示,将進一步強化對全省汽車産業投資項目的指導監督,嚴控新增整車産能,适時建立建設進度緩慢項目或産能利用率低企業的退出機制,對重大汽車零部件項目加強指導,防止和糾正地方違規備案。
坎坷的汽車夢
汽車工業作爲國民經濟的支柱性産業,一個汽車項目的成功,不但可以促進當地就業,重塑當地經濟,更可以讓整個城市在區域經濟競争格局中占據優勢地位。作爲全國第二經濟大省,江蘇在整車領域的表現一直有些落寞。
所以,在新能源汽車時代到來之時,它們也敏銳地捕捉到了其中的一些機會。我們可以從過去上馬的汽車項目數量可以窺見江蘇的汽車夢到底有多迫切。
早在 2019 年,江蘇省會南京就提出 " 打造新能源汽車産業地标行動計劃 ",目标是把新能源汽車産業打造成彰顯南京特色的地标産業,達到 " 全省第一、全國前三、全球有影響力 " 的産業水平。
彼時,他們的規劃是到 2020 年,南京市新能源汽車整車産量占江蘇省一半以上,主營業務收入力争達 1000 億元,在全國城市中排名前五;擁有 3~5 家重點骨幹新能源乘用車企業,6~8 家重點骨幹新能源商用車企業,8~10 家關鍵零部件行業龍頭企業。
但事實證明,選擇比努力更重要。比如,上海賭對了特斯拉,合肥選對了蔚來。合肥抄底蔚來,甚至一度成爲地方政府投資的經典案例。而上海和合肥這兩座城市,也順勢在這一輪城市發展競争中赢得先機。
2022 年,西安憑借 101.5 萬輛的新能源汽車産量,同比實現 277.7% 的成績,問鼎 " 新能源汽車第一城 ",超越上海。
近日,2023 城市新能源汽車産量 TOP10 出爐,分别是深圳、上海、西安、合肥、長沙、常州、廣州、重慶、柳州、鄭州。
2023 年,深圳以 178.6 萬輛的産量成績首次成爲新能源汽車第一城,超越上海的 128.68 萬輛和西安的 98.38 萬輛,位居全國第一。
2021 年,深圳的新能源汽車産量僅爲 29.95 萬輛,2022 年爲 84.99 萬輛,到 2023 年漲至 178.6 萬輛,幾乎每年實現翻番,這背後比亞迪功不可沒。
2022 年 8 月 3 日,深圳工信局發布《深圳市加快打造 " 新一代世界一流汽車城 " 三年行動計劃(2023-2025 年)》,提出到 2025 年,全市新能源汽車年産量超 200 萬輛,全球汽車 " 含深量 " 顯著提升,汽車産業工業産值達到萬億級規模。
按照這個發展态勢,在比亞迪的助推下,深圳或許還能提前實現目标。
汽車夢化 " 整 " 爲 " 零 "
2023 年,常州正式成爲江蘇第 5 座 GDP 總量超萬億元的城市。論 GDP,常州在江蘇排名第五,但如果單論新能源産業,常州排名第一。
新能源産業對常州的經濟增長貢獻有多大?
數據顯示,2023 年,常州市新能源領域制造業産值達 7680.7 億元,增長 15.0%,對全市規模以上工業産值增長貢獻率達 98.9%。
《常州市 " 十四五 " 新能源汽車産業發展規劃》提出,到 2025 年,常州市新能源汽車産業規模将達 4000 億元,新能源整車産銷量達 60 萬輛,規模達 1200 億元;汽車零部件産業規模達 2800 億元,其中動力電池産業規模達 1800 億元。
2023 年,常州的新能源汽車産量主要得益于比亞迪和理想。過去一年,理想和比亞迪分别奪得造車新勢力銷量冠軍和中國汽車市場車企銷量冠軍,常州作爲二者的生産基地,其新能源汽車産量也被迅速拉升。
在 2023 城市新能源汽車産量 TOP10 中,常州以 67.8 萬輛的成績排名第六,獨占江蘇的七成,常州 " 十四五 " 規劃的新能源整車産銷量目标也提前實現。
來自常州市人民政府官網▼
爲打造國内知名的新能源汽車産業城市提供新動能,常州還計劃到 2025 年,全市新能源汽車零部件産業規模以上企業達到 1000 家,産業規模 5000 億元左右,實現上市企業和專精特新企業倍增發展,力争新增省級以上專精特新企業 100 家、新增上市企業 25 家,新增全國細分領域龍頭企業 2 家以上。
在新能源領域,常州幾乎成爲整個江蘇的希望。一方面在整車項目上屢屢碰壁,另一方面,中國整車企業的地理格局也日漸明晰,所以,我們可以看到,那些依然懷揣着汽車夢的江蘇省内城市也随即将目光放到新能源汽車産業鏈上。
與常州有同樣目标的城市還有昆山。
作爲全國首個 GDP 突破 5000 億元的縣級市,昆山連續 18 年位居全國百強縣市首位。近年來,昆山也開始化 " 整 " 爲 " 零 " 打造自己的汽車夢。
作爲中國電子信息産業高地,昆山如今正在着力打造新汽車供應鏈高地,積極搶抓新機遇。截至目前,昆山集聚了 960 多家汽車全産業鏈優質企業,平均每平方公裏至少有一家汽車零部件企業卡位入鏈,形成了産值超 1500 億元的汽車零部件産業鏈群。其中,新能源汽車相關企業超 200 家,去年實現銷售收入超 600 億元。
昆山市副市長陳钊明确表示,昆山将全力搶抓汽車電子轉型機遇,發揮電子信息和汽車産業鏈基礎優勢,構建以車型的形式,動力電池爲核心的汽車電子産業鏈,推動産業鏈價值鏈向高端躍升,實現電子信息與汽車産業的跨界融合。
面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沒有人願意錯過機遇。但有時候,選擇确實比努力更重要。
點擊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