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源自視覺中國
2022 年,國際局勢多變,美聯儲加息持續,全球股市哀嚎,紐約交易所、納斯達克交易所新股募資額爆降九成,港股 IPO 募資額驟降七成,納斯達克指數全球表現最差,年内累計下跌 33.1%,香港恒生指數全年累計下跌 15.5%。轉機在年末出現,11 月、12 月,市場信心回升,港股迎來強勁反彈,恒指在兩個月裡累計漲幅達 34.7%,從而帶動全年跌幅收窄。目前,港股整體仍在曆史較低估值水準。
為了讓上市公司、投資者更加了解港股市,日前,由沙利文捷利(深圳)雲科技有限公司聯合捷利交易寶金融科技有限公司、弗若斯特沙利文有限公司、頭豹國際有限公司、 路演中網絡科技有限公司、今日投資數據科技有限公司、钛媒體共同出品的《2022 年香港 IPO 市場及二級市場白皮書》(以下簡稱 " 白皮書 ")發布。
白皮書全方位回顧了 2022 年港股 IPO 市場的表現,将 IPO 按行業、地域、月份做了分類對比,并梳理分析了發行前、中、後期數據。針對 2022 年港股二級市場已上市公司,白皮書從成交數據、回購數據等多個維度描摹了整個市場的交易走勢。
展望 2023 年,白皮書指出,香港作為目前亞洲最大的新經濟及生物科技上市中心,目前還處于股市估值曆史低位,這帶來了絕好的抄底機會,而随着國内經濟複蘇、美元流動性增強,以及互聯互通股票标範圍的擴大,港股市場未來可期。
此外,白皮書還發布了 2022 年港股新股中介榜單、2022 年港股新股上市公司榜單、2022 年港股二級市場上市公司榜單三大榜單。
結合過往一年的各項市場數據,白皮書對港股市場的未來發展具有指導意義和參考價值,钛媒體 APP 将對本次發布的白皮書展開深入解讀。
2022 港股 IPO 市場
下半年新股活躍,中概股回歸潮繼續
2022 年,全球新股市場低迷,港美 A 三地共有 836 家新股上市,其中美股 IPO 募資總額同比下降約 90%,香港新股市場同樣疲軟,累計募資總額 1045.7 億港元,同比下降 68%。
不過區分來看,港股市場上半年僅 27 隻新股,下半年新股活躍度開始上升,多達 63 隻新股,僅 12 月就有 21 隻新股上市,這帶動了全年 IPO 上市宗數僅同比下降 8%。募資總額降幅遠大于上市宗數降幅的主要原因是,2022 年港股市場缺乏大型 IPO。
2022 年,香港股市共有 90 隻新股,75 宗來自 IPO 上市,另有 5 家為 SPAC 上市,9 家介紹上市,1 家 GEM 轉主闆。
2022 年,港股新股市場有三大特點:第一,中概股回歸潮繼續,年内有 11 隻新股為中概股回歸港股上市;第二,來自醫療保健行業新股數量最多,達到 23 隻;第三,上市新股主要來自中國内地,其中北京、廣東、上海數量最多。
發行前無奈折價、發行中認購難足額、發行後不溫不火
就港股新股發行前數據來看,因為市場低迷,越來越多的公司隻能無奈選擇折價發行,2022 年這一比例為 25.53%。在這一年,新股上市 " 流行 " 多次遞表,多達 21 隻新股遞表 3 次以上,美皓集團更是遞表 6 次才終獲上市。一般來說,首次遞表時間和上市日期相隔越長,上市的成本也會越高。
在 75 宗 IPO 上市新股中,中國中免市值最大,為 3247 億港元。2022 年,港股 IPO 新股中市值在 100 億港元上方的僅有 32 家,市值在 50 億港元下方的有 35 家,大小市值 IPO 新股數據均不及 2020 年、2021 年。
2022 年,香港 IPO 新股全球發行比例平均值為 12.49%,同比減少 6.21%,新股整體采取縮量發行,這也意味着募集越來越少,除受到二級市場投資情緒變化影響外,還與企業自身業務發展規劃以及市值管理密切相關。
新股數量大跌,超大規模和大型新股上市宗數銳減等原因,令港市全年融資額大幅縮減。對比來看,2020 年至 2022 年,港股募集資金超大規模新股分别有 10 隻、7 隻、3 隻。
資本市場并不活躍,這在新股認購上就有所表現。
2022 年香港 IPO 上市新股公開配售平均認購倍數為 10.86 倍,招股前幾天的認購常常難以足額,如陽光保險、零跑汽車、中創新航等近 9 隻新股都未足額,全年超購 100 倍的僅有數科集團 1 隻新股。全年認購人次同比大幅減少 97% 至 52.42 萬人次,其中心泰醫療認購人數最少,僅錄得 668 人認購。
券商方面,2022 年共 20 家券商提供了新股認購孖展,富途證券放出孖展最多,共 56.35 億港元,前四大孖展券商還有輝立證券、華盛證券、招銀國際。
在新股發行越來越艱難的時期,基石投資者的重要性更加凸顯。在 2022 年,有 51 隻港股新股有基石參與,占比高達 68%,基石累計投資金額近 370 億港元,同比下滑 54.31%。回顧過去,2018 年至 2022 年,公司上市數逐年下滑,但擁有基石的公司數未随新上市公司數的下滑而下滑。
到了發行後階段,按行業劃分,20 個行業中暗盤上漲行業、下跌行業各有 10 個,食品飲料、影視傳媒及建築平均漲幅居于前三;首日平均上漲的行業有 7 個,下跌的 8 個,原材料、影視傳媒及醫療保健平均漲幅居于前三。綜合來看,影視傳媒行業發行後表現較為穩定。
延長時間,截至 2022 年末,75 家 IPO 新股中,依舊保持上漲的有 22 家,下跌 51 家,潤歌互動、中國石墨、飛天雲動為累計漲幅前三的公司,多想雲、潤萬德 -B、快狗打車為累計跌幅前三的公司。根據上漲時間分布,多數上漲的公司在下半年上市,這也在側面反映 2022 年上半年新股市場表現較差,而下半年開始好轉。
中金公司引領保薦業務,沙利文行業顧問占有率第一
各類中介機構在 IPO 中舉足輕重,包括為新申請人籌備上市事宜的保薦人、穩定新股上市後股價的穩價人、幫助發行人發行股票的承銷商、負責審核公司的财務記錄和狀況的核數師、為企業提供盡職調查等服務的律師事務所,以及行業顧問。
2022 年,有 35 家券商作為首席保薦機構參與到 75 家港股 IPO 新上市公司的保薦工作,其中,中金公司參與 IPO 數量達 30 家,排名第一,項目參與率 40%,其次是參與了 10 家 IPO 的摩根士丹利,項目參與率降至 13.3%。近年來,摩根士丹利曾與中金公司并駕齊驅,近年來,中金公司已經獨占鳌頭。
過去一年,30 家券商作為穩價人參與港股新股上市公司的發行,中金公司參與 14 宗,摩根士丹利參與 9 宗;110 家券商作為承銷商參與港股新股上市公司的發行,富途證券最多,為 39 宗 IPO 承銷,中金次之,為 33 宗 IPO 承銷;8 家會計事務所為港股 IPO 新上市公司提供審計業務,羅兵鹹永道以 28 宗位居第一,安永以 24 家位居第二;86 家律師事務所為港股 IPO 新上市公司提供法律服務,萬普達、競天公誠均服務 17 家,通商服務 13 家;7 家行業顧問所為港股新上市公司提供服務,最多的是弗若斯特沙利文,參與了 48 家公司的發行,市場占有率高達 64%。
2022 港股二級市場
年末兩月迎來反彈,帶動市場全年跌幅收窄
香港恒生指數在 2022 開年後就連續下跌,在 10 月底曾跌破 15000 點,創 2009 年以來新低,但 11 月開始港股市場迎來轉變,帶動全年跌幅大幅收窄。截至 2022 年末,港股市場的上市公司總數達到 2597 家,同比增加了 25 家,主闆上市公司數量達到 2257 家,創業闆(GEM)上市公司數量達到 340 家。
上市公司總市值從 1997 年的 3 萬億港元增至 2022 年末的 49.8 萬億港元。恒指年底收于 19781.41 點,前 10 個月遭遇重挫,11 月、12 月累計漲幅 34.7%。雖經曆兩個月的反彈,但恒指全年仍累計下跌 15.5%,一定程度上壓制了總市值的增長。此外,恒生國企、恒生科技、紅籌指數及恒生綜指 2022 年分别累計下跌 18.6%、27.2%、5.2% 及 18%。
不過放眼全球來看,港股市場并非 " 孤獨下墜 "。2022 年,在内地市場,創業闆指表示全球倒數,累計跌幅 29.4%,上證指數、深圳成指分别下跌 15.1%、25.9%;在美國市場,納斯達克指數表現全球最差,累計下跌 33.1%,道瓊斯指數、标普 500 指數分别累計下跌 8.8%、19.4%。全球主要證券市場中,僅印度、新加坡及英國市場取得正漲幅。
從港股市值出發,前五百大公司涵蓋了 90% 以上的市值,年末市值超過 1 萬億港元的上市公司共有 8 家,分别為騰訊、阿裡巴巴、工商銀行、建設銀行、中國移動、招商銀行、美團、友邦保險。100 億港元市值一下的上市公司共有 2140 家。
比之過去 20 年,當前的港股市場變化巨大,曾經,金融股和地産股占據市場主導地位,但随着科技公司的湧入,科技股已經逐漸成為港股市場最重要的組成部分。另外,内地上市公司數量為 1112 家,占港股總數的 42.8%,占港股總市值的比例達到 75.3%,其中廣東地區的上市公司數量最多,達 245 家。
分行業來看,2022 年能源業和電訊業分别累計上漲 17.3%、6.9%,除此之外,港股普遍下跌,工業錄得跌幅最大,達到 37.9%,而資訊科技、地産建築業以及醫療保健業已經連續兩年表現不佳,是港股曆史性回撤的 " 主要受損者 "。
日成交數據列曆史第三高,流動性問題刺痛小市值公司
在 2022 年的 246 個港股交易日中,累計成交金額為 28 萬億港元,成交金額最多的行業主要包括資訊科技業、可選消費業及金融業。2022 年港股日均成交金額為 1138.9 億元,相比上年有所回落,但仍位列曆史第三高水平。
對港股市場來說,老生常談的流動性問題在 2022 年再次刺痛市場,8 月、9 月是最 " 黑暗 " 的兩個月,港股日均成交額分别為 922 億港元、928 億港元,下降顯著。
在此情況之下,市場交易會更加集中在大型股票上,直接導緻恒指成份意外的其他中小企業流動性緊缺情況加劇,也會影響企業的融資活動。2022 年全年累計成交額小于 10 億港元的公司達 1891 億元,不足 1 億港元的有 1337 家,也就是說有超過 7 成的上市公司年成交額小于 10 億港元,半數以上年成交額小于 1 億港元。
可喜的是,将時間線拉長,2008 年至今,港股的日均成交及總成交呈上升趨勢,2021 年 7 月 27 日創新高達到 3600 億港元。這得益于滬港通、深港通接連開通,互聯互通為市場引來了 " 活水 ",港股通 8 年累計成交額超 30 萬億港元。此外,港交所在持續改良上市規則,A 股也在發布期貨指數。
在港股市場,存倉數據一定程度上可以視作股東為出售做準備,一般而言,上市的新股存倉占比較大。2022 年上市的新股中,艾美疫苗、洪九果品、陽光保險、上美股份等公司全年累計存倉占比均超 90%,其中陽光保險存倉次數達 11 次;非 2022 年上市的新股中,複興旅遊文化、雍禾醫療、聖諾醫藥 -B 等公司累計存倉占比均超 60%,其中聖諾醫藥 -B 發生存倉 19 次。
相關公司在出現較大股數的存倉之後,容易出現股價異常波動。對于超大市值公司而言,雖然存倉比例不高,但所涉股份市值不小,即便隻有個位數存倉占比,也有可能對公司股價形成較大的壓力。
存倉數據之外,轉倉數據也是跟蹤上市公司股東的重要數據。2022 你那港股上市公司共發生 1988 次存倉記錄和 3875 次轉倉記錄,市值大于 50 億億港元的上市公司中,思派健康共發生 40 次轉倉,次數最多。
前述數據之外,沽空交易是港股市場流動性的重要來源,沽空率與大盤指數呈反相關的關系。過去 10 年,港股大市平均沽空率在 15% 上下波動,2022 年的平均沽空率為 17.4%。
2022 年,港股大幅回撤,在市場非理性殺跌過程中,基本面良好的公司會選擇大量回購公司股票,在恒指大幅下挫的 8、9、10 月,港股市場的回購動作最密集。而騰訊已經成為 2022 年港股市場的回購王,年内累計回購上百次,金額達 334 億港元。
按行業來看,醫療保健業、軟件服務業、地産行業是港股市場回購公司數量最多的行業,分别為 37 家、28 家及 24 家,而騰訊、友邦保險所在的咨詢科技業及金融業則是回購金額最靠前的,分别為 261.1 億港元、279.2 億港元。
機構股東方面,可以分為傳統投資基金、養老基金、保險公司、主權基金、VC/PE、其他公司實體等幾種。根據 2022 年港股機構股東數據,養老基金偏好長期穩健增值的上市公司,保險公司青睐高分紅的金融、能源領域,主權基金注重長期投資價值,較少關注短期波動,風險資本則擅長賽道挖掘,偏愛投成長型科技股,已上市公司常作為新股即使投資者,醫療保健行業最為突出。
港股市場 2023 年展望
IPO 發行政策變動及展望
2022 年港交所引入了 SPAC 制度,成為繼美國、新加坡等資本市場後,又一個引入 SPAC 上市機制的主流資本市場。香港市場 SPAC 具有上市時間短、上市成本低、上市門檻低、減低不确定性四大優勢。2022 年,港股共有 5 家 SPAC 成功挂牌上市,首家 SPAC 于 3 月上市。
政策制度部分,2022 年 10 月,港交所修訂《第 18C 章》上市規則,為已商業化和未商業化的特專科技行業潛力公司提供上市通道。此外,港交所還在計劃落實 FINI,以全面簡化和數碼化香港 IPO 結算程序,優化上市流程,提升市場效率。
根據統計,香港作為目前亞洲最大的新經濟及生物科技上市中心,2022 年已經向港交所遞交上市申請且還未上市的公司有 160 家,其中仍在有效期内的公司 85 家。随着 18C 的推出,畢馬威預計在 2023 年最多會有 5 至 10 家特專科技公司上市募資額約 300 億元。
港股二級市場估值分析及 2023 年市場機遇
從 12 個港交所行業分類來看,經曆了 " 反壟斷 "" 防治資本無序擴張 " 等監管規範的互聯網行業整體盈利能力回落至相對低位,但随着監管設置 " 紅綠燈 ",互聯網發展步入規範的新階段,互聯網公司的盈利能力有望低位回升。
除此之外,受到疫情影響的消費行業龍頭共有望在經濟複蘇的 2023 年迎來業績反彈;" 集采 " 政策充分消化後、政策環境确定性提升的醫藥闆塊有望逐步走出業績低估;新能源、半導體、科技硬件等先進制造作為國際政策長期支持的戰略性領域,優質企業具備穿越牛熊潛力,低谷時是最佳投資窗口期。
整體來看港股二級市場 2023 年的發展,第一,國内營商大環境持續改善,随着疫情防控的優化、地産纾困政策的推出,以及基建發力和寬松的貨币環境營造,2023 年中國經濟有望得到修複;第二,2023 年美聯儲加息節奏可能逐步放緩甚至暫停,美元流動性将會增強,與此同時,港股估值還處于曆史低位,帶來了絕好的抄底機會;第三,互聯互通股票标的範圍會進一步擴大,為兩地市場投資者及發行人創造更多機會。
詳細内容請閱讀原報告:《2022 年香港 IPO 市場及二級市場白皮書》
(本文首發于钛媒體 App,作者|楊亞茹)
更多精彩内容,關注钛媒體微信号(ID:taimeiti),或者下載钛媒體 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