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觀察網 記者 蔡越坤 "2022 年以來,我國宏觀經濟運行出現了一些新情況,特别是金融數據的異常走向,提醒我們要警惕資産負債表沖擊。"2023 年 1 月 6 日,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理事長李揚在第八屆中國債券論壇上指出。
李揚表示,目前,資産負債表沖擊的典型現象都已經出現:第一,實體經濟領域的表現是,各類非金融經濟主體程度不同地 " 預期轉弱 ",選擇 " 躺平 ":企業從利潤最大化轉向負債最小化;居民從借債支出轉向謹慎支出、增加預防性儲蓄,并減少借貸。第二,在金融部門,2022 年的異常表現是貨币供給增加、流動性寬松,但信用供給相對萎縮,表現為貸款相對萎縮和私人部門的債券發行相對減少。金融機構從原來控貸、限貸,轉變為如今的 " 推銷 " 貸款。貨币當局則從近年來的着力控制風險,轉向保持流動性寬裕,更加關注經濟增長。第三,财政部門減收增支,赤字、債務不斷增加。
" 現在我們面臨資産負債表衰退的風險,在今後的一個不短時期内,要花大力氣去解決。" 李揚稱。
對于國内債券市場方面,李揚表示,2022 年 12 月下旬,中國債券餘額已達 141 萬億餘元,仍是全球第二大債券市場。同期股票總市值為 79.36 萬億元,無論是市場深度、還是融資功能,債券市場都已然強于股票市場。但是,在債券總量擴張的同時,非金融企業債券的淨融資額卻在疫情沖擊的三年中逐年下降,這提供了另一個佐證,說明中國經濟已經面臨嚴重的資産負債表衰退的沖擊。
談及國内宏觀環境的發展,李揚表示,2021 年底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對當前中國的經濟形勢做出判斷:" 經濟發展面臨需求收縮、供給沖擊、預期轉弱三重壓力 "。發展到 2022 年下半年,這三重壓力依然存在,甚至有所增大。比如,消費疲軟依然是我國宏觀經濟恢複的主要障礙,而消費不振更是由多重因素導緻,其中,居民收入增長緩慢、債務負擔較高、償債壓力較大是主因,而疫情的反複沖擊,更是從根本上侵蝕了居民收入水平的增長基礎,抑制了居民的消費能力增長。投資增速全面下降,其中,房地産市場結束 20 餘年的趨勢性上升,開始轉入趨勢性下降。财政壓力增大,政府連年減稅降費,加之經濟增長下行,導緻收入增長趨緩,緻使财政平衡的困難不斷增大,債務增長的壓力不斷上升。李揚着重指出:這種狀況的延續,使得我國财政收入占 GDP 比重 2016 年開始下降,如今已降至相當于 GDP17.7% 的程度。曆史的經驗告訴我們,财政收入占 GDP 比重下降,這是值得關注的最大問題。
因此,李揚建議,經濟恢複需要綜合施策。首先是恢複信心和恢複正常的經濟秩序,現在我們正處在艱難的恢複過程之中。其次急切需要頂層設計,需要通過頂層設計,加強财政政策與貨币政策的協調配合,協調房地産政策與其他宏觀調控政策等等。最後,恢複經濟需要多措并舉,且各項舉措需要相互配合,形成正向合力。
李揚表示,以上問題,中央已經看到并已采取了應對措施,相信在中央的領導下,大家齊心協力,一定能夠使得中國經濟盡快回到正常運行的軌道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