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前段時間評測 vivo S15 和 vivo S15 Pro 兩款手機橫評文章中,我所觀察到的 vivo S 系列是這樣的:
" 不難在線下手機實體店看到,挑選 vivo S 系女性用戶占有很高比例,其出色且穩定的設計風格;主打自拍的賣點對‘銷售密碼’拿捏得精準到位。"
圖源:源于網絡
另外在開篇,我抛入了一個在評測全文中沒有給出明顯答案的 " 暗線 " 論題:vivo S 系列是否隻局限于女性用戶群體?
要正面回答這樣敏感且标簽化的問題,風險并不小,回答好了,能夠為品牌起到正向推進作用,回答不好,不僅容易被貼标簽,還容易面對當下政治正确為導向環境下讀者的口誅筆伐,更可能一不小心分析錯位把對 S 系列的分析帶進坑裡。
但實際情況往往是,不管 vivo S 系列經曆的幾個階段,不明面上讨論這條 " 暗線 ",大衆對于 vivo S 系列的定位也心知肚明,前期 S 系列的女性向特征太明顯了。
從 vivo S1 到 S6 的第一階段,vivo 一直在來回折騰外觀,vivo S1 通過升降鏡頭解決了前置挖孔的 " 短闆 ",并通過鮮亮的外殼色彩、大膽的前後曲面設計來規避機身厚度,雖說這種對手機較為極端的處理方式在當時來看,難免有面子工程的嫌疑,但确實通過一定的外觀優勢吸引到了不少顔值黨,而這也以女性用戶居多,這時代的 S 系列的 " 性别 " 标簽就隐約有所體現。
圖源:品玩 LU 攝
而從 vivo S7 到 S12 系列開始,是 vivo S 系列标簽最明顯的階段,不難發現,除了在外觀方面依舊延續了光鮮亮麗的色彩風格以及能營造出後殼 " 流動感 " 光影效果的塗層紋理技術外,也不忘在寸土寸金的前面闆中塞下補光燈,像素也是肉眼可見的增加,從 S7 的 4400 萬像素加 800 廣角雙前置鏡頭到 S12 系列後置 1 億像素鏡頭,加之更多的美顔技術宣傳。
讓這個階段中的 " 女性自拍手機 " 标簽尤為亮眼,這就像繪畫表現手法中,使用靛藍色水粉筆在上色前做描邊分區填色準備,本以為标簽會直接變為品牌烙印深深刻在 DNA 中。可誰知從 S15 系列開始,到今天和大家聊的具有代表性的 vivo S16 Pro,是 vivo S 系列的最新階段。開始走拍攝 " 差異風格 "。
從 vivo S15 開始 S 系列出現了不同的外觀風格,比如 vivo S15 采用了直屏設計,整體外觀也更為方正。vivo S15 Pro 雖然承接了之前纖細輕薄手感,在色彩選擇上,能夠明顯感受到沒有之前超大杯色彩張揚了,變得相對 " 内斂 " 了許多;而在影像方面更是有大刀闊斧的變化:少了 S12 系雙攝和柔光燈帶來的标志性配置;背面鏡頭也從之前就在行業内少見的 " 一億像素 " 縮減到了主流的 5000 萬像素。
vivo S15 Pro 色彩已經不再過分豔麗 這個好評 圖源:品玩 lzh 攝
看似是 " 削減 ",實則是整個方向變化。
vivo S15 系列重點要營造出電影感,這是一種在保證人像膚色正常基礎上,對周圍環境光線有一定克制表現,并營造出一種舒适的觀感,不必大紅大綠,也不必清幽寡淡,隻要觀感舒服并兼具一些 " 高級 " 感就能營造出一種氛圍。
在我看來這其實 vivo 就在為 " 第三階段 " 更為成熟的标志做準備,這個更為成熟的标簽就是要擺脫 " 性别定勢 "。
vivo S16 系列就是 S 産品線中擺脫性别标簽枷鎖的産品。
圖源:品玩 lzh 攝
當我把手裡這款 vivo S16 Pro 給身邊男女同事把玩時,很多同事都表示并不相信這是 S 系列産品。更有同事直言不諱地告訴我,他感覺 S 系列終于不 " 娘 " 了,而是有一種以柔克剛的柔美感,這并不具有性别定向性。
vivo 其實用了一套非常巧妙的方法,來表達這種 " 去性别化 " 的柔美感,這種方式在我看來更像是使用了 " 解構 " 方式。
這在時尚圈可是如雷貫耳的詞彙,解構的意思是分解結構再進行創新和重組。它的核心思想是反傳統主義,是後現代主義的重要組成部分。
解構作為一種設計風格,自 20 世紀七八十年代以後掀起了一股風潮。這種看似盲從實則有章法的理念正引領者設計、時尚領域變革,并幫助許多作品構建出了獨特的解構主義風格美學。
馬丁馬吉拉 2020 大秀 圖源:網絡
就比如我非常喜歡的具有 " 解構大師 " 之稱的比利時設計大師馬丁 · 馬吉拉(Maison Martin Margiela),他就非常擅長使用特殊材料、看起來毫無關聯的材質來運用在服裝上,并達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利用 " 解構 " 思路來制作的産品最能去掉 " 性别 " 标簽,從而帶來新的思路。
比如在 S16 系列上,這次就利用玉質玻璃并輔以 14 層納米鍍膜提亮,來達到 " 玉 " 的觀感,并通過微米級精細筆觸實現首創煙青玉紋。從官方描述來看,主要是通過對玻璃加工以及塗層,并輔以高精細度,來最終形成具有 " 中性 " 美感的後殼。此外還有一點也非常有意思,設計師利用光緻變色與 S16 Pro 的顔如玉配色相結合,這樣既有羊脂玉的潔白,又有青山玉的深邃,這也要比什麼炫光彩帶更為柔和。
用雌雄難辨形容後殼變換最為貼切。
而另外一處在我看來較為隐蔽的 " 解構 " 設計,主要體現在影像部分,雖然這次鏡頭硬件素質并沒有和 S15 系列拉開差距,在後置鏡頭方面依舊為索尼定制 IMX766V 5000 萬像素大底主攝,但對于 S 定位來講,已經有足夠的影像硬實力,對于優化來講,也是 vivo 信手拈來的,不難從後置鏡頭樣張中看出,整體照片風格延續了 vivo 一貫的豔麗風格,通透自然。
圖源:品玩 lzh 攝
前置也同樣搭載了 5000 萬高像素自動對焦鏡頭,這和上代保持一緻,唯一不同的是,曾在 vivo S12 上作為自拍标識的前置雙閃光燈回歸了。
如果說 vivo 在 S15 系列中實現電影質感主要是通過鏡頭和計算攝影共同完成,那麼這次加入的前後柔光系統,則能實現更出色的電影質感。
圖源:品玩 lzh 攝
這也是相對上代影像提升最大的部分。說到 " 電影質感 ",人像主體突出,景深得當,同時主體光和背景光有較為明顯的界限這是我首先想到的場面,算是經典鏡頭語言之一,這樣做的目的就是為了可以突出表現人物細微動作,要實現這樣的畫面感,除了需要大光圈鏡頭帶來的景深外,現場光線同樣重要,比如一些好萊塢在拍攝室内場景時,往往需要布置除了側面光外的頂光,還有能夠突出人像的後置輪廓光。
這是一張我非常喜歡的,具有 " 電影質感 " 的影片截圖 圖源:網絡
對于電影愛好者來講,拍攝設備并不是難題,目前 RED 和大疆電影機都能拍出媲美定制專業機的畫面,而真正具有挑戰的是 " 補光設備 ",目前好一些的攝影燈單隻造價就過萬,即使财力雄厚的玩家購買了全套保富圖,如何布置如何擺位都是一門學問,這絲毫不亞于音箱擺位。
按照布光強弱可以分為 " 軟光 " 和 " 硬光 ",如何想實現有質感的畫面,通常來講是打 " 軟光 ",簡而言之,就是讓光線變得更為柔和,從而讓光線均勻 " 鋪散 " 在被照射物體上,增強人像或者産品質感。
為什麼我覺得 vivo S16 Pro 更突出 " 柔 " 的特性呢?其中很大一部分特征就來自 S 系列特有的前後柔光燈。這不是 vivo 第一次使用雙前置補光燈,隻不過再次出現在 vivo 16 系列并實現的效果要更為激進。
前置自拍效果 圖源:品玩 lzh 攝
vivo S16 Pro 是以屏幕的四個曲面将光路引導到外界,并以細密的菲涅爾紋将光線柔化,在經曆了數百版仿真光路的模拟下造就了全新的 " 微縫補光 2.0"。同時在暗光環境下,可以提供高達 6000K 色溫的白皙光線反映到人臉上,從而實現緊緻感。
對于這樣細思缜密的前置閃光燈而言,一方面是通過類似補面光的方式來提升主題和背景的分離度,另一方面則是進一步增強面部質感,并彌機内軟件 " 美顔 " 帶來的過重修圖痕迹,讓整個人像更為自然。
後置鏡頭效果 圖源:品玩 lzh 攝
除了正面雙前置柔光燈回歸外,vivo 對後置閃光燈也來了一次革新,通過把點光源變為面光源、虛化顆粒、反射膜,讓整體的光照更加均勻,有點類似于布光場景中的 " 軟光 ",當然實現後其實距離大衆 " 易用 " 還有一段距離,比如如何根據拍攝位置确定光線擺位和光線強度。
如果按照以往拍攝經驗來講,除了挨個試外,别無他法,而使用手機拍攝場景多數隻需要幾秒,根據被拍攝人像或者主體來用幾分鐘測光線距離自然不現實,vivo S16 Pro 就能自動檢測出外界的光線強度,自行 AI 動态控制亮燈數量,之後再匹配人像所需的補光距離和範圍,當然令我印象深刻的拍攝模式是微光人像風格,雙面柔光為人像面部細膩打光,不管是什麼場景,都可以輕松解決人像較暗,細節模糊不清,受光不均勻導緻 " 陰陽臉 " 等問題。
而對于我這樣的攝影玩家來講,後置柔光燈作用就不僅僅局限于人像,而是能夠拍攝出更有光影張力的人文風格,加之不用擔心光線強度和距離,反而更易于創作。
圖源:品玩 lzh 攝
圖源:品玩 lzh 攝
圖源:品玩 lzh 攝
圖源:品玩 lzh 攝
在把玩拍攝過程中,我發現 vivo S16 Pro 在系統流暢度方面要比 S15 系列有明顯提升,最直觀的感受是跟手性,一方是系統底層通過 " 不公平調度 " 來提升響應速度,并配合高屏幕采樣率達到,而另一更為重要的在于,系統硬件性能起到了至關重要作用。
前不久,安兔兔官方公布了 2023 年 1 月份安免免 Android 次旗艦手機性能排行榜,搭載天玑 8200 的 vivo S16 Pro 上榜。雖說 vivo S16 Pro 性能還不能和自家頂級 X 系列旗艦相提并論,但應對目前主流手遊、更為繁冗的應用還是綽綽有餘,畢竟 90 萬跑分在目前來看還是可以達到去年第一梯隊旗艦處理器水平。
圖源:網絡
回到标題,如果 vivo 已經通過這代讓其 " 性别 " 标簽不明顯了,那麼未來 vivo 又将會何去何從?
前段時間 vivo 高級副總裁首席營銷官倪旭東就表示,vivo 未來要從消費者自身需求出發,這是以用戶為導向,而在産品端,從公司出發,則會在自己擅長的長賽道上持續跟進投入。
"vivo 要從消費者的洞察以及技術認知這兩個維度去做平衡,在這個過程中,形成自己對産品的理解,這就是品牌的差異化。"
通過三年收獲 3000 萬高質量年輕用戶的 vivo,其實對于其自身産品已經有足夠自信和定力,并能夠按照市場規律去研發打磨新産品,未來要做的除了要理解用戶需求外,還需要深入觀察 "Z 時代 " 用戶新需求,隻有這樣才能形成自己穩健的産品壁壘。
vivo 已經不再提 S 系列是否為 " 女性向 " 手機,如果貼上 " 性别 " 标簽,這往往會制約未來發展走向。而就目前而言,擺在 vivo S 系列目前最為 " 棘手 " 的一個看得見摸得着的問題,是 Z 時代需求本身就變化莫測,vivo 如何通過 S 系列引領這代用戶,反而成了一道思考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