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來源:本文來自長江商學院張曉萌教授韌性研究及相關直播内容整理。
輪值主編 | 智勇 責編&值班編輯 | 青羊
第 7371 篇深度好文:5498 字 | 14 分鍾閱讀
商業思維
一、疫情過後的一年,正需要韌性
當疫情過去,進入經濟複蘇期時,很多人認爲自己已經徹底擺脫新冠,完全康複了,但事實可能不是。
研究表明,人的心理狀态所呈現出來的一些症狀、疾病,是有明顯滞後性的,陽康狀态是身體的表象,心理未必陽康。
全球最權威的醫學學術雜志《柳葉刀》,發表的多篇文章都說明了同一件事:我們陽康之後的 6-12 個月裏,其實是心理狀态非常脆弱的階段。
大量的焦慮症和抑郁症都是在陽康之後 6-12 個月内爆發出來的,但很多人沒有意識到。
當未來發生的事情跟預測不相符的時候,人們往往會出現各種各樣的腦補,腦補越多焦慮狀态越明顯。
我們知道焦慮不能治愈,隻能緩解。那,有沒有什麽緩解焦慮的好辦法呢?
有,鍛煉心理的韌性。
韌性是一種和逆境相伴的能力。如果一個人的韌性高,在他面對高壓,以及大量不确定性造成的焦慮時,還能保持好狀态,不被壓垮。
練習韌性是一個持續一生的打造過程。
不是說,我們學會了韌性,用它來緩解陽康後的焦慮狀态後,就再也不用了,疫情隻是人生長河中的一個點而已。持續練習韌性,才能幫我們從容應對人生中的其他起起伏伏的時候。
同樣,一個人現在的韌性水平高并不代表一輩子都高。就好比,當人們現在身體狀況非常好,但沒人敢說以後身體狀況都會一直好一樣。
二、韌性:到了低谷,再反彈回來
1. 什麽是韌性?
韌性,這個詞現在很流行。
2023 年 1 月 1 日,國資委新聞中心發布了 "2022 年中國企業年度漢字 ",就是 " 韌 "。絕大多數人談到韌,首先想到的是 " 堅韌 ",《說文》中将 " 韌 " 解釋爲 " 柔而固也 "。
" 韌 " 這個字,左邊代表熟牛皮的意思,右邊是劃割的動作,這兩個部分組合在一起,本意是熟牛皮柔軟,用刀割不斷,揉搓了以後松手,還能夠恢複原型。
韌性不僅僅是複原的能力,它包括三個環節:複原、成長和獲益。
比如,我經曆了一個重大傷害,因爲韌性,我從這個傷害中恢複過來,但僅僅複原還不夠,我還要從中成長、獲益。
大家可以想象一個球,它彈到了地上的某個位置,就像人生中經曆的重大挫折,地上是一個低谷。
韌性幫助你在墜入低谷後,不僅能反彈到原始的高度,還能超過這個高度。你從反彈的過程中通過思考、整合成長并獲益,從逆境中讓自己變得更好、形成正向的強化。
2. 什麽是高韌性的人?
① 韌性不是 " 歸零 "
在遭遇挫折之後,人的狀态大緻分爲三種,我們可以用墜落的雞蛋、紙團和乒乓球來做比喻。
墜落的雞蛋是最脆弱的,掉到地上就碎了,全無恢複的可能;
紙團從高處落到地面并不會受損,而是仍保持原狀,但也就此 " 躺平 ";
乒乓球被摔向地面後,反而會彈得更高。
在不利事件面前,我們都不希望自己的狀态是碎成一攤的雞蛋,至少要成爲紙團,最好是像乒乓球那樣越挫越勇。
② 韌性不是 " 死扛 "
一說韌性,好像就和人生中的不幸和挫折相關,甚至有的人還會不屑地說:" 不就是忍,不就是死扛嗎?時間會治愈一切。"
然而打造韌性不是被動地等待,讓時間沖淡一切,而是人們從逆境中快速恢複,主動利用自己的可用資源,向内重拾信念,向外尋求社會支持的過程。
③ 韌性不是吃苦,而是科學 " 尋樂 "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常常聽到 " 吃得苦中苦,方得人上人 "," 寶劍鋒從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來 " 這些話。但是這些 " 大道理 " 并不能指導實踐。
盲目吃苦不僅不能提高心理韌性,反而容易導緻負面情緒,甚至成爲心理問題的根源。
具有韌性的人不僅能夠讓自己在遭遇逆境時,從負值反彈回零度,更重要的是,他們能迅速恢複正确的心智認知,讓自己重新保持一種積極向上的狀态。
最後,對企業家和管理者來講,韌性是對他們的基本考驗。他們在經曆創業的艱辛和商海的浮沉時,承受着巨大的壓力和考驗,擁有高韌性,才能幫助他們面對這些挑戰。
三、如何培養韌性?
《韌性》這本書裏提出了 " 韌性飛輪 ",可以有效地幫助我們練習韌性,它包括 3 個部分:覺察、意義和連接。
其中," 覺察 " 指的是我與自己之間的關系," 意義 " 指的是我與世界的關系," 連接 " 指的是我與他人之間的關系。
讓韌性飛輪轉起來的動力來自于行動,而且是持續性小赢的行動。所以你想鍛煉韌性,可以在日常生活中不斷地積累微小的成功,積少成多,滴水穿石。
無論是深化自我覺察,探尋意義,還是加強與他人的連接都離不開持續性小赢的行動。
聽着有點抽象,我們一個個來說。
1. 先覺察問題,才能解決問題
丁香醫生發布了一份《2022 年國民健康洞察報告》,指出在各種健康困擾中,焦慮、抑郁等情緒困擾連續三年穩居榜首。
每個人最常見的情緒就是焦慮,接下來,我們一起覺察一下焦慮。
① 什麽導緻了焦慮?
第一,無法忍受不确定性,想要 100% 的掌控。
很多人焦慮,焦慮的本質是什麽?是對未來發生的事情不可預測以及不可控制。
一味尋找确定性,我們就會緊張,很難放松,不會随機應變,做過度的計劃,甚至有強迫的傾向。
所以在忍受不确定性的時候,要提醒自己接受、甚至主動尋求一定程度的不确定性。
所謂 " 計劃趕不上變化 ",沒有百分之百的确定性,與其擔驚受怕,不如主動接受。
第二,完美主義。
很多完美主義者害怕創新。因爲創新,大概率會失敗。如果失敗,這些人會出現過度工作和反思。
如果你有完美主義傾向,要允許自己犯錯,換一下思考方式,去創造一些要冒險才能産生的價值,通過一點一點小赢,不斷增加冒險的程度。
第三,過度負責。
這個是說,我們關心别人比關心自己多。我們在人與人的關系中,擔心關系受到傷害,因此就比較容易忽視自己,有時候會過度承擔一些不該由自己承擔的責任。
② 如何應對焦慮?
要應對焦慮,總的指導原則,是在日常生活中不斷增強掌控感。
第一,焦慮拆彈法
如果你遇到了一個讓你非常焦慮的事件,不妨坐下來花 15 分鍾時間把焦慮的問題像拆彈一樣拆開。
在實踐中,最有幫助的做法就是寫下來,而不是坐着想,隻有寫下來才能夠幫助你的思維結構化,幫助你從事件本身抽離出來。
a. 認清問題
首先,寫下焦慮點,也就是寫下事件的客觀事實。記住,不是自己對這件事的感受。
b. 拆彈
拆彈一共涉及到四個問題:
第一個問題:我擔心會發生什麽?
第二個問題:最糟糕的結果是什麽?
第三個問題:如果最壞的結果發生了,對我現階段會有什麽影響?
第四個問題:如果最壞的結果發生了,對我未來會有什麽影響?
這四個問題對應的就是焦慮的定義——對于未來事情的不可預測、對于未來結果的不可掌控,以及對于自己現在和未來的影響。
特别是最後兩個問題,回答完,你就會發現自己已經把事實和想象分開了。
在遇到挑戰的時候,能夠把事實和想象分開是一種很重要的能力,因爲情緒源于想法,遺憾的是很多人會忽略掉這個事實。
在對焦慮的問題進行拆解之後,你會發現事情往往沒有你想象的那麽糟糕。
c. 反思彈窗
反思彈窗在四層問題拆解完之後自動蹦出,你需要從兩個不同層反思焦慮事件:
第一個層面,反思哪些是你不能控制的,但你一直在瞎琢磨;以及哪些是你可以控制,但你沒有做到位的。
第二個層面,反思 " 隐藏瞬間 "。回顧整個焦慮事件發生的過程中,有沒有哪些美好、溫暖、值得日後加強的時刻。它和整件事情相關,但這些美好的時刻往往會被你當時非常強烈的負面情緒所掩蓋。
說一個真實案例,一位企業一把手在煩躁的時候,狠狠批評了一位女性高管沒有把工作做到位。他這樣做,不僅沒能解決問題,還讓雙方都陷入情緒失控的狀态。
事後,跟了這位一把手十幾年的秘書在老闆情緒平複時,推心置腹地善意提醒道:" 老闆,其實女性員工的思維模式真的不一樣,我能不能以你的名義去買一塊蛋糕給她送過去?" 老闆接受了這個建議。一塊小小的蛋糕巧妙地化解了一場焦慮危機。
第二,記錄三個幸福時刻
你可以自己準備一個筆記本或者電子表格,每天花 10-15 分鍾寫下這一天中有哪三件小事能讓你感覺到快樂、幸福或者你願意記錄和感恩的。
這個練習的關鍵在于,要記錄下來爲什麽這件事讓你感到幸福快樂。
這是讓你獲得掌控感很重要的途徑。
在持續一段時間的訓練之後,你會發現自己建立起覺察美好從而感受美好的一種能力,自己的歸因風格也變得相對樂觀。
第三,正念冥想
今天的我們受到大量電子産品的幹擾,時間極度碎片化,最欠缺的就是沉浸式的深入思考。
一個經常做冥想的人往往能比較快速地覺察到自己的情緒,就能後退一步變成自己情緒的見證者——你能看到整件事情的發生,但你不再是當事人了,就會降低生活中的起起伏伏對你的困擾。
冥想的好處其實不需要我多說,我們搜索就能看到。有權威的科學研究,還有很多受益者的反饋。
問題是,很多人聽到冥想這個詞,就感覺特别神秘、遙遠,沒有學習的興趣。
不要這樣,保持試一試的心态,你會發現它對于緩解你的焦慮,有非常大的幫助。
2. 意義:專注熱愛
有一個很普遍的現象:不少成功的企業家,達到了事業巅峰或者财富自由的時候,反而陷入了強烈的迷茫和無助感。
這是爲什麽?
因爲人不能忍受生活沒有意義。一個人生活的意義,其實來自于他的熱愛,如何尋找熱愛呢?
① 發現
首先去嘗試你認爲有趣的、有意義的,特别是你從來沒有做過的事情,這裏的關鍵是你自己要去激活積極體驗。
你可以尋找并記錄生活中美好的事實,主動給自己創造更多美好的體驗,提升心理資源。
當你有了足夠有效的心理資源,你才能夠體會幸福,你的心理健康水平就會相對比較高。
很多人喜歡記錄高光時刻、重大時刻。研究表明,幸福感更多取決于積極體驗和積極情緒的頻率,而不是它的強度。也就是說,我們要 " 貪數量多 "," 不貪程度強烈 "。
② 認真 + 投入
光激活各式各樣的積極體驗還不夠,還要将過往的經驗、體驗,轉化成一種持久的内在力量,成爲你的習慣。
因爲大部分人不具備持續的注意力,所以你要去訓練。
神經系統會跟随經驗而改變,經驗取決于你關注的東西,所以你聚焦某一個或者某兩個你願意深化的美好發現。
這是從發現寬廣的興趣慢慢變窄、變認真,最後全力投入的過程。
推薦 2 個小工具。
一個是 " 小赢記錄表 ",隻要有小赢、小成果,就記錄下來。因爲這些小赢,會讓你産生行動興奮,行動興奮專治一個病——沒勁。小赢積累的多了,你會發現生活中沒勁的時刻少了,意義也就有了。
這就類似,當你難過的時候,多想開心的事。
中國傑出企業思想家,深耕企業 40 年的宋志平總,分享過自己的一個小故事:
" 以前,我到廣州跑過一次銷售,推銷石膏闆。但是我在客戶那裏碰壁了,當時我想,我從北京大老遠跑到廣州來了,不能就這麽空手回去。我看到客戶樓道裏有個闆凳,就在那裏坐着等了一上午,最後打動了客戶。
很多人問我,我是怎麽度過那漫長的半天的?
我回答說,我就想愉快的事,我開心的事還沒想完呢,對方就把門打開了,其實我還可以再想幾件開心的事。後來一遇到那些最難挨的時刻,我就想最開心的事。"
一樣的道理,生活沒意義,就創造意義。記錄小赢,持續激勵自己行動,意義也就多了。
另一個是熱愛專注清單。熱愛不是一下就能愛上的。很多事情一開始看似很無趣,但你堅持一段時間之後,才能夠了解到它的樂趣。
從感興趣到熱愛是一個長期的過程。
走向熱愛,我們需要經曆刻意練習的過程,多次感受積極的體驗,然後再轉化爲持久的内在動力。
3. 連接:感恩、利他
哈佛大學的一項耗時 75 年的格蘭特研究告訴我們,對于幸福感影響最大的因素是人和人之間的連接關系。
人是社會性動物,我們從彼此的連接當中産生的價值感和意義感。
我們通過關心别人、爲社會做更多的貢獻,能夠獲得更多的幸福感,這個就是感恩和利他的魔力所在。
心理學家總結了幸福的五種狀态,由淺入深分别是:
愉悅的感受;成就感;做喜歡并擅長的事情;溫暖而持久的親密關系;幫助他人。
" 愉悅的感受 " 和 " 成就感 " 都被劃分爲即時幸福,擁有了就會感覺到幸福,直到你開始 " 做自己喜歡并擅長的事情 " 才進入持久的幸福。
" 溫暖而持久的親密關系 ",不單單指自己的小家庭,更多包括了大愛,比如同事之間、朋友之間、同學之間的美好的關系。
" 幫助他人 " 的前提是自利——你不能在犧牲自己的前提下幫助别人,短期内可能沒有問題,長期可能給你帶來更大負擔。
稻盛和夫說:自利則生,利他則久。
每當你幫助别人、表達感激之情的時候,大腦會釋放多巴胺和血清素。
這兩種化學物質的釋放,會讓你感覺良好,從内心感受到非常快樂。
當你對自己和他人的感恩、愛和欣賞的積極表達越多,你能感受到的情感鏈接就越強,對你的幸福和健康的影響就越大。
利他和感恩的作用這麽大,有沒有什麽工具讓我們有意識的做這件事呢?
有,推薦 2 個工具。
第一個工具,是 14 天日行一善。
練習很簡單:以 14 天爲一個周期,每天無償爲别人做一件不同的小事兒,持續 14 天之後你會感受很快樂。
當你去向朋友或陌生人提供幫助的時候,它可以非常有效地減輕日常壓力對于你的情緒和心理健康的影響。
第二個工具,是感恩清單。
感恩清單,顧名思義寫下自己最感激的人和事,不一定都是别人,也可以是自己。
但這裏說的感恩清單更有針對性,不僅要列出最想感恩的人,還要記錄自己的完成情況,最核心的一步是問對方的需求,要換位思考,你才能夠體會到真正的快樂。
爲什麽會這樣?因爲當你感同身受地去幫别人的時候,種種情緒線索的流露會激發人體内的催産素。
催産素會促使你主動幫助和關心那些你在乎的人," 催産素 " 不僅僅跟女性有關,跟男性也有很強烈的關聯。
催産素低的人往往缺乏同理心,而具有同理心、能夠換位思考幫助别人的行爲,會進一步促進人體内催産素的分泌,讓人更願意去社交,更具合作精神。
四、最後的話
我們如果能用好 " 韌性飛輪 ",通過持續小赢這樣的長期主義行爲,用點滴的行動彙聚持續的正向反饋,就能不斷推動 " 韌性飛輪 " 的葉片轉動,韌性也在這個過程中不斷強大。
在面對未來各種挑戰,我們不僅能夠迅速複原,而且還能從不确定性中獲益。
參考資料:
1.《韌性:不确定時代的精進法則》,張曉萌 曹理達,中信出版集團;
2.《張曉萌教授對話宋志平教授:企業家的精神底色,是韌性與達觀 | 長江讀書十一特輯》,長江商學院。
3. 長江商學院 MBA 項目書客談第 13 期線上直播;
4. 長江商學院長江公開課系列第一場《韌性:在不确定時代重獲掌控》。
* 文章爲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筆記俠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