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多樂西
英語牛娃規劃老師傅
把普通孩子推成小牛娃,幫你抓重點,避爛坑,英語自由
大家好,我是多樂西。今天幹貨有點多,上大菜前提示大家一下 以原版動畫爲載體,帶娃複述故事、主動表達的外教啓蒙課,口語星球,正在開團中。
3 部,原版牛娃必看的動畫;3 位,超表現力的大牛外教;3 年,結束啓蒙,實現英語聽、說的自由。
不到 6 塊一節的外教課,2-8 歲啓蒙黃金期的娃不要錯過哦✌ 10 歲 +0 基礎孩子,這個内容對你偏難,形式偏童趣,之後找到合适的再通知你們哈。
我是東西兒童教育的英語負責人多樂西,工齡 10 年,媽齡 3 年。
《英語牛娃上岸指南 · 啓蒙篇》,供娃2-10 歲家長朋友參考使用,需要一定的閱讀理解能力。
雛形是去年爲 2 歲兒子做的《英語啓蒙規劃》,實操起來,還是受了不少打擊。
這一年娃的個性和喜好慢慢顯現,我也開始做自己的社群,和大家交流多了,各式各樣的英語牛娃、渣娃、半途而廢娃、後期發力娃……個例也多了起來。
這些,都讓我在英語啓蒙路上的思考越來越豐富。
于是我把原本的方案,結合我自己的孩子、我的雲孩子們的具體情況,做了一些調整和修改,分享給大家。
雖然英語啓蒙是個性化的家庭教育,但啓蒙階段,理念、認知、方法、工具,大部分是通用的。
在啓蒙裏,我追求的也不是強度和所謂高端貴價,而是——「一次性做對」。避開英語啓蒙的坑和智商稅,一次性做對,就是成功。
孩子處于 10-12 歲的家長,也可以參考。語言學習的路徑,都是一級接一級挨着上去的,沒有哪塊能跳過。但大娃家長普遍會更焦慮升學和出成績,這細水長流的做法家長的心理關過不了。
目錄
Part 1 堅定軍心
Part 2 啓蒙的核
Part 3 路徑選擇
Part 4 方法 & 淺顯的實操

堅定軍心
IP 地址證明,我不可能是雞血媽。
工作原因接觸了很多大娃,好的經驗和不好的教訓,讓我這些年越來越堅定,适當提前抓一些,高年級反而更從容。
功利點講,正是因爲不想後期的重壓集中爆發,才更要将壓力分散,任務前置。
不功利地講,任何一位了解語言發展黃金期的朋友,都知道英語沒有 " 提前學 " 這一說法,5 歲前的第二語言學習,會和母語一起儲存在大腦的同一區域。
早啓蒙,母語和外語一起發展,你輕松,娃愉快,全家開心。
跟随家庭的英語學習,大概率集中在 3-10 歲,而跟随學校,是 6-18 歲。
這不是一道計算題。且不說應試要求一直在變化,早期的 7 年 v.s 應試教育階段的 12 年,孩子的壓力大小、競争強度、親子關系、學習狀态,完全不是一個量級。
大家知道的三個現狀是:痛改英語、爆改教材、考試變難。
但義務教育僅負責掃盲的工作,我們家長有拔高、培優、冒尖的心思,還是不要指望娃在學校吃的那口大鍋飯。
綜上,
1、英語啓蒙、提升,主要靠家庭。
2、早期的懶惰,勢必造成後期的重壓;啓蒙階段随意的決策,也容易造成麻煩的後果,要用更多時間、金錢、親子關系去填補。
3、一個更紮心的事實是,
2-10 歲這個階段,
是絕大部分家長能深度參與,且娃願意配合的第一個,也是最後一個年齡段。
它是最完美的學習期,也是英語啓蒙的黃金時期。
Agree?那麽進入正文——

啓蒙的核
這部分有點枯燥,我盡量寫好看點。
有的朋友給娃喂了很多高級、昂貴的好資源,但腦子裏缺正确的理論武裝,學習方式出了錯,可能就不如「正确的方法 +10 塊錢的地攤貨」。
工具、資源、課程、書籍,這些都是好找的,好解決的。
英語啓蒙的重心、核心,更多還是在家長的自我學習上。
核心 1 ——目标
首先要清楚,這麽早啓蒙的目标是什麽?
1. 以中高考爲目标的,應試娃。
那就以高考的要求倒推英語學習。
2. 以海外學習爲目标的,留學娃。
那麽得以能獨立在海外生活、學習的要求,來倒推娃的語言能力。在生活裏,聽、說的實用功能遠高于讀和寫;但在寬進嚴出的海外高校,讀、寫的權重更大。
3. 以應用英語爲目标的,工具娃。
英語是一個什麽樣的工具?我的定義是,能幫助孩子獲取一切有用信息的工具。相應地,聽、說的交際交流能力,閱讀,特别是 Non-Fiction 閱讀能力,我更看重。
大多數家庭,其實是1+3的結合體。很多家庭的規劃還沒走到 2 那一步,但以 1+3 爲導向的英語學好了,之後條件成熟要轉到 2,成本低。
還有一個,原版娃,爲啥沒提?
因爲【原版娃】是效果,【原版】是學習路線以及相應的學習資源選擇,都不是目标。
就好像身邊鐵骨铮铮一條原版走到底的大牛娃們,到了高年級,你發現他們要麽齊刷刷地備戰應試,要麽在整海外申請——還是回到了刷題和成績。
看上去似乎就不那麽原版了?其實不然。
依照原版路線,聽讀輸入量大,能夠自如輸出的類母語娃,在通關 RAZ、實現自主閱讀章節書之後,課内(高考前)的壓力基本很小了。
而英語應試中的熟練度、準确度練習、更高分的野望,以及其他學科更有含金量的沖刺、突破,本來就是後顧無憂的好底子娃,才有概率達成的。
這就是家長早期規劃和高效啓蒙的重要性。它提前在小學段,在娃在最優質的時間裏,提前鎖定質優量少的升學資源。
核心 2 ——有效輸入
比如英文動畫。爲什麽要花時間看它?
因爲看英文動畫片的本質,是在家營造一個迷你的英語語言環境。
讓這個英語語言環境有效果,而不是瞎堆時間,是我們讓娃看英文動畫的目标。
再來拆分,如何實現目标,如何讓這個語言環境産生效果?
說到底,啓蒙階段,不管是動畫片、兒歌童謠、還是你準備的其他線上線下資源,都是爲了讓它成爲孩子有效的語言環境,有效的輸入。
wer 啦 wer 啦 下面是一堆專業名詞
但我可以讓它變好看
>可理解輸入 / comprehensibility
娃的理解爲 0,有效的輸入就爲 0。啓蒙階段孩子聽到的一切英語的聲音,都要有東西幫 ta 理解。純聽≈瞎聽。
名詞,可以指着實物、圖片,幫助理解。
動詞,做動作、指着對應動作畫面來幫助理解。
形容詞,用表情、肢體動作幫助理解。
都做不了,那就中文解釋。
啥?擔心破壞娃的英文思維?
Banana= 香蕉,兩個字的事,搞那麽多戲幹啥?這點輸入量還不夠格去焦慮思維這事兒。
i+1
i,娃已知的;
1,娃未知的,或者踮踮腳才能夠到的。
給娃選啓蒙資源,就要比着 i+1 來。這就可以解釋很多家長問的——到底是重複聽?還是換着聽新一集 or 開一部新動畫?
如果娃都很懂、很熟練了,這就是在舒适區裏打轉了,換!内容要略高于現在的水平,才是有效輸入。
p.s. 其實任何學習資源的選擇,都應該遵循 i+1 原則
有趣且有聯系 / interesting and relevant
孩子覺得有趣,又和他們的認知、日常生活聯系緊密。
舉個例子,動畫片,小豬佩奇,踩水坑。
懂了吧?
充沛的輸入量 / sufficient input
語言輸入量要大➕話題要豐富!
這樣語言才豐富的起來,孩子的語言庫才足夠有料。死磕一部動畫或一套書,輸入的語言怎麽也豐富不起來。
要重複!因爲正常人類都很難一次性記住,小娃更要同一個詞,反複的出現,最好在不同的場景裏。
要高頻!參考 " 少吃多餐 "~ 也就是我經常和大家說的,每天堅持 10 分鍾,好過一周 2 次,一次 2 小時。
非語法程序安排 /not grammatically sequenced
剛啓蒙的孩子不是一上來就學語法,也不是教給娃單個單個的單詞。
一定要放到句子和故事中,讓娃整塊感知、理解、運用。
比如,怎麽給娃解釋 I Liked xx?怎麽理解 the apple 裏的the?
這就得結合啓蒙總觀點的最後一部分看 喏↓
核心 3. 模糊的啓蒙
理解 " 模糊的啓蒙 " 這一原則,基本可以解答" 要不要中文解釋 "、" 一本分級要讀到什麽程度 "這兩緻命問題。
這張圖來自 very 低幼的繪本,你看這句話,I like ice cream, 孩子學會這整句話後可以直接使用——
那麽這本書這一頁的使命,完成。

媽媽,什麽是 ice cream 呀?你指着圖,這就是呀寶寶。or,你天天纏着我想吃的那個呀!
什麽是 like?你說,喜歡啊。I Like you, you like ice cream~
什麽是 the football?什麽是 an apple?指圖或指物啊!
啓蒙階段,一切都不要過于精确。模糊的意思是:
理解大緻内容>理解具體的意思;
理解整句的意思>理解單個單詞。
觀察下娃,理解了,就,下一本、下一部、下一頁。
怎麽多門道,到底怎麽給孩子啓蒙啊?
其實兒歌童謠(比如 SSS)、原版動畫(比如小豬佩奇)和分級讀物(比如 RAZ),基本都能做到以上可理解輸入,給孩子非常有效的輸入。
聽兒歌、看動畫、讀分級,也确實是啓蒙三大寶。
至于用下來爲啥孩子有參差?朋友你要不要再仔細悄悄上面的幹貨?
啓蒙的核,就是這些了。
這個核,一定要穩。
一口氣看到這的朋友悟了,英語啓蒙,最後的效果牛不牛的,都是後話,首先篩掉了思維懶惰、執行不強的家長。

路徑選擇
先聽說後讀寫 v.s 先輸入後輸出
很多專家說,英語啓蒙一定要:聽→說→讀→寫。語言發展的規律确實是這樣。
但據我這些年對家長們的觀察,以及我自己帶孩子啓蒙,我發現一件有意思的事:
中國孩子在英語【聽】的啓蒙之後,往往跟的不是【說】,
而是【讀】。
我覺得沒問題。
縱觀所有秉持 " 先聽說,後讀寫 " 的家長 / 專家 / 博主,你會發現,他們無一例外都爲孩子提供非常充足的語言環境,雙語學校、國際學校、私教、海外遊學、體制外升學……或者,家長本身就是非常厲害的語言工作者(比如外研社的蓋老師)。
這些孩子在英語這塊可以說是 " 得天獨厚 ",有大量聽的輸入、也有說的土壤。
我們普通家庭其實做不到這麽全。
1、除了少許外教課和家長盯着帶着,孩子很難有 " 說英語 " 的機會,哪來的動力呢?
2、說這個過程,其實也蠻難的。我們這代家長自己也不是很好的學習參照,因爲我們都是啞巴英語來的……
其實可以看看中國香港、新加坡等地的英語教學。他們是把英語當成 " 一門外語 " 來學習的。學習它之前,要靠大量輸入,建立對這門語言的理解。
什麽是輸入?耳朵的輸入,聽;眼睛的輸入,讀(紙質書)和看(動畫)。
什麽是理解?請參考 Part 2.
孩子在啓蒙階段,通過大量的聽、看、讀,大量的語言輸入,積累起這門語言基本的詞彙、句式、内容,才有源頭、有底氣,進行一次正兒八經的輸出。起碼有話可說吧。
先聽讀,先輸入的啓蒙方式,可以彌補家庭語言環境不足,讓娃的語言原始積累,更充足、更穩。
而且我們中國家長、中國孩子,在閱讀這塊,确實就做的很好啊。
什麽路徑依賴,什麽舒适區,在家能把英語閱讀搞好的媽已經很了不起了好吧!
但,或許是當年的啞巴英語讓我們憋着一股氣,或許是意識到英語的應用技能重要性,即使偶爾不得法,這代家長也都在堅持,想盡辦法讓娃開口【說】英語。
也就是,聽讀 / 說寫,這樣一個啓蒙路徑。
基于此,我們來談英語啓蒙的具體方法。

方法篇
1. 聽
聽的主線:先動畫,後分級
聽的甜點:自行搭配
爲什麽是這兩個選項?爲什麽是這個順序?
在啓蒙第一順位的【聽】裏,家長普遍頭疼的就是聽力素材的選擇。
要滿足我們在 part 2 的啓蒙觀,在家營造有效的語言環境,意味着:
娃要感興趣,輸入量大且豐富,能夠理解,需要家長自己操作的部分要少……
英文動畫和原版讀物,就滿足!
動畫,信息都在片子裏。
娃通過觀看角色演繹,理解當下場景、具體物體、動作的意思。有聲有色有情節,小朋友還天然感興趣。多好啊 ~
并且優質的動畫片,有效輸入量真的不小。
比如《小豬佩奇》的台詞,基本涵蓋了所有高頻詞,以及主流分級讀物的絕大部分高頻詞彙:

它還是主題場景式的,一集一個主題,娃可以用耳朵積累一堆主題詞彙。
比如《堆雪人》就有和 " 冬季、氣候、冷暖 " 相關的主題詞彙,《稻草人》這集則是和 " 材料 " 相關的主題詞彙:

分級,信息都在圖片裏。
初階的分級讀物,1 張圖 +1、2 個單詞,就 7-10 頁,相當于詞卡,孩子用起來根本不會覺得難,看這裏:
The cake:

A black car:

需要中文解釋嗎?不需要啊。
科學的分級讀物,嚴格圖、文對應,
關鍵詞彙一定會出現在圖片中。不懂?指給孩子看就好。
要是再給娃配一根點讀筆,或者直接用在線版的分級系統……
還可以同時輸入英語的聲音➕意思➕跟讀(說),聽、說、理解都有啦,妥妥的有效輸入。完美!

續費 ABC Reading 的親,文末哈
2. 讀
讀的主線:分級讀物
讀的甜點:其他分級讀物
啓蒙裏最重要的觀點請記住:分級讀物,是最好的!!!其它不解釋,看文複習吧。
怎麽選,媽媽們各有心得,你最了解自己的娃,選娃喜歡的願意讀的就好。大家估計都有幾套。

怎麽讀?其實更重要。
就一個原則,請摘抄:
能讓娃堅持讀下去的,就是好的方法!
一切阻礙娃每天讀分級的操作,都是不好的操作!
比如指讀、背誦、默寫、做 quiz ……這些具體的讀分級的方式,全都不是重點!甚至做了不一定起作用。
正兒八經幫你家孩子英語進步的,是「讀分級」這個動作本身。
每天勻出時間,聽、讀,要出聲,大聲小聲都行;關鍵的詞彙句式,一定會在同級别、不同級别的分級讀物裏反複出現,堅持讀,就一遍一遍地學到,一遍一遍地複習到。
少量、多次、堅持。
咱實在忍不住想做點啥,不如做個朋友圈分享打卡?它可以倒逼家長提醒娃:該讀一本分級啦乖乖!媽媽發圈呢!
這還實實在在記錄了早期的英語學習裏,非常關鍵、無可替代的東西:學習習慣。怪有儀式感咧 ~
3. 說
說的主線:跟着聽的主線、讀的主線走
總的來說,英語口語能力,要經過 跟讀➡提問 / 回答➡複述➡主題表達➡結構表達➡自由表達, 這麽幾個進階步驟。
我們在啓蒙階段,目标是做到前 3 步。而孩子在看的動畫、在讀的分級,就是正好開口的資源。
Step1:跟讀 / 跟念。
聽讀分級,聽一句,跟讀一句;看動畫片,關鍵詞、句,跟着念一下,就是一次輸出啦。
Step 2:問答。
我們可以挑一些具體的場景、分級的圖,來問問題,相當于讀後小測。
很多分級都自帶 quiz 啦,大家給娃安排的啓蒙課程,比如錄播 AI 課,問答都是必備的啦 ~
Step 3:複述。
已經算比較高階的口語能力了。要基于娃對看過的動畫、讀物的理解,提取記憶、組織語言信息,來主動表達。
不要太 push,慢慢來,如果很抗拒,我們就先聽,先讀,說的事稍慢一點。
幫我更好梳理說的思路,減輕開口障礙,可以借助的工具有,
分級讀物的導圖:

短動畫片的台詞本、分鏡本:

長動畫的時間線 / 導圖:

看 / 讀後,再講(複述)一遍,是不是很像大名鼎鼎的高效學習法——費曼學習法?
會反向促進娃去進行輸入哦!比如在聽、看的時候,全神貫注、注意搜集、整理信息。
這些聽起來高逼格的東東,其實我們啓蒙就能做到了 ~
【說】這一堆,看着就很累,我還是放個工具吧……
我們在家苦哈哈地也許能做到前 3 步:跟讀➡提問 / 回答➡複述➡主題表達➡結構表達➡自由表達
但英語啓蒙 " 說 " 的這條主線,口語星球 APP,可以做到4.5 步:跟讀➡提問 / 回答➡複述➡主題表達➡結構表達➡自由表達
專業帶娃開口,節約家長的精力,正開團中,福利多多,感興趣的朋友請看這條:
啓蒙神器 ABC Reading,也就是分級讀物 RAZ 的在線版,也是省媽神器,啓蒙娃必須配上、焊死的 APP:
EASTWEST
一通梳理下來,其實我們家長在啓蒙階段,主要帶娃做好兩件事就好啦:
一個聽、一個讀。
可用的工具也就兩個:
一個動畫、一個分級。
這樣是不是就目标清晰、任務簡單了呢?
精緻的啓蒙階段過去後,娃的英語該發力了,這時候家長的主導地位漸退,娃要主動去找問題找需要的知識。
而我們作爲資源提供者,把控大方向,就要退居幕後,歇歇了。
今天就寫到這啦!
Yours,多樂西
看到最後的真愛沒錯了
啓蒙路漫漫,有個搭子總是好的
來我們的小群吧


本文對你有用的話
在看、點贊、轉發
點一點再走吧❤

本周在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