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厭兒童已經成爲一種現象了。
孩子不叫孩子,被叫成 " 熊孩子 ";
高鐵上幾次三番,出現因爲兒童吵鬧引起的争端;
韓國的店鋪裏寫着 " 禁止兒童 " 的标語;
甚至某地的咖啡館寫着:狗可以進,兒童不能進的要求。
種種迹象表明,無論歌詞裏再怎麽唱孩子是祖國的花朵;
一個事實已經出現:厭童風氣,正在社會蔓延。
最近将 " 厭童 " 再次頂到輿論高潮點的,依舊是我們熟悉的高鐵事件。
一網友發微博稱,在前往洛陽的高鐵上," 兒子剛哼唧兩聲,路過的乘務員立馬近身說,可以帶到車廂連接處哄,不然會打擾别人休息 "。
博主 @蘇小懶也發文稱,曾有一位網友留言:哈爾濱鐵路局某車次,在廣播裏提到 " 如果兒童哭鬧,請帶到車廂連接處哄 "。
在這條微博的評論區,也有很多父母說出了自己的困擾。
一位 4 歲的小朋友在高鐵上有點鬧覺,父母一直在安撫也快要哄睡着;
就在這時乘務員突然跑過來大聲說了句 " 小朋友聲音小一點 ",孩子又被吵醒;
可就在旁邊一位中年男性高聲打了很久的電話,卻根本無人去管。
當我們在社交平台上搜索「小孩、高鐵」等詞條;
一邊是帶娃出行父母的歉意和崩潰;
一邊是其他乘客分配到和小孩同車廂的吐槽。
甚至在網上隻要吐槽熊孩子吵鬧的帖子,都會收獲大量共情的留言。
小孩成了比在公共場合高聲打電話、公放短視頻更可怕的存在;
而在公共場合整治熊孩子的帖子,也成了當代互聯網爽文,常會擁有大批流量。
不知從何時起,似乎大家對小孩的容忍度都在逐步降低;
父母帶幼子乘坐交通工具,甚至出現在公共場合都是原罪。
我的一位女性朋友,剛剛成爲母親不久,在帶着孩子坐高鐵回老家的時候,被提醒站在車廂連接處;
當時,車廂連接處擠滿父母和老人,他們挺着酸痛的手臂抱着小孩,目的就是要讓小孩睡着不再吵鬧;
眼神交彙時刻,都是父母們無奈且疲憊的苦笑。
厭童情緒也不隻存在于高鐵之上。
有人看到常去的店鋪裏有小孩,就會莫名心煩;
有人買飯、租房時,發現鄰居家有小孩都會開始犯難;
甚至成年人去遊樂園,都會因小孩太多怒翻白眼。
某乎上曾有一篇名爲「特别憎恨厭惡小孩」的帖子。
有人讨厭小孩到了恐懼狀态,路上有人抱小孩都不敢多看一眼,甚至多次産生傷害小孩的想法;
有人成爲小學老師,但路上遇到小孩都繞道走,甚至看班裏學生也會生理性想吐;
有人會喂養流浪的貓貓狗狗,會出手制止校園霸淩,但是對小孩卻眉頭緊皺。
裏面的留言似乎都已經到了厭童的極端,也到了令人費解的程度。
人們對不講素質的中年大漢不管不顧;
對心智和行爲能力還不健全的小孩重拳出擊;
對流浪的貓貓狗狗愛心滿滿;
對遇見的小孩愁雲滿目;
厭童時代真的來了嗎?
其實,厭童從不是某個時代的産物,隻不過在今天格外凸顯。
有人把其歸因于當下低生育率的環境;
認爲很多選擇不婚或不育的年輕人,無法和有娃的父母們共情。
我無法認可這種說法,這個鍋也不該由不婚不育的年輕人來背。
當下社會大家的壓力都挺大的、精神狀态也挺堪憂的;
上班加班的、沒班失業的;
省吃儉用攢錢的、沒錢渴望中彩票的;
剛畢業的大學生不好找工作,工作好幾年的不到 35 歲就被畢業;
想戀愛的找不到對象,有對象的親密關系裏一火車問題;
以前是廣闊天地大有作爲,現在是湊合過吧還能咋地;
以前小孩代表着新生和希望,現在看不到未來的年輕人,也看不到希望。
如此生活還沒到三十年,大廈都搖搖欲墜了。
衆生皆苦,這也導緻了我們對區别于自己的群體,有了零容忍的态度。
也正因如此,如果非要求不婚不育的年輕人體諒吵鬧的兒童,就成了道德綁架。
而在道德綁架背後,是部分失職的家長,和緊縮的公共空間。
當我問及我身邊的年輕人 " 是否讨厭小孩 " 的時候。
大多數回答都是:小孩是無辜的,但是讨厭他們身邊放任不管的家長。
朋友小白就曾在高鐵上面對小孩吵鬧時,和家長溝通,但換來的卻是三個字:管不了。
還有些家長雖然管了,但教育方式令人堪憂;
一味訓斥,甚至動手直接開打,讓小孩哭得更大聲。
尊老愛幼的道理,其實我們都懂;
小孩心智和行爲能力還未發育完全,抱在懷裏的嬰兒表達情緒隻能啼哭;
3、4 歲多動時期的小孩,在高鐵那種長時間密閉空間裏,大人都很難忍受,何況是兒童;
帶娃出行的家長們承擔着監護人的責任,确實是應該正确履行義務。
但我也能理解,帶娃出行的确困難。
孩子情緒多變需要安撫,即使家長盡心盡力,也很難面面俱到。
同時,在最近的 " 厭童 " 讨論中,我也看到不少讓年輕人 " 忍忍 " 的呼籲;
" 忍忍 " 這詞,我們都聽過很多遍。
這是我們善用的解決手段,不是壓抑自己,就是壓抑别人。
這并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年輕人用加班與調休換來的出行,和小孩出行的時間相撞。
時間的重疊,導緻空間的緊縮。
公共空間的緊縮,帶來了矛盾的激化。
而要想解決矛盾,不是去要求小孩始終閉嘴、父母一味管教、年輕人無盡忍讓。
我們應該正視的是公共空間的緊縮,和基礎設施的建設。
高鐵上,車廂小時間長,乘客都待在一塊,小孩再吵,難免會讓焦慮蔓延;
商場廁所裏,異性父母帶娃如廁也總是不方便;
如果我們将高鐵車廂合理分類,會不會更好呢?
如果我們設置家長帶娃專用衛生間,會不會更便利呢?
" 用專用區,代替禁止區;
用合理劃分空間,代替彼此情緒壓抑;"
去解決問題,而不是去解決人。
并且如果我們留心就能發現,在城市裏,孩子能去的地方太少了;
官方景點以宣傳文化爲主,非官方空間又以盈利爲目的;
孩子缺少能真正玩耍休閑的空間,無處可去,無物可玩。
我們的城市太缺少 " 兒童友好區域 " 了。
正如博主 @荞麥 chen 說的:
" 公共空間裏大人如何跟孩子相處,不僅僅是我們個體要去考慮的;
實際上是整體城市的規劃者要考慮的。"
我們生活的空間,不是填充物體的容器,而是人類意識的居所。
雞有雞舍;豬有豬圈;人與人,共存于公共空間。
思考如何健全完善公共空間,比個體互害與無盡的争吵,更重要。
作者 / 牛小玲
編輯 / 姜姜
設計 / 一隻鹿
注:圖片來自于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