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度華年》裏拿着大女主劇本的女子,并不是李蓉,而是柔妃。
柔妃,是皇帝最爲寵愛的妃子,她和皇後一樣生有一兒一女,兒子在很小的年紀就被封王,肅王。總之,她的一雙兒女,要比皇後所出的李蓉和太子更得父皇寵愛。
再看柔妃的出身,更是勵志。柔妃是宮女出身,還是負責倒夜香的宮女,入宮得這樣的差事,隻能說明柔妃的母家蕭氏沒有任何背景,她的地位也相當的低賤。
機緣巧合,皇帝看中了柔妃,納入後宮。具體皇帝怎麽看中柔妃的,不得而知,但有一點柔妃的逆襲之始的背後是天時地利人和的結果。
皇帝要起用寒門來制衡世家,朝廷之上是從裴文宣的父親開始,而後宮就是納蕭氏女爲柔妃。
柔妃的确是因爲柔順獲寵,但她的柔順包裹着滿滿的野心。她很清楚皇帝封她爲柔妃,不是有多愛她,而是她有用。
她對于皇帝的用處是,代表寒門制衡皇後,制衡上官爲首的世家。
柔妃知道她的背後隻有皇帝,隻有一直對皇帝有用,成爲皇帝手裏最趁手的刀,才能一直獲得寵愛,但她也很清醒,她對皇帝的算計也夠狠。
還記得劇一開始就覆滅的楊家嗎?楊家女也是後宮嫔妃,入宮多年卻無所出。她到死都不知道,皇帝不想讓她懷孕隻是表象,實際上是整個後宮都不會再有孩子出生。
柔妃在生下兒子後,就開始籌謀,她日日送給皇帝的補湯,就是要皇帝的後宮不再有孩子出生。
至此,皇帝隻有太子和肅王兩個兒子,皇帝又不喜太子,肅王的勝算就大了很多。何況,皇帝讓蘇家兒子,當肅王的老師,這明顯就是有意讓最大的世家蘇家,成爲肅王的力量。
隻是,蘇家當初派去大兒子當老師,本來嫡長子就是家族掌管者的繼承人,蘇家大兒子蘇容華就可以代表蘇家,可偏偏蘇容華很早就放棄了繼承家主之位,隻做閑散大公子。
後來,蘇容卿要做肅王的老師,對于柔妃來說,本是一個最好最大的助力,隻可惜柔妃的眼界不夠大,讓她失之交臂。
柔妃善隐忍和算計,這兩樣東西的确在前期助力她成功逆襲,得到了自己想要的一切,但這兩樣東西最終也埋葬了她。
一個人的隐忍是需要内心強大來支撐的,否則就會反彈變成猖狂和不自知。
柔妃的隐忍是帶着恨意,不是她的選擇。她恨自己曾經是倒夜香的宮女,恨皇帝對她呼來喝去,所以等到她獲得一定力量和地位的時候,就覺得自己的機會來了,她可以和兒子謀取更大的權勢。
李蓉和裴文宣做局把督察司給柔妃的時候,柔妃還很高興以爲是自己奪來的。蘇容卿建議她給皇帝進言,掐斷李蓉的經濟來源,因爲籌謀一切事情都需要銀子,可柔妃臨時改了進言,她隻想拆散李蓉和裴文宣,讓他們和離。
這便是眼界和格局的問題,顯然和柔妃的野心不匹配。
支持春闱科考替換案,不談裴文宣和李蓉的做局,單看柔妃的做法,李蓉有一句話說得很對。
如果柔妃沒有私心,這個局也做不成的。
柔妃一邊想利用寒門爲自己和兒子樹立威望,一邊又不想得罪世家。說到底,柔妃自己都想成爲世家,她是忌憚世家的力量的。
人不能既要又要還要,這裏說的就是柔妃。
這樣的柔妃,自然不是李蓉和裴文宣的對手,最終隻能是既保不住自己寒門的地位,也得罪了所有世家,還和皇帝徹底決裂。
柔妃的野心想當太後,自己的兒子當皇帝,這都沒有問題,就像她的女兒想當李蓉那樣的長公主,都沒有問題。
問題在于,她隻知道自己的野心有多大,卻沒低頭審視過自己的能力能不能撐得起這份野心。
她是如此,她的一雙兒女亦如此。
她的女兒華樂公主,看到宮廷兵變就要哭,想要逼父皇,卻隻會站在殿外叫嚣,手段謀略統統沒有,卻還做着長公主的夢,還和母親互相算計。
柔妃在獄中無法脫困,讓女兒華樂去刺殺太子和李蓉。柔妃的哥哥總結到,一個母親想用女兒的命換太後,一個女兒想用母親的命換長公主。
所以,等到柔妃帶着兒女去逼皇帝交出玉玺的時候,讓整個權謀都顯得小兒科了。可事實上,是因爲柔妃本身的能力就那麽低,她也拿不出更高的手段和智謀了。
她的能力可以讓她掙脫倒夜香宮女的命運,可以一朝成爲寵妃,可以讓自己家族小有權勢,可以讓兒女封王當公主,這已經是極限了。
隻是,人一旦生出貪念,便失去了本心。當能力跟不上野心膨脹的速度,那結局隻會很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