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有了 " 填補行業空白 " 的重大進展,不走法定信披渠道卻在微信平台 " 放衛星 "。近日,凱龍高科通過官方微信公衆号發布或轉載多篇重磅利好文章,收獲兩個 "20CM" 漲停,引發市場廣泛質疑。更有媒體發現,凱龍高科微信号此前極少發布與業務直接相關的内容。深交所随後緊急下發關注函,要求凱龍高科補充說明公司同類産品的市場競争情況、客戶來源及客戶的具體情況等信息,以補充說明微信平台文章中有關說法的具體依據及合理性。
依據《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管理辦法》,發生可能對上市公司證券及其衍生品種交易價格産生較大影響的重大事件,投資者尚未得知時,上市公司應當立即披露,說明事件的起因、目前的狀态和可能産生的影響。号稱打破國外同類公司技術壟斷、填補國内行業空白的關鍵技術問世,這顯然屬于應當通過法定信披渠道對外發布的重大事項——該信息經由官微轉發之後,公司股價的持續上漲直接證明了這一點。
更加引發市場争議的是,在股價一路飛漲之時,公司股東也 " 适時 " 減持。凱龍高科公告顯示,首發股東天津力合創赢股權投資基金合夥企業(有限合夥)及其一緻行動人于 2023 年 2 月 23 日通過集中競價交易方式減持公司股份 316,200 股,占公司總股本 0.28%。
筆者認爲,凱龍高科在本次事件中存在明顯的信披違規嫌疑。首先,微信公衆号并非監管層認定的法定渠道,凱龍高科此舉客觀上導緻其他沒關注首發媒體、官微的投資者不能第一時間了解到這一信息,明顯違背了信披公開、公平的基本原則。
其次,在 2 月 22 日媒體報道了相關技術突破後,凱龍高科沒有及時跟進信披,而是 23 日直接在官方微信号上轉載。這一動作之前,凱龍高科還發布了其他利好文章,其中 " 開年訂單飽滿,業績拐點可期 "、稱 " 預計毛利率有所回升、" 産線可滿足非道路國四标準,迎來雪花般的訂單 " 等信息也是涉及公司訂單、營收等經營類關鍵指标。這對市場情緒顯然起到了放大效應。
最後,公司股價上漲後出現了股東減持。按有關規定,首發股東在股票上市解禁後兩年内減持的,減持價格不得低于發行價。當事股東去年 11 月份和 2 月 23 日的兩次集中競價減持,都正好卡在公司股價連續上漲突破首發價的窗口期。此次 " 精準出手 ",和相關文章的發布是否存在内在因果關系?筆者認爲,如果凱龍高科的自查無法給出合理的解釋,監管部門有必要介入以澄清事實真相。
近期上市公司在微信平台釋放利好的現象不在少數,部分案例一度也引發軒然大波。東方日升全球市場總監莊英宏在朋友圈透露訂單和成本信息,就曾引發市場廣泛質疑,監管層最終認定該公司信披違規。諾德股份高管在朋友圈發布對公司未來市值期待的不當信息也曾引發巨大争議,同樣收到了監管層的關注函。爲什麽此類事件爲何一再出現?這固然有上市公司疏忽大意、不重視信披的因素,但違規成本過低也是一大誘因。筆者認爲,在不斷壓實上市公司信披的合規性培訓之外,監管層還應該完善相關規定,适當加大處罰力度,這樣才能有效滌清市場風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