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 Sean Ye 圖丨源自網絡
全文 3900 字,建議閱讀時間 10 分鐘
✎ 寫在前面
喜歡的工作 & 掙錢的工作,應該怎麼選擇?
近日,3HFIT 董事長姚甯在一檔欄目中表态:
「在 20 到 30 歲的年紀裡,如果能夠去做一件真正喜歡的事情,隻要全情投入,就能滿足生活的基本需要。年輕人其實在 20 到 30 歲的年紀當中,他其實第一時間不應該考慮他能夠給他賺多少錢,而恰恰是他的青春能夠給他帶來多少的感知。」
原視頻,建議大家去看完整。
他的觀點在我看來,挺合适的。結果,因為他注冊了不少公司,現在被怼上熱搜,說他是資本家,沒資格建議……
同樣的觀點,在直播裡,我說過,而且還不止一次。
隻能慶幸,我沒有注冊過一家公司。所以我的觀點,似乎是可信的。到現在為止,還沒有人把咱罵上熱搜……
我愈發感覺到,如今大環境不好,不信職業規劃的人太多了,他們覺得自己信錢就行了。
但是隻看錢,不等于一定能賺到錢;沒有職業規劃,未必能有長遠的錢途。
姚甯的觀點裡,有幾句我極為贊同的:
年輕時,不要隻看眼前的薪水;
未來的前途和體驗,更加重要;
你不追求錢,錢可能反過來追求你。
當然,需要強調一下,這些觀點不适用于兩種年輕人:
吃了上頓沒下頓的,掙紮在溫飽線上的年輕人
家庭負擔太重,自己掙錢不是自己花,還要照顧家裡重病老人或者下面還有兄弟姐妹需要自己撫養的
1
年輕時
不要隻看眼前的薪水
再次把 Mercer 之前的調研報告搬出來:年輕員工看重的并不是錢
橫坐标是年齡,縱向是排序
16-24 歲年輕人最關注的是職業發展機會,其次是培訓機會;
5-34 歲的年輕人最看重的同樣是職業發展機會,其次是基本工資,第三也是培訓機會。
仔細看你會發現,随着年齡的上升,基本工資(紫色框)的重要性逐漸提升。
對于中年人來說,最重要的才是錢。
而年輕人看重是是什麼?
所謂職業發展機會也好,培訓機會也好,為知名企業服務也好,其實背後是一樣東西,未來的錢。
年輕人看重的不是眼下的薪水,而要看重未來的「錢途」。
所謂職業發展機會(輪崗,參與重要項目的機會),所謂培訓機會(學曆提升,公司提供的各種培訓),都是為了未來能掙大錢,做鋪墊。
2
未來的錢途 > 眼前的薪水
從業這麼多年,我們沒少看到為了眼前薪水葬送職業發展前途的案例。
我自己就是一個負面典型。
1. 為了眼前的薪水,忽視了行業的未來
2005 年,我畢業的時候有三個 offer:一家大型醫藥公司,一家外資外貿公司,一家金融行業初創企業。
醫藥公司開出的價碼最低;2500 稅前。
外貿公司開得更多,要高出醫藥公司 50%,但要周六上半天班;3000 稅前
金融初創公司是最爽的,外國老闆經常不在國内;可以摸魚,薪水是 4500 稅後
最後,我選擇了這家初創企業,結果:
醫藥公司依然過得不錯;
幾年後随着人民币的升值,外貿公司在國内的前景就變得岌岌可危,最後關店撤資。
金融初創公司,也是我的最終選擇,因為踹不開 WTO 後假裝打開的金融業大門,也灰溜溜的撤資了。
進了靠譜的行業,可能會有更小的風險,會有更多資源,取得更大成就。
這一點很多年輕小夥伴要比當年的我聰明無數倍:
去年寫過一篇文章《》,分享我看到的互聯網實例:不少年輕人放棄了互聯網的高薪,轉而加入薪水更低的外企。
理由就是,不想為了高薪而耗盡自己的精力,選擇一些更穩更有把握的行業。
同樣,如今的考公熱,考編潮,不同樣說明了年輕人看重的不僅僅是錢嗎?
姚甯的原話:
「如果你做特别喜歡的事情,給你 10 塊錢;另一件事你并不喜歡,它給你 30 塊錢。如果你選了 30 塊錢,你放棄的是青春的大好時光。」
在我看來,這句話沒啥大毛病。
當然,10 塊 vs 30 塊可能比例要調整,因為在絕大部分案例中,就算年輕人選擇了不喜歡但是賺錢多的工作,大概率也不會比自己喜歡的工作高出三倍的薪水。
現在更普遍的情況是,做自己喜歡做的工作,可能是 6 千月薪;做不喜歡的,可能是 8000 ……
很多從互聯網跳槽出來的打工人,也是降薪的,可能會降低 10-20%。
2. 為了眼前的薪水,忽視了崗位的錢途
這種情況更少見,偶爾也有極端案例:
舉個例子,剛畢業的你拿到了互聯網公司的 offer,同樣的薪水讓你選擇做運營,還是做市場營銷。你如何選擇?
答案是運營,運營可能更苦更累,但是更接觸核心業務和一線戰場,根據美世的調研(如下圖),在最初入職互聯網公司時(I1 ) ,運營和市場營銷的薪水是差不多的,但随着經驗的提升,産品運營的收入增幅始終高于市場營銷。在 I4 ( 10 年以上工作經驗職場人)層面,薪資差距高達 12%。
說到底,運營是增加用戶增加收入的業務部門,而純粹的市場營銷,不同于快消品和汽車行業,更像是成本部門。
類似的案例還有不少,比如,在差不多的薪水情況下,想從事市場營銷的小夥伴是選擇寶潔還是麥肯錫(通常來說,寶潔的加班會更嚴重,單位時薪更低)?
一般來說,營銷行業從業者,去寶潔的未來職業發展可能會更好了,就算如今跌落神壇的寶潔,依然是營銷的黃埔軍校。
對于希望從事營銷行業的小夥伴們,消費品,汽車和奢侈品行業,尤其有錢途。
如果去了麥肯錫這樣的 B2B 公司,那應該去做顧問。B2B 咨詢公司更強調顧問能力,勝過營銷的價值,作為營銷人,你的資源少之又少,無法支撐你未來的職業發展錢途。
3. 為了眼前的錢,傷害了職業發展前途
舉着舉栗子:入職 3 個月剛剛轉正,突然有一份差不多的工作,薪水比現在高 5%,去還是不去?
5% 也是錢啊,為啥不去?
那麼好了又過了 2 個月剛剛安頓下來,又有一份 offer,工作内容沒變化,薪水還是高 5%,去還是不去?
這個 5% 比之前的 5% 更多啊,按說還得去,不是嗎?
就這樣,折騰大半年還沒弄清楚這份工作具體該做些啥(工作兩個月還沒摸到皮毛好不好),薪水漲了 10%,卻給自己的簡曆帶來了巨大的問題。未來真的有不錯的機會,HR 特别是優質大型企業的 HR,手裡一堆優質簡曆,他憑什麼要挑一個一年跳兩次的年輕人呢?
再舉一個例子,當年人力資源圈的知名案例,樂視以 200%-300% 的漲薪挖人,是不是應該去?
我有朋友去了,一年沒滿就不得不離職,但預期高了,薪資的要求也上去了,原先的薪資看不上了,就這樣折騰了 2-3 年才有重新找到合适的工作。
4. 為了眼前的薪資,放棄了職業發展空間
有些中小型初創企業開出的薪水比大型外企還要高,但我卻并不推薦剛剛踏入職場的年輕人去初創公司,或者去創業。
原因無他:
高風險對于年輕人來說并不一定代表高收益,我們看到太多中小初創企業裡,年輕人做牛做馬,但最後老闆既拿不出股權也拿不出高薪,隻能畫大餅的案例。而因此,也有很多年輕人失去了大公司的良好培訓機會和發展機遇。
我在之前回答裡引用過《How Google Works》裡谷歌創始人的觀點:
在你職業生涯初期,能夠獲得的股權激勵很有限,因此在正确的行業磨練技能要比在某家公司賭上自己的命運更加合算。在此之後,随着經驗(以及年齡)的積累,挑選合适的企業變得越發重要。因為那時,股票在你的薪酬構成中所占比例大幅提升,因此你也應該相應的将對公司的挑選放在優先位置。
3
你不追求錢,錢可能追求你
這句話也是我自己的親身體驗。
姚甯最後的原話大緻是:
「把你喜歡的事情做到精緻,社會一定會給你回報的;當你朝着太陽(職業目标)跑的時候,金錢就像影子一樣,會跟在你的身後。」
在幫年輕人做職業規劃時,我們往往要反複溝通去挖掘他真正喜歡什麼,做什麼事情有使命感。
因為,任何工作都有難度,都有挑戰,如果是我給你挑選的,不是你自己喜歡願意去做的,當你遇到困難的時候,你會想:Sean 這個騙子騙我,沒提到這個行業裡有這種坑。
但如果是你認為有意義有價值的事情,往往你是能夠堅持下去的。
很多行業,很多崗位,說到底沒有那麼高的入行門檻,就看你是不是喜歡,願意花時間鑽研。
如果你不願意鑽研,那麼再火的行業,再有前途的崗位,你也堅持不下去,可能會被淘汰。如果你願意研究,并成為這個領域的專家,那麼你遲早是有錢賺的。
我寫知乎是 2016 年,小紅拖拉機老師拉我一起寫,當時經常下班後寫,深夜加班寫,沒有錢賺,時至今日,寫知乎的 KOL 賺的錢也沒法和抖音短視頻 KOL 相提并論。
但當時,我們不想錢,就是想分享自己的觀點,就是想幫助一些知友,結果 2023 年回頭看,也能賺到一些商單錢補貼家用。
✎ 寫在最後
最後分享一個故事,我在很久以前寫過:《》
咪蒙在文章裡分享了一個她道聽途說的案例:
一個還沒畢業的孩子跟着個老闆出去創業互聯網金融,一年半後公司被收購,剛畢業的他就莫名其妙成為千萬富翁了。
咪蒙倒是鼓勵大家看錢,為錢選公司。你覺得她的話能信嗎?
職場成功的經曆不可複制,而失敗可以借鑒。
一個初創公司,開業一年半之内,公司沒死掉,概率有多大?參考數據:中國公司的平均壽命是 2 年,這還是平均了同仁堂這樣的百年老店。
開業一年半之内,實現四輪融資,随後天價收購這種可能性有多大?參考數據:知乎成立于 2011 年,今年 D 輪;OFO 成立于 2014 年,今年 D 輪。論風口,知識分享,共享單車,哪個不比良莠不齊的互聯網金融更風口?
什麼樣的初創公司老闆,在剛開業就願意把股份往一沒資源二沒工作經驗的實習生手裡送?
我和姚甯有過一面之緣,一起參加了東方衛視的一檔節目。
上節目的時候,很自然,大家都想把自己的一些認知和經驗分享給年輕人。
他的話未必适合所有人,但他的話是有一些道理的,至少他沒有用毒雞湯忽悠年輕人。
也希望大家能看完他的觀點,結合自己的實際想想,他說得真的沒有道理嗎?
我理解這個時代并不好過,應屆生找工作難,打工人心驚膽戰怕裁員,但這不意味着職業規劃這種東西沒有價值了,相反,越是在困難的時候,越要比誰的規劃更加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