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月 11 日,長城汽車 CTO(首席技術官)王遠力在微博發表對比亞迪 " 在一起,才是中國汽車 " 視頻的看法。其表示,中國汽車企業必須直面競争的現實,不要道德綁架的在一起,商業還是要用商業的邏輯來解決,如果隻是口頭上強調在一起,那一定是嘴上蜜糖,内心砒霜,那還不如先打一架再在一起吧 "。
完全不同于其它汽車大佬的看法,使得王遠力的觀點看起來格格不入。
在其微博下方,有人稱道王遠力的格局太小,也有人對此感慨長城汽車獨立的價值觀,當輿論隻有一種聲音,這本身就很值得思考。
今日晚間,王遠力再次發文:究竟什麽才是中國汽車在一起的正确姿勢?正如上條微博所轉文章中說的,是價值觀相同的企業心在一起、力在一起,而不是用民族情結的宏大叙事掩蓋内心蒼白。我們首先是一個法治社會,其次才是人情社會。即便打感情牌也要遵紀守法,這是底線。
8 月 9 日,比亞迪第 500 萬輛新能源汽車下線。
在場外,比亞迪将 13 款電動車擺在一起拍了一張 " 曆史性 " 的合照,這些電動車來自不同的企業品牌,有來自央企的岚圖追光,有來自民企的極氪 X,還有來自新勢力的蔚來 ES8,而這些車型的擺放也很特殊,C 位是來自中國一汽的紅旗 E-HS9,比亞迪兩款車型被放在了最兩側。
在當晚的直播現場,比亞迪将一汽、東風、長安、上汽、廣汽、吉利、長城、蔚來、小鵬、理想等企業搬了出來,回顧了中國汽車的發展史,向所有中國汽車品牌緻敬,并打出 " 在一起 才是中國汽車 " 的口号。在總結如今的中國新能源汽車産業時,王傳福提到," 像一汽、東風、上汽、奇瑞、廣汽、長安、吉利、長城、比亞迪等中國品牌在技術研發、産品設計和服務體驗上都有了很大的進步。"
在現場,董事長王傳福回顧比亞迪的過往:" 比亞迪剛從電池行業轉到汽車行業時,各種質疑和嘲笑聲都撲面而來。在進入汽車行業的第一天,比亞迪的股價就跌了 20%,資本市場給我們狠狠地潑了一盆冷水。"
2003 年,比亞迪收購位于西安的秦川汽車,成爲繼吉利和奇瑞之後的又一家民營汽車生産商。當時,中國汽車市場正在處于一個井噴式的高速發展時期,但也被外資品牌壟斷的尴尬處境裏。造電池的怎麽能造好汽車,是外界對比亞迪最大的質疑。進入汽車行業後,比亞迪買來了豐田花冠,通過拆解、學習、模仿、拼裝,比亞迪 F3 由此誕生,憑借着較低的售價和精湛的仿制,F3 上市後持續暢銷。嘗到 F3 甜頭後,比亞迪又相繼推出 F0、F3R、G3、L3、F6、M6 等車型,2009 年以 44.8 萬輛銷量成爲自主品牌第一。不過,回顧比亞迪整個燃油車發展史,或許也隻有 F3 才能算得上爆款。
"2019 年是比亞迪最艱難的一年,但是比亞迪隻有一個目标,就是活下去,背後的辛酸和不易,隻有我們自己更清楚。" 王傳福說。
2008 年,比亞迪發布全球首款量産插電混合動力車—— F3DM,搭載全球首創的 DM 混動技術。2018 年,DM 混動技術發展到第三代,但當時插混車型幾乎沒有存在感,比亞迪因爲研發新能源車面臨着投入巨大但收效甚微的尴尬局面。2019 年,以大衆爲主的德系品牌、以豐田爲主的日系品牌市場表現強勁,而中國品牌的市場份額開始下滑,許多國産汽車品牌命懸一線,不少品牌最終無奈宣布破産。在回顧過往經曆時,王傳福一度哽咽并淚灑現場:" 許多中國品牌都如比亞迪一樣,也有不被認可、不被看好的經曆 "," 曾經我們也怕等不到春天了 ......."
2021 年 1 月,比亞迪正式發布 DM-i 超級混動,将旗幟插進燃油車的腹地。也從此刻開始,比亞迪銷量迎來井噴式的爆發,2022 年以 180.5 萬輛的銷量成績超過一汽 - 大衆,後者全年銷量 177.9 萬輛,已經連續三年蟬聯中國乘用車市場銷冠。
比亞迪汽車成爲中國乘用車市場銷冠,是比亞迪史上首次,也是中國品牌在中國汽車市場上首次。從根本上來講,比亞迪反超一汽 - 大衆,表面一汽 - 大衆連續四年蟬聯乘用車市場銷冠的目标被終止,其市場地位開始出現松動,而更深層的意義在于,以比亞迪爲首的中國品牌開始挑戰合資品牌在中國市場的地位,開始瓦解合資品牌在中國市場的地位。
美國有通用、福特、特斯拉,日本有豐田、本田、日産,德國有大衆、寶馬、奔馳,韓國有現代、起亞,這些都是世界級的汽車品牌,被全球消費者所知曉。王傳福說,在燃油車時代,中國汽車一直在苦苦追趕,龐大的中國汽車市場,卻沒有一個中國自己的世界級的品牌。如今,屬于中國汽車的時代已經到來,中國汽車必将誕生一批世界級的品牌,我們都有機會成爲真正的世界級的品牌。
1984 年,大衆與上汽簽約成立中國第一家汽車合資公司——上海大衆汽車有限公司,拉開了中國現代化汽車工業的帷幕,但往後的幾十年時間裏,合資車企在國内市場掌握着話語權,中國車企隻能求着與外資企業尋求合作。2019 年,長城汽車與寶馬集團宣布合作,成立光束汽車有限公司,這是長城汽車首個合資項目。董事長魏建軍透露出些許無奈,其坦言:" 長城不是不想合資,而是輪不到我們合資。"
如今,燃油車的統治地位逐漸被新能源汽車瓦解,中國汽車市場正在經曆前所未有的巨大轉型,市場格局也将重塑。不久前,大衆汽車官宣入股小鵬汽車,雙方計劃面向中國市場中型車市場,共同開發兩款大衆汽車品牌的電動車型。奧迪也與上汽達成共識,雙方将通過合作加快電動車開發。有人說,這依然是一場技術換市場的交易,但這一次角色換了。
在業内人士評價,中國汽車産業在電動化、智能化等領域具備技術和成本上的優勢,且中國車企開發與叠代的速度也勝于外資車企,中國新能源産業正逐漸成爲全球新能源變革的技術輸出中心。
回歸發布會,我們也沒辦法評價比亞迪,有網友說 " 競争就别那麽虛僞 ",也有網友說 " 對手也可以惺惺相惜 ",比亞迪喊出 " 在一起 才是中國汽車 " 的口号,是真情流露還是虛情假意,或許每個人心中都有自己的答案。
中國汽車能不能在一起?很難!如果放在五年前,也就是由合資品牌主導的中國市場,中國車企的目标就是成就當前的市場格局,也就是由中國品牌主導中國市場,而如今這一目标已經開始實現了,包括比亞迪、長安、吉利等中國本土車企進入前五,合資品牌的優勢已經不再,那麽中國市場的競争也由 " 自主對合資 " 轉向 " 自主對自主 ",近兩個月來的降價由何嘗不是市場競争加劇的一種體現呢?
無休無止的價格戰隻會分崩離析,沒有價格戰的有序競争,将重點放在産品質量和品牌口碑上,才能讓中國車企真正在一起。
汽車行業關注 人氣汽車新傳媒
每天分享有價值的汽車新聞
汽車人的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