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 @視覺中國
钛媒體注:本文來源于微信公衆号中國企業家雜志(ID:iceo-com-cn),作者 | 趙建凱,編輯 | 李薇,钛媒體經授權發布。
一家被蘋果 " 抛棄 " 的公司,正在被華爲救活。
華爲 Mate 60 Pro 正式開啓預售後,被曝超過 90% 的零部件都來自中國本土供應商,已披露出來的有 70~80 家。換句話說,華爲這款 5G 手機上,有 1 萬多個零部件完全實現了國産化。而在一衆名單中,歐菲光是華爲手機供應鏈(以下簡稱 " 華鏈 ")中的絕對主供。
在華爲 Mate 60 系列手機的供應鏈中,歐菲光的(前 + 後)攝像頭模組、指紋識别模組,占據了絕大部分份額,單台手機的價值量供應在 500~600 元之間。另有調研機構的數據稱,如果再加上華爲 P 系列手機的訂單,歐菲光在華鏈中的價值量份額大概在 70%~80% 之間。
這樣的邏輯在二級市場上引起了 " 連鎖反應 ",從 9 月 28 日開始到 10 月 13 日,歐菲光實現了六個漲停。9 月底至 10 月下旬,該公司的股價漲幅近 100%,市值漲幅曾高達 150 億元。
而就在三年前,歐菲光的标簽還是 " 果鏈 " 巨頭。隻不過 2020 年,蘋果剔除了國内超過 34 家供應商企業,歐菲光位列其中。這導緻當年歐菲光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後淨利潤 -20.6 億元,同比減少 741.89%。
跌下神壇後的歐菲光在 2020 年計提 27.7 億元的資産減值損失,與蘋果相關業務的資産減值損失高達 25.8 億元,占比高達 93.04%。随後,歐菲光在 2020 年、2021 年、2022 年連續三年業績持續下滑,遭遇虧損。
不過,随着近期華爲 Mate 60 系列銷售持續火熱,以及智能汽車等業務轉型成效漸顯,歐菲光走出被蘋果 " 抛棄 " 的至暗時刻。
來源:《中國企業家》根據公開資料整理
坐實 " 華鏈 " 絕對主供
Mate 60 Pro 讓華爲強勢回歸。
" 它(Mate 60 Pro)在市場上引起了巨大轟動,爲華爲第三季度智能手機銷量增長做出了巨大貢獻。" 市場調研機構 Counterpoint Research 的高級分析師 Ivan Lam 說。
Counterpoint Research 的調查報告,得益于 Mate 60 系列手機的銷售,華爲在今年第三季度出貨量同比飙升 50%,銷量同比增長 37%,成爲 9 月以來中國本土市場上增長勢頭最爲強盛的手機廠商。
投資銀行傑富瑞(Jefferies & Company)的分析師團隊判斷,華爲現在已經從蘋果手中奪走中國手機市場第一的地位。這次 " 回歸 ",距離華爲在 2020 年第四季度失掉國内市場第一,有近三年的時間。
跟随華爲重回巅峰的還有國産手機供應鏈。
一部智能手機中,芯片(組)、屏幕模組、主闆模組、攝像頭模組占去了總成本的一半以上。這些零部件的高成本,也映射到售後備件的價格上。在華爲售後官網上,一款 Mate 60 Pro 的屏幕、攝像頭、主闆的備件價格,排名前三。攝像頭模組的總價格超過 2000 元。
請輸入圖說
資料來源:華爲售後官網
據 Counterpoint Research 的數據,開啓預售後的六周内,Mate 60 系列手機的銷量達到了 160 萬部。按照業内的預測,今年 Mate 60 系列出貨量約 2000 萬 ~2500 萬部,若按 2000 萬出貨量、單台價值 500 元計算的話,僅 Mate 60 系列給歐菲光帶來的營收将超過百億元。
如今,營收和業績回歸,意味着被剔除 " 果鏈 " 陷入至暗時刻後,歐菲光憑借 " 華鏈 " 成功翻身。事實上,伴随華爲 Mate 60 Pro 的橫空出世,國内手機供應鏈企業突然翻紅的不止歐菲光一家。
爲 Mate 60 Pro 提供衛星通信部件的華力創通,8 月底至 10 月下旬的股價漲幅,累計最大到 190%。提供精密模具(結構件)的捷榮技術,以及提供手機屏幕面闆的華映科技,股價分别上漲近 4 倍、近 2 倍。
" 果鏈 " 棄子的至暗時刻
曾幾何時,歐菲光不僅是 " 華鏈 ",更是 " 果鏈 " 的主要供應商。左手蘋果,右手華爲,曾讓歐菲光的最高市值超過 700 億元。
2016 年,歐菲光收購了索尼華南公司的全部股權,背後的邏輯是看中其業界頂尖的攝像頭模組開發和封裝技術。在獲得核心技術的同時,歐菲光也成爲了當時蘋果在中國的 30 家供應商之一,正式進入蘋果供應鏈。
進入 " 果鏈 " 的第二年(2017 年),歐菲光的光學光電業務的營收從之前約 80 億元基礎上翻了一番,增加到 166 億元。之後的2018 年,歐菲光又成爲華爲手機的供應商。
到 2019 年,歐菲光的前三大客戶分别是華爲、蘋果、小米,銷售占比分别爲 31.16%、22.51%、19%。彼時,華爲已是其第一大客戶。
但受到實體清單的影響,華爲手機的出貨量開始直線下滑,跌入低谷。最終,華爲手機不僅在 2020 年失去中國本土市場第一的地位,更在接下來的 2021 年排在世界前五之外。
" 殃及池魚 " 是在 2020 年 7 月,美國商務部宣布把歐菲光列入實體清單中,歐菲光的股價随之開始直線下滑,營收也開始斷崖式下跌。8 個月後的2021 年 3 月,蘋果正式終止了與歐菲光的合作。
因爲失去了這個大客戶,歐菲光還曾公開向市場道歉。也就是在這一年,歐菲光的營收遭遇 " 腰斬 ",跌幅超過 50%;利潤暴跌 90%。
大客戶華爲遭遇 " 不測 ",蘋果 " 斷鏈 ",2020~2022 年三年時間裏,歐菲光的虧損超過了 97 億元,甚至一度處在退市的危險邊緣。
倔強地活着 vs 大公司依賴症
10 月 30 日晚上,歐菲光披露了 2023 年三季度财報,公司三季度實現營收 108.19 億元,同比下降 0.05%,淨利潤虧損 2.99 億元。最近的第三季度營收 45.05 億元,同比增長 47.75%。
這些數據似乎印證了歐菲光董事長蔡榮軍在 10 月中旬接受《第一财經》采訪時的說法:" 倔強地活着。"
但無論是當初被蘋果抛棄,經曆至暗時刻,還是如今憑借 " 華鏈 " 實現絕地反擊," 大客戶依賴症 " 始終是歐菲光逃脫不掉的夢魇。
一旦進入到産業巨頭的供應鏈中,歐菲光就必須無時無刻要讓自己保持在單一化的技術叠代、産能提高、效率提升的動态中,不能有絲毫的松懈。
但這卻是一種極度脆弱的動态,一旦過分依賴的大客戶出現類似經營狀況突變,或産品更新換代的需求突然變化,主供的脆弱性馬上就會顯露出來,甚至到性命攸關的地步。
除了抗風險能力低之外,過分依賴大客戶在損失議價能力的同時,也會讓自己錯失轉型升級的好時機。
手機産業鏈中,不是每家公司都能成爲台積電、富士康。歐菲光的 " 倔強 ",更多的是對未來發展的惶恐與不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