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會考古的‘美食博主’不是好教授 ",這是南京大學曆史學院教授張良仁在社交平台的 " 标簽 "。今年 8 月起,張良仁和團隊發布系列視頻,通過美食探店等方式,講述有趣的考古知識和地方文化,引發網友廣泛關注,更有不少人想要報考他的研究生。近日,現代快報記者聯系采訪了張良仁,聽他講述走紅背後的故事。
△ 張良仁
愛吃辣椒的 " 美食博主 "," 栽 " 在了南京的一家面館裏
" 今天帶大家來嘗嘗金陵的鴨子。" 與大部分視頻開場一樣,戴着帽子、背着包的張良仁走進了網友的視野。視頻裏,從斬鴨子到品嘗,他娓娓講起南京人吃鴨子的曆史," 唐代陸廣微撰寫的地方志《吳地記》就有‘金陵人駐地養鴨,人人果販,炊米煮鴨’的記載。傳說朱元璋定都南京後,每天都要吃一整隻烤鴨,可以看出他對烤鴨的喜愛,後來朱棣遷都北京,随行的除了文武大臣,還有不少南京的烤鴨廚子,這些廚子在宮裏給皇帝做烤鴨,下班後就在城裏開店 ……"
幽默風趣的網言網語中,更有不少 " 幹貨 ",在社交平台圈粉無數。不少網友留言 " 有趣又長知識 "" 教授太可愛了 "。
細看張良仁發布的視頻,無一例外都與曆史知識有着緊密的聯系。從一碗蘭州牛肉面,他想起了四千年前那碗倒扣的面條;從一籠京華湯包,他講起有近 7000 年曆史的蒸籠;從一份南京烤鴨,他追溯起南京人吃鴨子的曆史 ……
做了 " 美食博主 " 後,張良仁才知道,美食是門大學問。" 中國太大了,各個地方都有很多我不知道的美食。"
在介紹美食的過程中,張良仁還有一個有趣的經曆。自以爲很能吃辣的他," 栽 " 在了南京的一家面館裏。" 我從小就吃辣椒,也喜歡吃辣椒,南京這家面館以辣椒著稱,收集了全國各地的辣椒,還給辣椒分了很多級。我本來想挑戰最辣的,因爲前面沒人敢吃,面館不做了,所以我就挑戰了中辣,結果吃了幾口就敗下陣來。"
希望更有趣地傳播知識,呈現考古學可愛溫暖的内在
" 不會考古的‘美食博主’不是好教授 ",是張良仁在社交平台的 " 标簽 "。轉型成 " 美食博主 ",也是他經過長時間考慮所做的決定。在今年 8 月上線的首條短視頻裏,張良仁介紹了來意," 我是考古學家,既做中國考古,也做世界考古。今後,我将向大家介紹我們在世界各地的各種考古見聞,用大家喜聞樂見的形式呈現考古知識,摘下考古學高冷神秘的面具,讓更多小夥伴看到考古學可愛溫暖的内在。"
爲了讓知識更有趣地傳播,張良仁和團隊就想從美食、故事、文物、旅遊等大衆接受度高的方面入手講考古," 美食是第一次嘗試,今後還會有其他方式的呈現。做了美食探店的短視頻以後,我發現從這個角度,考古其實是很有意思的。現在我們拍的是國内的美食,伊朗、俄羅斯也都有美食,我在那些國家做考古,将來可以順便拍攝那裏的美食。"
張良仁透露,拍攝一條視頻一般要一兩個小時,團隊分工不同,他負責審核腳本裏的知識點。" 我做的是商周考古,但視頻涉及範圍很廣,知識盲區也很多,所以我要查文獻,看看是否有誤或者遺漏。"
給學生講課,參加國内外各種學術會議,張良仁熟門熟路,做短視頻則是另外一件事情。一開始碰到了很多困難,比如爲了把話說好聽,他專門請了播音員來教他發音和吐字。" 我面對攝像頭時說話容易緊張、忘詞,後來拍得多了也就習慣了。"
考古學是 " 千手觀音 ",會抽出時間當好 " 美食博主 "
" 訪問和考古過的國家,加起來可繞地球一圈了。" 張良仁主要從事中國西北和歐亞大陸(含中亞)史前考古,曾主持甘肅張掖黑水國遺址的發掘,目前在主持中俄和中伊合作考古項目。在他看來,考古學是 " 千手觀音 ",可以與很多學科作結合," 我現在做的就是開辟一些新的結合方向,比如說把飲食與考古結合。我以後去伊朗做發掘,可能還會做一些直播,增進中國老百姓對伊朗的了解。"
成爲 " 美食博主 " 也打破了張良仁原來學校和家兩點一線的生活," 現在要審腳本,出去拍視頻,還要配音,需要花很多時間。不過上課、帶研究生、寫論文和做課題這些正事都沒有耽誤。"
從互動中張良仁發現,他的粉絲以高校學生居多,還有一些對考古感興趣,已經工作的年輕人。" 可以考您的研究生嗎?"" 努力考研成爲您的學生 ",視頻下方還有粉絲留言想成爲他的學生。" 以前報考我的研究生,沒有今年這麽多,我想這跟做短視頻有一定關系。" 張良仁說,考古學很好玩,内涵非常豐富,可以做的事情也非常多。" 土木工程、化學、物理等各個學科的本科生,都可以考我們的碩士或博士,用所學知識來充實考古學的研究内容。"
談到未來規劃時,張良仁坦言,自己做外國考古和科技考古,有很多學術問題想研究,他不會放棄,會繼續做。當然,他也會抽出一部分時間做短視頻,當好 " 美食博主 "。他還發現,飲食考古挺有趣,後面也會花一些精力研究古代飲食。
現代快報 + 記者 于露
(圖片與視頻由受訪者提供 校對 周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