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 之家 10 月 25 日消息,科技媒體 scitechdaily 昨日(10 月 24 日)發布博文,介紹了科研人員在阿秒(1 阿秒 = 1 × 10-18 秒)級時間尺度上,探讨了量子糾纏的發生,展示了在理解量子事件的時間動态方面的重要進展。
量子糾纏簡介
量子糾纏是指當幾個粒子相互作用後,它們的狀态變得相互依賴,無法單獨描述。無論它們之間的距離有多遠,測量其中一個粒子的狀态會立即影響到另一個粒子的狀态。
量子糾纏的概念最早由愛因斯坦、波多爾斯基和羅森在 1935 年提出,通常被稱爲 EPR 佯謬。
現有科學共識之一是,量子糾纏發生時間極短,被認爲是瞬間發生的,中間幾乎沒有時間間隔。
項目簡介
維也納工業大學的科研專家聯合中國團隊,開發了計算機模拟來探索這些超快過程,在阿秒級别觀察這些量子糾纏。
量子糾纏意味着兩個粒子無法單獨描述。即使對其中一個粒子的狀态了解透徹,也無法準确描述另一個粒子的狀态。維也納科技大學的喬阿希姆・布爾格多夫教授指出,糾纏粒子隻有共同屬性,而沒有個體屬性。
研究人員觀察了受到強激光脈沖照射的原子。在激光作用下,一個電子被撕扯出來,另一個則留在原子中。
研究顯示,這兩個電子之間存在量子糾纏,且它們的狀态相互關聯。飛離的電子的 " 出生時間 " 與留在原子的電子狀态密切相關。
如果剩餘的電子處于較高能量狀态,那麽飛走的電子更有可能是在較早的時間點被撕扯出來;如果剩餘的電子處于較低能量狀态,那麽飛走的自由電子的 " 誕生時間 " 可能較晚,平均約爲 232 阿秒。
這項研究爲量子糾纏的形成提供了新的視角,強調了時間在量子事件中的重要性。科學家們的努力不僅推動了對量子物理的理解,也爲量子計算和量子密碼學的應用奠定了基礎。
IT 之家附上參考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