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實養雞、熬湯的老鄉雞,在給自己慶生這件事上,也是一如既往的 " 老實 "。
10 月 8 日,老鄉雞慶祝 20 周年,發出宴請全國的活動。不光是 1000 多家門店全免費請吃飯,還能連吃帶拿,現場拿走雞蛋、喜糖、" 快樂水 " 等伴手禮。
豪氣請客的老鄉雞當天就沖上了熱搜。網友驚呼:老鄉雞的伴手禮,比我的結婚喜糖還豐富。
這架勢,就差沒直接在老鄉雞原地結婚了。
全國各地的 " 老鄉們 " 紛紛趕來吃席,生怕沒薅到這波羊毛,甚至有大媽一邊排隊一邊在擇菜。
老鄉雞的董事長束從軒說," 其實大家現在也不缺一頓飯,能來的老鄉都是給我們面子,支持我們。"
截至當天中午 14:00,老鄉雞一共送出了 541578 份免費套餐,56 萬份伴手禮,112 萬個喜蛋和 20 噸喜糖。
老鄉雞的 " 面子 " 的确越來越大了。
但讓消費者給面,并不是件容易的事。
一方面是消費者越來越精明。此前先提價再打折的套路,已經沒人願意買單了;" 花西子事件 " 再次證明,借力頂流主播的促銷并不一定是一勞永逸,也有可能是精疲力盡。
另一方面,摳門成了新時代的消費哲學。不管是低價沒套路的拼多多從五環外突圍,還是名創優品的 10 元店屢屢賣爆,都是最佳例證。
而在餐飲消費無盡内卷的當下,大氣請客不搞套路的老鄉雞,俨然成了一個例外。
近幾年,餐飲消費幾乎 " 年年都是最難一年 ",但也因爲創業門檻低,成了大廠離職員工的 " 畢業 " 首選,和無數小家庭養家糊口的新出路。
大批新人湧入餐飲創業大軍,給餐飲業帶來了新的變量。與此同時,原本默默無聞的社區餐飲,如今已經蔚然成風,不到 5 元的麻婆豆腐和十幾元的紅燒肉,更貼合消費者們越來越癟的錢包。
結果就是,餐飲業變得更難了。新店從開店到倒閉的時間越來越快,今年很多店鋪一個月或三個月就更換了門頭 [ 1 ] 。數據顯示,僅 2023 年 1 月 1 日 -5 月 22 日,全國餐飲注銷和吊銷的數據爲 23859 家。
但老鄉雞不僅扛過了疫情,還迎來了增長:門店在上海、北京、深圳、蘇州等一線城市遍地開花,全國突破 1000 家。
營收更是節節攀升。2020 年至 2022 年,老鄉雞營收分别爲 34.53 億元、43.92 億元和 45 億元,淨利潤分别爲 1.05 億元、1.34 億元和 2.4 億元。截至今年 6 月 30 日的 6 個月内,其營收爲 26 億元,淨利潤爲 2 億元。
不管是請客吃飯,還是扛過疫情擴店、利潤穩步上升,老鄉雞的底氣,都來自于那些爲它真金白銀投票的消費者。
而老鄉雞能夠得到消費者喜愛的原因說來并不複雜——真正把消費者當家人,做好産品和服務。像是這樣二話不說直接請客,并非是突發奇想。自 2018 年慶祝收購武漢永和開始,老鄉雞已經大宴了 4 次。
每逢喜事就請顧客免費吃飯,老鄉雞就從來沒拿顧客當過外人。
1982 年,束從軒拿着結婚時父母給的 1800 塊錢,毅然決然選擇在老家合肥肥西創業——養雞。
彼時,白羽雞剛剛引入中國不久,但由于雞個頭大、長得快、出欄時間短(一般 42-48 天),飼料轉化率高等優點,很快取代土雞占領了雞肉市場,也成爲 90% 養殖戶的首選 [ 2 ] 。
但束從軒沒有跟風養白羽雞,而是選擇了生長周期更長,但味道更好的土雞 [ 3 ] 。
養雞過程中,束從軒每天都吃住在雞棚,一住就是 7 年,期間規模也越做越大,成了安徽名副其實的 " 雞王 "。
到了 90 年代,随着養殖戶越來越多,市場供過于求、價格長期停滞,同時,養殖成本猛漲,養雞的利潤明顯下滑。
一個偶然的機會,1999 年束從軒參加了關于快餐的經營培訓,于是決定嘗試做中式快餐連鎖,打造雞産品全産業鏈。
雖說是做快餐,但束從軒依然是在埋頭做 " 慢 " 活兒。
爲了做出一碗人人都愛喝的雞湯,他每天都殺一兩隻雞熬湯,大到要如何選雞,熬制時間和配料選擇,小到要何時加鹽,料酒等調味品,都一遍遍的嘗試和記錄,指定自己的孩子們爲 " 試喝員 "。
就這樣父親熬制、孩子試喝的過程,重複了兩年多,直到在熬了近 1000 份雞湯時,束從軒才終于找到了那個他想要的味道。
在他的回憶裏,那天,他如往常那樣把湯打包帶回家,早就吃膩了雞的孩子們居然連喝了三碗湯 [ 2 ] 。
2003 年 10 月,在合肥市區繁華的舒城路上,老鄉雞的前身——肥西老母雞問世,肥西老母雞雞湯的香味開始傳入萬家。
1992 年,束從軒第一次接觸到現代化的商業管理知識,是從麥當勞、肯德基等品牌的商業模式開始的。
隻不過,就在别人都在抄麥當勞作業做炸雞,滿街都是 " 麥德啃 " 時,束從軒卻偏偏啃上了硬骨頭——用現代化連鎖的殼,去做一碗地道的中式雞湯。
得益于束從軒這種學習的勁頭,讓老鄉雞在門店管理和服務上走在了同行的前面。
因而,當别家門店還是一到高峰期就亂成一鍋粥的時候,束從軒已經開始編寫管理手冊,就連如何洗手、如何打菜,都給出了具體的操作指南。
反觀那些與老鄉雞同期的創業者,大批倒在了門店連鎖化的前夜,更不用說在 1000 家門店同時請客了。
典型如 90 年代的紅高粱燴面,打着趕走麥當勞和肯德基這些洋快餐的旗号,不足 100 平米的餐館日銷售額從 2000 元快速沖破萬元大關 [ 5 ] 。但好景不長,随着分店越開越多,管理開始脫節,不僅産品和服務越來越差,還落得個企業破産、創始人入獄的慘淡結局。
而老鄉雞在全國 1000 多家門店同時宴請,要确保産品口味、服務和體驗的一緻性,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這不僅需要強大的運營管理能力,更需要把服務做到極緻的執行力。保證這一切順利落地的是,20 年如一日的踏實和從細節做起。
拿餐飲業的 " 模範生 " 麥當勞來說,全世界人吃到的麥當勞薯條都是一樣的松脆程度,在這背後,是麥當勞優秀的薯條管理經驗:爲了做好一份薯條,将薯條過軟歸類爲 8 種,并針對這 8 種情況詳細的記錄了對策,讓小白也能夠做出一份符合麥當勞标準的薯條。
老鄉雞也是如此,爲了讓全國人民喝到一碗醇厚的雞湯,踏踏實實從養雞開始做起,在上遊自建養雞場,挑選每一隻好雞,隻有符合要求的土雞才可以進入宰殺、去毛、分解的過程,最後才能被選中去熬湯。
對于餐飲品牌而言,打動人心的不僅僅是飯菜的口味,而在于服務的細節。
爲什麽全世界的小孩都喜歡在麥當勞過生日?這不隻是因爲麥當勞叔叔和生日禮物,也因爲麥當勞的服務裏,處處體現出了它對于 " 人 " 的關照。
在麥當勞,服務是一套完整的、标準化的流程,劃分爲歡迎、互動、呈遞、歡送四個時刻,細節到服務員的問好,都有相應的規範。
老鄉雞也将這種關懷落到了具體而微的細節裏。爲了讓每個客戶都能幹淨吃飯,老鄉雞的所有門店都設立洗手台,并提醒客戶 " 不洗手不準吃飯 "。
在産品和服務的背後,考驗的是精細的運營和管理配合。例如麥當勞詳細規範了營業前中後的清潔任務、區域、分工、細則;老鄉雞則是将地闆如何打掃、竈台如何清潔,抹布如何清洗和擺放等制定了标準。
如果沒有老鄉雞 20 年如一日對産品、服務的堅持,就不會有今天 " 全國老鄉 " 齊聚老鄉雞的盛大而又溫情的場面。
關于老鄉雞,還有一個不爲人知的小故事。
當年爲了走向全國,從 " 肥西老母雞 " 改名老鄉雞,這件事情在合肥當地引起了軒然大波。
那時的合肥人以爲,這個家鄉品牌要抛下 " 合肥 " 了,甚至有媒體報道《合肥再無老母雞》;然而事實卻是,老鄉雞不僅沒有丢掉傳統味道,反而在走向全國的過程中,将這碗寄托了合肥人情感的雞湯帶給了更多的人。
在舒爾茨訪華,被沈南鵬問及如何創造顧客體驗時,他說過這麽一句話:
我們首先思考,當顧客走進星巴克時會發生什麽?他收到的非語言信号是什麽?我們店裏的音樂、咖啡的香氣令人愉悅,這是我們想要創造的積極的感覺。
誠如舒爾茨所言,星巴克的秘密正是在于體驗而不僅是咖啡本身。星巴克創造了 " 第三空間 " 這個概念,将每一家門店,都變成了一個用咖啡講述的故事,它們氣質相似,但又個性迥異。
細節是講好咖啡故事的關鍵所在。
爲了不破壞咖啡的香氣,在日常中運營中,星巴克禁止夥伴吸煙,也不能使用香水;店内播放的音樂也必須嚴格管控、不受 " 污染 "。
而除了咖啡的香味和音樂之外,皮質的座椅,暖色的燈光,桌子的顔色到牆上的藝術畫,甚至是夥伴在櫃台後面的動作和語言。這些都是星巴克用咖啡來講故事的方式。
這個故事的目的就是爲了營造一種松弛感:不點東西坐在星巴克也不會如坐針氈、精神緊張;所有人在這裏都可以舒心地喝點東西,辦公、閱讀、聚會、碰頭見面。
正是因爲如此,星巴克提出第三空間的說法多年,模仿者衆多,但至今無人能夠超越。
老鄉雞也是類似。它的門店說不上有多豪華漂亮,但勝在幹淨整潔,類似洗手台、餐巾紙和茶水等細節處處透露着用心。
作爲中式快餐的第一品牌,老鄉雞能夠從安徽走向全國,絕不僅僅是因爲有肥西老母雞湯這一單品,更在于它切中了中國文化裏更深層的東西:天下一家,四海皆兄弟。
在老鄉雞門店,入口處的顯眼位置,總是會放着一塊這樣的牌子:" 場長說 ",生活不易,誰都會遇到困難,如果你今天遇到了困難,這頓咱們就不收錢了。
在老鄉雞,人情味不僅來自于醇厚的雞湯和暖心的微笑,也來自一群群老鄉。老鄉雞成立之初,有許多員工都是來自周邊村鎮的農民。這些老鄉成就了現在的老鄉雞。老鄉雞也在用心回饋更多的老鄉們。
董事長束從軒在邀請視頻裏說:"20 周年我要請大家免費吃飯,帶着全家人一起來,喊上你的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外公外婆,舅舅姨娘,外甥侄女都來。"
一個偉大的消費品牌,從來都不隻是販賣産品,而是講述産品之外的東西。
比如迪士尼賣的從來不是樂園門票,而是一個個深入人心的 IP;賣着漢堡薯條的麥當勞,成了一代又一代年輕人的共同信仰;後起之秀的星巴克,用卡布奇諾和星冰樂,塑造了新的咖啡文化。
在老母雞湯和土雞蛋之外,老鄉雞也有着比一餐一飯更爲宏大的願景:用快餐的形式,讓全世界享受中國的美食和文化。走出國門,讓外國友人也成爲我們的老鄉。
作者:嚴張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