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來自微信公衆号:王智遠(ID:Z201440),作者:王智遠同學,題圖來自:視覺中國
這個話題,我也在思考。
中國人一生必修三節哲學課:學會感恩、正确求助他人、懂得道歉。不管多大老闆,幾乎沒有人能做到完美;回顧過往,自己也遇到過。
比如:
小時候和班級裏一個男生打架,對方把我眼睛打傷了。
老師當着全班同學面讓他跟我道歉,他死活不肯,說自己沒錯;放學後,把家長叫來,他爸說話超級大聲,逼着他說," 你知道錯了嗎 "?
他最後還是說了一句," 我錯了 "。
不過,他爸聽完當場給了一巴掌,大概意思是,教育不才,知道錯,還死鴨子嘴硬,真沒出息。
大家習慣把不想道歉,往 " 面子 " 挂不住上靠攏,我認爲,這是一種表現形式。背後有更深原因。
面子是什麽?
一種三維社會評價。不僅展現一個人的尊嚴、自我價值的外在表現,還涵蓋他人觀感和評價。因此,這個概念中存在兩個核心維度:
内在自我認知
外在社會觀感
前者,好比你特别遇到棘手問題,會思考,我的品行如何,該怎麽處理?後者看聲譽與行爲對等關系,簡單說,你在别人眼中的樣子。
所以,不想道歉、不喜歡道歉,應該從兩個層面分析。
一
心理學視角來看,不願意道歉是一種保護機制。
保護什麽呢?内心深處的羞恥感。愧疚感可能驅使人主動道歉,但羞恥感往往不會。
講個故事:
你是名管理者,犯一個小錯,導緻項目延期。
内心充滿愧疚,你覺得不應該犯這樣的錯誤,不僅影響團隊,也耽誤工作進度,這種愧疚感,推動你向團隊道歉,并承擔責任。
羞恥感完全不同。
你覺得犯錯是不夠好,這個稱呼、職位,能力不足以配上團隊某個角色。這種深層次羞恥,會讓你采用防禦态度,拒絕誠然錯誤。
想象一下,事後,領導在會議中對你施壓,你的内心防禦機制被激活。試圖找借口,逃避直面内心的羞恥和愧疚,甚至開始合理化自己的錯誤:
項目開始前,我就很努力在準備了,工作量大,不可避免小錯誤,完全不是我一個人的錯;難免存在溝通不充分,審核不嚴謹等情況。
你還會逃避任何可能提醒你這個錯誤的場景。
避免參加項目會議,讨論錯誤時轉移話題,甚至,在心裏幻想,團隊中任何提到這個問題的人,都在與我爲敵。
然而,問題來了。
起初,隻是個小錯,在你和直接上級眼中,似乎是個問題,不足挂齒。不幸的是,小錯誤被上上級領導注意到了。
他們認爲很嚴重,不可掉以輕心,關乎以後大家行事态度,堅持要你寫個檢查。
此時,你會措手不及,内心憤怒就像一團熊熊燃燒的火焰,會将事情轉化成一種你與他們的對立關系。
緊接着,在持續壓力、不斷累積的緊張情緒之下,你就會爆發;由最初逃避和隐藏,變成公開挑戰和抗争;這種轉變伴随極端行爲出現。
例如:
直接硬鋼的與上司激烈争論;表面安詳,内心暗流湧動,用含沙射影的言辭,微妙地表達出不滿。
你清楚這樣的行爲會在不經意間,傷害自我形象,但爲了那還未翻船的面子,也值得了。
可事态并未按照你的預期發展。随後矛盾升級,集團高層開始對你的态度表示懷疑;最終,由于行爲态度不端,決定對你停職檢查。
最終,一件小事所引發的連鎖反應,其廣度、深度,讓你始料未及,原本可以輕易控制的局面,卻在不知不覺中演變成風暴。
這就是羞恥感引發的惡性循環,總擔心犯錯後别人的看法、懲罰,這種不坦誠的心态會引發更多的麻煩。
但我們真希望事情這樣嗎?
當然不是。之所以一次次升級,是強硬僞裝的安全感造成的;一些人并不怕犯錯被懲罰,更擔心道歉後失去某些權利。
此類人群成長經曆中,可能發現權利可以搞定很多事情。
父母用權力改變思想,自己做不到的事,用權利後輕而易舉得到了,因此,權利成了安全感。
慢慢地,也會立志 " 強硬 ",讓别人看到我是一個很努力,不服軟,有能力的人。
所以,羞恥感極強的人,往往會将錯誤看成個人價值否定,恐懼使他們采取防禦、攻擊的策略;這不僅阻礙發展,也會導緻更大的人際困境。
二
社會學角度看,道歉可能被視爲屈服的标志。
這是社會預期規範導緻的。
有些高度自尊心的人,往往表面堅強,實際内心脆弱,因爲他們的自我評價,依賴周圍的人反應和認可。
這種對外部認可的依賴,恰巧使自己處在不利的地位。
拿我來說:
之前公司一次重要項目上,因爲一個小錯誤,失去一個大客戶;同事們都知道這件事,并不完全是我的責任,但還是期待我能站出來承擔。
我明白,如果主動承擔錯誤,不僅能夠挽留公司形象,還能得到領導和同事的尊重。但我心裏想,如果道歉,就意味着自己是失敗者,會被同事看不起。
後來選擇了沉默,也沒有給出任何解決方案。最終,同事們對我印象大打折扣,覺得我不夠負責任。
仔細複盤發現,有時,領導責任不僅在于指揮、決策,還有承擔;盡管失誤不完全屬于我的責任,但作爲領導,有權分擔一部分,對客戶而言,這是一種誠意,一種屈服。
但是,一開始蒙在鼓裏的我,并不知道要這樣做。
這是性格決定的。
反過來說,對外部評價過于敏感的人,他們總想保持高高在上的樣子,即使,說個 " 對不起 " 會讓狀況好轉,也因爲怕别人看不起,死活不肯低頭。
因爲更怕因爲 " 對不起 " 而改變了一群人的看法,所以,甯願擰巴自己,也不願違背别人期望;簡而言之,把面子看得比裏子更重要。
這種面子,猶如投射效應(Projection Effect)。
就像:
父母把期望投射在你身上,爲了滿足這些期待,你會迷失自己、犧牲個人感受;按照他們的标準行事,不根據内心想法做決定。
一旦父母突然轉變畫風,受投射影響的你,會感到失落;同樣地,轉變之時的不适應,會讓你選擇堅持以往的習慣。
這也不算絕對投射的過程。畢竟很大程度上涉及社會角色、期望和身份認同,但當這種投射上升到社會層面時,在規範壓力之下,你可能會選擇屈服,以滿足外部期望。
說白了,是一場自我與外界期望之間的拉鋸戰。在追求自我,與尋求外部認同之間,搖擺不定。
和網絡引發争議一個道理。
忠實粉絲大呼贊同,認爲沒錯;黑粉、批評者表示不接受,認爲影響力越大,責任越大。這種情況下,網紅個人的判斷會變得模糊。
他難以辨認真相,不确定哪一方的聲音更接近真相,這種外界對形象和行爲的投射,使得自己都不知道怎麽辦。
即便道歉,也不知道給誰道?
最終,爲了保持公衆、以及行業内的聲譽,會選擇一個較爲折中的策略,平衡不同方的期望。
這種權衡利弊後的道歉,很難讓所以人滿意,而且,自己内心也覺得擰巴矛盾;整個過程反映着社會期望、公衆壓力,個人形象三者之間的複雜互動。
值得一提的是,權力是動态的,同伴間的期望和壓力也在不斷變化,滿足一方意味着得罪另一方,無形中更增加了決策風險。
三
所以,對大 V 來說,道歉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
之前在群裏看到有人吐槽說,如果自己犯錯了,一定會毫不猶豫地道歉;就像别人罵我一句,我不反駁,反而還表示感謝一樣。普通人可以,如果是大 V,我并不認同。
爲什麽?
人是有棱角的高級動物。棱角,是一個人獨特個性和主見的體現;一旦失去棱角,會變得毫無特色,和傀儡沒什麽區别。
我們常見很多名人遇到問題,立即啓動危機公關。
這種迅速響應挺好,可不一定反映當事人的真誠悔過,他們更多是對社會期望的迎合,害怕負面影響代言和其他利益。
網紅、大 V 也有棱角。
一個人圓滑到過分,就如同一件精雕細琢沒有任何特征的石頭,表面光滑,卻毫無記憶點,所以,我挺反感機械式操作。
因爲一時疏忽發表不當言論、抽煙行爲被别人抓拍,穿着不當參加正式場合的活動;如果你是一個普通人被别人吐槽,你會怎麽樣?
肯定會回怼。
因此,針對争議性的道歉,往往能反映出一個人保留那一份真實和坦誠。
在遇到問題時,如果是團隊緊急出面進行公關式的道歉,這往往意味着,當事人更注重自身利益,不願直面自己的過錯。
所以,是人都要消化一下情緒,有缺點的 IP 未必不好。相反,直接呈現完美才可怕。
話說回來,無論是名人、普通人,面對争議時,真要向對錯、立場道歉嗎?我覺得更應該向 " 事實本身 " 道歉。
立場受利益,情感偏見影響,是某個問題上所持有的觀點,态度,屬于主觀看法。事實客觀存在,可以通過證據拆穿。
舉個例子:
記得有部電影《老江湖》,裏面主角是範偉,他演一個從小偷變成保安的人。
電影裏有個情節,警察爲抓他,就在保險箱裏放了個放着孩子聲音的錄音機。警察告訴保安說,有個孩子不小心進了保險箱出不來,看能不能幫忙打開。
保安一聽孩子有危險,二話不說就打開了保險箱,結果裏面是個錄音機。
如果從他的立場來看,其實沒做錯什麽,隻想救個孩子。但如果從事實上來說,他以前做小偷,用類似手法開過保險箱偷東西。
盡管他一次立場正義,但過去不好的行爲無法掩蓋。
這個例子有些極端。
我意圖強調,面對立場、對錯,事實比二者更嚴重。
有時候,和稀泥,以利益爲中心的方法的确能解決問題;時間久了,這種處理方式會侵蝕一個人的原則、誠信,最終改變内心最樸實的一面。
如常言道:會哭的孩子有奶吃。不斷以哭泣來獲取所需,久而久之,就失去解決問題的真實能力,變得隻能通過情緒化反應滿足需求。
因此,一個人做錯事,要爲事實道歉,其次要考慮社會期待、身邊的看法,以及個人形象。
四
如何道歉?沒有标準答案。按照我在生活中的經驗,加上學的心理學知識,我認爲,恰當面對錯誤,至少有三個原則:
1. 虛心接受的
虛心接受誰不會說,真正挑戰在于怎樣去做。當别人期望我們接受某件事時,他們什麽意思?一句話即:不甩鍋,不詭辯。
不論公開場合,還是同事間,很多時候,你以爲的道歉,别人壓根沒聽到任何歉意。
例如,約會時間定在晚上 8 點,你遲到了。你說:" 不好意思,堵車了,我本該選擇地鐵。" 在别人看來,你似乎在把責任歸咎于地鐵,而非自己。
現實中,大家不會計較。
要把這種語言放大到有影響力的人身上,效果就不一樣。
比如,一位大人物明天有個演講,晚到半個小時。上台後說:" 不好意思堵車了 "。你能接受嗎?
大概率不能,即便真堵車,你也會把它理解成,這個人多大排場還晚到這麽久。這種說辭聽起來像在找借口。
如果換一種說法:
對不起,我沒有妥善安排時間,我應該更早出門。這樣聽起來是否更加坦率、真誠?所以,别總想着留一手。
2. 不偷換概念
道歉時需要把錯誤内容,表達清楚,而非模棱兩可。
以情侶吵架爲例。如果道歉一方隻簡單說 " 對不起 ",沒有具體說明哪裏錯了,或嘗試通過語氣變得溫柔、送禮物等行爲來讨好。
那麽,這樣的歉意無效。盡管看似努力補救,如果沒有明确錯誤,對方往往無法感受到真正歉意。
所以,有效的道歉,要先找到對方關心的問題是什麽、我理解的問題又是什麽。注意,對方關心的和個人理解的是兩碼事。
清晰表達自我認識到的錯誤,不一定符合對方期望,我們要回答對方想要的事實,他才能感受到願意改正的态度。
好比:
你車壞了,師傅告訴你修好了,280 元,卻沒告訴你哪裏壞了、怎麽修的、你肯定不滿意;如果師傅說,刹車片壞了,更換後一切正常,你肯定比較信任對方。
3. 具體行爲的
道歉中一樣。籠統地說對不起,沒有指出錯在哪裏,就像修車師傅沒有具體解釋細節一樣,對方無法完全接受。
其實," 我錯了 " 這句話,背後代表 " 我要修複什麽 "。
之前,有個女同事特别愛說 " 對不起 ",啥小事一不對就 " 哎呀,對不起 "。看着挺會做人,但就是說說而已,根本不見有啥實際行動。
不過,我也想強調一點,你已經盡最大努力誠懇地道歉,而對方仍然咄咄逼人,拒絕接受任何形式的道歉,總是得理不饒人,那麽無需自我貶低。
古語有句話叫做:将軍趕路,不追小兔。
所以,适當道歉并不意味着,對不應道歉的事情認錯,也不是喪失自我尊嚴,更不是,迎合對方無理的自尊心需求。
五
總結而言,金無足赤,人無完人。
道歉是虛心接受的、不偷換概念的、有具體行爲的。掌握這些要點,剩餘的關鍵是坦誠。
至于具體方式,就顯得不那麽重要了。我也在不斷學習,同樣,也願意把這些心得分享給你。
本文來自微信公衆号:王智遠(ID:Z201440),作者:王智遠同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