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圖來自:視覺中國
韓國政壇最近很熱鬧,接連冒出大新聞。
一件是韓國總統尹錫悅與日本首相岸田文雄一起,獲得了由美國約翰 · 肯尼迪圖書館基金會頒發的年度 " 肯尼迪勇氣獎 ",獲獎理由是因爲韓日兩國領導人 " 勇敢地 " 努力解決阻礙合作的敏感曆史問題。
另外一件事,是之前絕食已經達到十九天的在野黨共同民主黨黨首李在明健康因爲極其堪憂,被黨内黨工叫來的救護車送進了醫院。在今天,李在明開始停止絕食,接受恢複治療。
然後還是李在明,被韓國警方以渎職罪名提請批捕,隔天,韓國總統尹錫悅簽發了同意逮捕李在明的命令(李在明是現任議員,尹錫悅的同意隻是同意向議會剝奪李的豁免資格,還需要議員投票一大堆流程)。
一邊是尹錫悅風光領獎,在 X 上(推特改名後)感謝觀衆,感謝美國,感謝日本,感謝肯尼迪,感謝 NBC,風光出席聯大,一邊是虛弱的李在明在醫院裏輸液,也是妥妥的一出韓國魔幻寫實政治劇。
李在明絕食的理由聽起來光明正大:韓國政府及總統應當對破壞國民生計和民主的行爲進行道歉;對日本核污水排海表示反對;徹底改組内閣。韓國執政黨則是完全不理睬,還在李在明絕食到撐不住的當天,直接來了個檢方批捕。
要知道李在明在一年前還是尹錫悅的大選對手,輸了僅僅不到一個點的微弱差距,執政黨連這樣的人物也當空氣,接受政見訴求什麽的顯然完全不可能了,也就執政黨黨首裝模做樣,慰問安撫一下,隐含的台詞直接就是,有本事你就餓死,死之前還要起訴你。
隻是不管 " 漢子 " 和尹錫悅鬥得再厲害,尹錫悅在美國爲他搭建的舞台上再風光,目前的狀态依舊是看戲的多,入戲的少。有民調爲證,李在明絕食的這十幾天,據韓國《首爾新聞》18 日的報道,民調機構 Realmeter 當天公布的最新民調結果顯示,尹錫悅的民意支持度也就微幅下滑了一點。
對尹錫悅施政持正面評價的受訪者爲 35.5%,較前一周略微下降 1.2 個百分點,負面評價上升 1.9 個百分點至 61.8%,反正在尹錫悅的騷操作下,上任以來就一路走低了。顯然,李在明的絕食并沒有直接反映在韓國民意上。
民以食爲天,在衆聲喧嘩的韓國社會,政治人物的老套作秀(在韓國政界,著名的金大中、金詠三都絕食過,取得了一定效果,韓國輿論一般認爲李在明的絕食成因複雜,有爲自己官司的考慮)并不比愛豆的表演更吸引視線,對韓國社會觸動更大的還是經濟數據。韓國産業通商資源部公布的最新數據顯示,8 月出口大約爲 518.7 億美元,同比下降 8.4%。這是韓國出口連續第 11 個月同比下降,是 2018 年 12 月至 2020 年 1 月連續 14 個月下降以來最長的連續下降。
其中,韓國主要出口産品半導體的價格疲軟,需求減少。根據韓國産業通商資源部的數據,8 月韓國的芯片出口總額同比下降 21%,至 86 億美元,爲連續第 13 個月下降。
持續出口不振後,韓國政府已正式出台《提振出口的追加援助方案》,主要内容包括促進出口品種和地區多元化。根據報告,按國家 / 地區劃分,韓國 2022 年将其全部半導體出口的 64% 運往中國(中國台灣 9%),其次是越南 12%,美國 7%。從數據來看,顯然,韓國的出口多元化是想将出口地進行分散,降低目前高度依賴中國半導體市場的風險。
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難過。簡單做個分析,随着特朗普政府在 2018 年挑起對華貿易戰,各國政府高度重視半導體産業安全和國内供應鏈可控,美國不用說了,睡王政府執行的是沒有懂王的美國優先,《2022 年芯片與科學法案》要的效果是打死中國除外患,搬運跟班提内需,過去一年隻看到韓國産業巨頭不停追加在美國投資(三星、海力士對美投資都超過 200 億美元),還想增加出口美國,那真的是想多了。
中國台灣不用說,直接是韓國半導體的競争對手。越南倒是好地方,可惜一是本土市場過于狹小,出口越南的半導體産業,無非是利用當地的人力成本優勢,發展轉口貿易。随着今年歐美内需的大幅下降,越南的出口也是一蹶不振,再加碼出口越南,能轉口到哪裏去?至于大熱的印度,大名鼎鼎的中國台灣電子廠巨頭才剛剛放了莫迪老仙鴿子,被外界戲稱爲兩個騙子的鬥智鬥勇。
至于中國,韓國想分散風險,中國在懂王、睡王的督促下想半導體自主,這也是另類的瞌睡遇到枕頭,求仁得仁。2023 年 1-6 月份,中國從韓國存儲芯片進口額爲 158.36 億美元,同比下降 38.9%,6 月份進口額爲 31.16 億美元,同比下降 29.0%。中國做了什麽呢?無非就是長江存儲開始穩定出貨,傳說中的三星工廠大火再也燒不起來了。
半導體隻是一個縮影,5100 萬人口,10 萬平方公裏出頭的國土面積,衆強環繞下,以小國而鄰大國,始終是韓國揮之不去的命運。在冷戰中全力擁抱米國爸爸大腿,所謂的漢江奇迹還是成色十足,冷戰後,中國市場急速崛起,韓國把握住中國機會,人均 GDP 邁過三萬美元大關,在 2021 年的第 68 屆貿易和發展理事會上,通過了韓國地位變更案,正式認定韓國爲發達國家。
然而,地緣環境對韓國幾十年來的饋贈早已被标注好了價格。2011 年,奧巴馬政府剛剛從金融危機緩過來,就開始重返亞太,南海波濤不斷。2017 年之後,懂王政府徹底扭轉對華策略,貿易戰、科技戰接踵而至,睡王上台後,變本加厲,科技上進行小院高牆對華封鎖。軍事上,美英澳 AUKUS 正式成型,日本躍躍欲試。日美同盟外,至關重要的就是把韓國拉進小圈子來,實現起碼的經濟聯動封鎖,軍事情報共享。
作爲美國在東亞地區全力扶持的樣闆,對韓國現政府而言,一邊是金主、搬不走的巨人鄰居,一邊是爸爸,韓國面臨着站隊與否的重大抉擇。隻是抉擇得如此迅速,如同對待李在明絕食一樣,韓國現政府的頭鐵可見一斑。
洪範圖,所謂大韓獨立軍總司令官,他曾領導韓國曆史上鳳梧洞戰鬥和青山裏大捷的獨立戰争。韓國政府在 1962 年追授洪範圖建國勳章總統章。要知道,這時候可是樸小将發動五一六政變後,實際掌握韓國政權的時代。
然後這位在獨立戰争中失去了兩個兒子,夫人遭到日本帝國主義勢力逮捕後殉國的韓國獨立英雄的塑像,就在韓國獨立紀念日前夕,要被現任韓國政府從國防部大樓門前移除了,理由是 " 洪範圖曾投身共産主義運動 ",項莊舞劍,如此操作,無非是類似洪範圖這樣的人曾經參與抗日,與現有的以韓國極右翼從日本軍官團一脈相承的體制違和(比如代替洪範圖的白善烨就是白川義則),不便于進一步統一思想,所以這些操作就是爲了實現日本與韓國右翼的曆史媾和,進而統一站上美國的反華戰車所交的又一個投名狀而已。
周邊如韓日這些國家反華還是親華,其實站在中國人的立場,并無太大所謂,無非兵來将擋。對當事國而言,正常國家,無非就是利益和理念的抉擇。有的國家底牌還多的時候,可以走鋼絲,比如上個十年的日本與中國的關系走出了一條政冷經熱的路,勉強跟上了中國加入 WTO 後的爆發期。韓國則是憑借着在曆史問題上還算共同進退的手腕,曾經幾乎 ALL IN 中國,靠着中國膨脹的巨大市場,人均 GDP 幾乎追上了日本。這也是一條路。
對現任韓國政府而言,周邊國際形勢異常吊詭,國内則是黨争不可停歇。上面懸着朝鮮,随着核武器實驗的成功,不斷提升打擊能力,事實上具備了面對美韓聯軍的自保和反擊能力。俄烏戰争後,俄羅斯與朝鮮的相互依存存在極大提升空間,前幾天的金普會就是最好的證明,韓國國防壓力巨增。隔海相望的日本,所謂共享共同價值觀,但在曆史問題上有着長期摩擦和産業上的激烈競争。
中國,對韓國而言則是韓國衆多高科技産品的最大銷售國和諸多關鍵産品的提供國,2022 年中韓貿易額達到了 3622.9 億美元,如此嚴峻的形勢下依舊同比增長了 0.1%,取代了日本,在 2022 年成爲中國的第四大貿易夥伴。對外,中國與朝鮮、俄羅斯有着傳統與現實的友誼和利益聯結,是真正能撬動關系杠杆的國家,誰更需要誰一目了然。
即使這樣,韓國現政府還是義無反顧地開始與日本單方面曆史媾和,對日本核污水排海幫腔。尹錫悅更是史無前例地在韓國獨立日演講中,不講抗争日本,不講實現民族獨立。 " 肯尼迪勇氣獎 " 來得如此之快,獲獎詞如此幽默,不得不爲美國對控制下國家的政客心理把握如此精準而擊節叫好。
韓國現政府可以選擇站隊,自然就要承擔相應的下場。别說什麽韓流退出中國市場依舊流行歐美,韓國汽車的攻城略地,市場上升期可以容忍的事,在美國優先的實質下,一切都可以翻臉不認。
今年 4 月 17 日發布的美國《通脹削減法》細則,公布了可最高獲 7500 美元補貼的 16 款電動汽車車型。補貼名單中的大部分獲益者爲美國本土品牌,北美沒有生産設施的現代起亞汽車未被列入名單。而曾經備受關注的韓國電影市場,最新的消息是今年截至目前隻有一部《犯罪都市》能超過損益線,原因無他,網飛對韓國人才和創意的竭澤而漁、釜底抽薪,無過于此。而這,又何嘗不是美國對韓國及其盟友們真實态度的一種縮影呢?
而中韓關系,最壞也不過就是遵循基本的經濟規則,比如中國産業人長期努力,長期攻關,最終要實現半導體進口替代,又比如尿素産業,爲了降低國内通脹,遏制價格不斷上漲,就減少甚至停止出口,韓國也大可以就此完全依靠盟友們的供應。曆史車輪的碾壓,無外乎如此。
至于李在明的絕食,能不能讓他自己先過檢察院的關都不好說,就更别提能對當下韓國政府一條道走到黑的選擇有什麽改變作用了。曾經日本的侵略與殖民讓朝鮮半島上出現了大批爲反抗日本殖民者、争取民族獨立而獻身的義士。南北分裂後,南方軍人政府的長期反動統治,以及美國支持下的光州事件又催生出屬于韓國的左翼力量,并成爲一股主要政治勢力。
然而韓國極右翼從當年日本帝國繼承來的體制一直根深蒂固于韓國社會的土壤之中,這些年來,曾經的左翼政治力量事實上已經在不斷衰退和變質。文在寅執政期可以看作是韓國政壇左翼的最後一次努力,無論如何折騰,仍然是翻不出美韓關系這座大山。作爲總檢察長出身的尹錫悅能上台執政或許并不是典型事件,但在美韓關系不變的背景下,随着地緣局勢的激化,韓國右翼的魔高一丈卻可以說是一種必然。韓國的困境,已然不是可以靠内力來解決的了。
本文來自微信公衆号:新潮沉思錄(ID:xinchaochensi),作者:風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