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華夏基石管理評論 Author 苗兆光
作者:苗兆光 華夏基石高級合夥人,副總裁,首席戰略與組織專家
來源:華夏基石管理評論,華夏基石 e 洞察
這兩年,企業家們越來越認識到,無論是講戰略還是抓組織,還是抓幹部隊伍,都繞不開一個核心抓手——高管團隊。高管團隊已經成爲企業建組織、定戰略、帶隊伍的核心。
據我所知,一個企業家服務平台針對它的用戶做過一項調查,要求這些企業家們就阻礙企業發展的問題做出排序。得出的結論是,排在第二位的問題是戰略問題。我記得當時大概有 50% 的企業認爲,未來的環境不确定,戰略方向問題是大問題。而排在第一位的是什麽呢?有 90% 的企業選擇了 " 缺少稱職的高管團隊 "。可見,高管團隊建設是當今确确實實困擾企業的大問題。
我們又看到,高管團隊這個課題其實很難研究。高管團隊是企業自身獨特的資源禀賦,很少有高管團隊能夠允許外人去觀察他們。所以,高管團隊如何建設,在管理學領域缺乏研究,也缺少案例。而我們看到很多文章洋洋灑灑,大書特書,卻隻會告訴你什麽是 " 僞高管 ",卻始終不能告訴你真高管是什麽樣子。
真高管究竟是什麽樣?如果要一言概之,我認爲真僞高管的分界線是歸屬于職業還是公司,真高管是歸屬于公司的人。下面從高管工作性質開始來做些分析,看看真高管都具備哪些特征。
高管工作的特殊性決定了衡量維度
(一)高管工作的四個特殊性
要想探讨什麽是真高管,就離不開高層管理者的工作性質。真高管一定是與高管工作本身的性質相匹配的,凡是做不到這個工作本身的要求的,當然就不是真高管。
德魯克把高層管理的任務定義爲三個方面:
第一是使組織有前途。就是說,高管要保證這個組織是有未來的。當未來是不确定的,高管也要在不确定中探讨組織前途,帶領組織走得更遠。
第二是使工作有效率。我們知道,所有人在工作當中都要解決效率問題。基層工作者所要解決的是點效率,即解決自身的工作效率問題。中層要解決的是流程效率,是如何把人組織起來,提高整體效率的問題。而高層主要解決的是系統效率,就是不但能夠把不同的業務拼接在一起,還要使不同流程的工作更有效率——這是高層的工作性質。
第三是使員工有成就。即把員工充分喚起。對公司而言,員工處于什麽狀态是最佳狀态?本質上講,他如果願意對工作承擔責任,能夠把自己所有的心智資源都調動到工作上來,能夠針對工作有積極的思考,那麽,他一定會有不一樣的創造,他是有創造力的人。那麽,是什麽喚起了員工對工作的責任感?是成就,即員工能夠在工作中取得成就。
這是德魯克對高層管理的三重定義,也是他的經典理論之一。可以看到,《華爲基本法》和《華爲人力資源管理綱要》等,都把這三點列入了核心,成爲華爲幹部隊伍建設的主軸。
當然,這三點其實也很抽象,因爲每一項都很複雜,都很開放,并沒有一個封閉的标準,所以它也是一個永遠沒有盡頭的,找不到固定答案的命題。
我們根據德魯克的三個命題,可以定義出高層管理的四項工作性質:
第一,創業性。什麽是創業性?當一家企業做到一個億的規模,其實這家企業裏所有的人都隻知道一個億企業的玩法。但是,如果它要繼續向兩個億、三個億、八個億的規模發展,它的市場要面對什麽樣的複雜性?需要解決什麽樣的複雜問題?其實所有人都是沒有經曆過的。所以,企業每發展一步,都是一個新的創業過程。而所謂創業的過程,就是處在一個從未經曆過的過程中,我們不知道哪裏會出現哪些問題,也就無法對每個人提出具體要求。所以,高管的工作就帶有創業屬性。所謂創業的屬性,是指在環境發生改變之時,必須讓自己有足夠的能量,來适應某種全新的狀态。
第二,整體性。我們知道,基層的效率再高,也不能代表企業的整體。但企業再大,也必須是一個整體。而這個整體的最頂層是高管團隊。不可否認,企業内部的劃分是非常精細的,有工作崗位,有具體的業務流程等。如果沒有這樣的劃分,就沒有辦法把很多的人組織起來。但是,一旦分工很細,就容易失去整體性。因爲每個人隻能保證自己這個 " 局部 ",至于它能不能帶來總體的效果,他是不知道的。所以,整體性必須由管理者來完成,而高管則要負責整個公司的整體性。
第三,長期性。企業是一個緻力于永續經營的組織,而不是一個随時成立又随時解散的項目,它要把資源配置于永久的未來當中。但是,大多數人隻爲現實的績效負責,我們怎樣能讓他對未來負責呢?比如,企業要實現未來的成長,是基于今天的創造,而今天的創造是未來的前置條件。但是,不是今天所有的工作都具有未來意義。要進行具有未來意義的創造,就需要高管團隊做一些前置的準備——這就是長期性。
長期性造成當下很難用結果評價,必須在長期内才能産生結果,工作和結果之間要跨越很長時間,因此,高層的工作是很難評估的。
第四,矛盾性。什麽是矛盾性?指導企業有很多理論,但是,每一種理論都很難指導具體的工作。比如說,企業是多元化好,還是專業化好?不同的管理學著作也有着不同的建議,有些人會強調專業化,告誡我們一定要聚焦,而另一些人則會提出不同的意見,指出有哪些企業沒有實行多元化,但通往成功的大門卻在其聚焦的領域關閉了。
舉個例子,過去那些年,像柯達或者富士這類膠卷企業,都是靠産品做到世界級别的,但是從結局上看,恰恰因爲過度的聚焦,導緻他們的獨特技術被新技術全面取代了。所以,當你面對的是不确定的未來,或者未來的生态不會爲我們現有的産品留下空間的時候,企業還是需要有多元化的布局。當然,也有完全相反的案例。所以,企業到底要選擇多元化還是專業化呢?這對企業界來說,是一個由來已久的矛盾。還有,大多數人會造成組織需要流程化,但流程化發展到一定程度以後,企業又會僵化。所以,一些企業又提出了反流程。凡此種種,你會發現,組織裏存在很多矛盾,不斷地需要我們去處理,而高管就是要從中做出平衡的人,有時候要在矛盾中取舍,有時候則要在對立中統一,實現矛盾的共存,這就意味着高管的工作很複雜。但是,給予基層的指令又必須清晰,在哪裏投入多少資源之類的指令必須是準确無誤的——這是不是兩種完全是對立的情況?必須能夠在矛盾中做出決定,這是高層管理的性質。
由于具備了這樣四個特性,使得高管的工作變得跟基層不一樣了。
(二)衡量高管的三個維度
圍繞着高管的性質,我們對高管要怎樣要求呢?企業對人的要求,在一般情況下會從這兩個方面考慮:一方面是素質,另一方面是績效,即他将要取得什麽樣的成果。但是,進一步細分,我們可以把素質也分爲兩個因素,一個是态度,包括這個人的價值觀,以及他的修養和素養。另一個是能力。
所以,在一般情況下,我們衡量一個人,主要就是從這三個維度來進行,即态度、能力和績效。當然,在具體的實踐當中,我們對高管的要求非常之多,甚至多達上千條。正是因爲我們的要求太過龐雜,企業高管能滿足這些要求的也是鳳毛麟角。在這種情況下,我把它濃縮爲三個維度,然後,我們可以從每個維度出發,去找到它最本質和最應當突出的部分。
第一個維度是态度。
任正非曾經說過,對高管的要求跟基層是不同的。那麽,高管的态度跟中層和基層的态度區别在哪裏?基層更多是看績效,但是到了高層,他的價值觀就變得特别重要了。也就是說,越到基層,績效比重越高;越到高層,價值觀的比重就越高。
那麽,真高管的态度是什麽呢?我把它提煉爲 " 歸屬于公司的人 "。什麽是歸屬于公司?在公司所有的利益相關方中,有人歸屬于利益,有人歸屬于事業(職業),有人歸屬于公司,因此,他們分别與公司結成了利益共同體、事業共同體和命運共同體。真高管屬于後者,他把企業視爲安身立命之所,與公司建立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長期關系,從而形成了命運共同體。
我們知道,基層的工作很容易标準化。比如,擰螺絲,可以規定擰幾扣,用多大力度,這些都可以标準化。而容易标準化的工作都是容易被管理的。但是,剛才我們說,高層管理工作的性質複雜,它有創業性、整體性,要承擔責任,要基于長期主義,還要處理很多矛盾。這些性質決定了他的工作很難标準化。而很難标準化的工作,就很難考核。不能考核,就無法控制他。
那我們怎樣才能把處理矛盾這個工作控制住呢?就要對态度有要求。如果一個人能夠真心真意地爲企業着想,怎麽做有利于企業,他就會怎麽做。因此,隻要他的态度可靠,我們就可以放心地把這份工作交給他。隻要我們找到了有能力的人,這個人能夠用心、誠心地工作,沒有績效标準也是可以的。所以,工作的複雜性要求,高管群體必須是歸屬于公司的人。
第二個維度是能力。
高管所有的能力,都是建立在一個核心能力之上的,即高學習力。爲什麽高管要有高學習力?既然高管的工作有創業屬性,經常要進入從未進入過的領域,這時,對于他的能力邊界是沒有辦法定義的,他必須能夠處理不斷湧現的新的問題。
而這些新的問題沒有産生之前,你并沒有辦法把它一一識别出來。所以,一旦有新的問題産生,高管必須挺身而出。要有學習力,要有通過習得的方式來應對新問題的能力。當一位高管在面對從未接觸過的業務之時,它的一切都是未可知的。要想适應并進入這個領域,就要有高學習力。
第三個維度是績效。
我們把它總結爲打勝仗。對企業來講,業績是硬道理,沒有不行。隻有業績才能把各個方面的關系給統一起來,從而共同爲績效服務。
基于此,圍繞這幾個問題,我們再來看一看,高管團隊是個什麽樣子。
真僞高管的分界:
歸屬于職業還是歸屬于公司
(一)公司的三類人
我們知道,在同一個公司裏面的人,與公司的關系卻是不一樣的。
第一類人歸屬于利益,是爲了掙錢而來。對于這種人,當别的地方能掙到更多的錢,他就會離開。我們把這類人稱爲利益共同體,隻要利益合适,我就和你 " 共同體 "。要是利益不合适,我就換一個 " 共同體 "。
第二類人不僅僅歸屬于利益,還歸屬于事業。要想這一生有所成,你這個公司恰好能夠讓我獲得成就,實現我的人生理想,甚至讓我揚名立萬,于是我就選擇你。這類人是歸屬于事業的,也可能是歸屬于職業的,他們是企業的事業共同體。但是你會發現,在企業裏面,不是每個事業都會一帆風順。若幹年前,我在中國移動做項目,當時曾跟他們一個省公司的總經理溝通。我問他,你認爲,你們公司最大的風險是什麽?他說,我最擔心這家企業打不赢逆風之戰。
爲什麽這麽說?類似于中國移動這樣的公司,它從成立那一天起就是高速增長的。在這個過程中,企業不得不拼命從應屆畢業生裏面招人。而這個年齡段的年輕人,用他們的話說,還都是孩子。尤其能夠進入移動的,還都是好孩子。看他們的簡曆,從小就是優等生,一路順風順水,沒有遭遇過什麽挫折。進入移動公司以後,待遇高、發展快,很快就能買房買車,個個看上去都過得很滋潤。
這時你就能理解,爲什麽他們的總經理會擔心這個企業打不了逆風之仗。當逆境出現的時候,沒有一家企業還能穩定航行。在這種情況下,這些年輕人還能不能去打仗?會不會一擊即潰?承受不了失敗的後果,會不會改弦易轍,或者另立門戶?所以這位總經理說,表面上看,這是一群精英,但有可能他們是僞精英。
這樣,無論是歸屬于事業還是歸屬于利益,都不會是公司最能靠得住的人。
這時就有了第三類人,即歸屬于公司的人。什麽是歸屬于公司?他跟公司建立的是一種長期的關系,是建立在内心的永久的關系。既然是永久的,那麽,公司需要我做什麽,我就做什麽。
舉個例子。我以前有一個朋友,他被一個行業的頭部公司請過去做營銷領域的高管。到了這家企業以後,他主導導入了一套比較有價值的營銷管理體系,一舉打開了局面。尤其是頭三年,他的業績表現很不錯,老闆對他也很滿意。
但是要知道,老闆的思路是常變常新的。有一天,他突然把這位營銷高管叫過來,要求他改行去做人力資源。爲什麽要這樣安排呢?他給出的理由是,你的營銷體系雖然建得很好,但是單靠營銷,我們在市場上很難形成系統競争力。因爲你隻是掌握了客戶的需求,并沒有真正實現對後端供應鏈和研發的驅動。所以,這樣的營銷體系變革,很難給公司帶來實質價值。如果你能在後端,按照營銷體系的要求升級改造公司的人力資源管理,這個價值就變大了。
聽起來,這個要求并不過分,但是被這個朋友拒絕了。後來我問他,爲什麽要拒絕?你的心理活動是什麽?
他說,我是一名營銷專家。如果我一直在同一個領域,如果我想離開這家公司,因爲在這個領域有深耕,有積累,在别的公司謀求一份不錯的差事也是很容易的,我仍然可以遊刃有餘地施展拳腳。但是如果我轉行做了人力資源,風險就來了。因爲我并不擅長人力資源,如果我服從調動,萬一搞砸了,我的職業生涯就會遇到挫折。那時候再換工作,換什麽呢?繼續做營銷,已經幾年沒碰這行了,在這個職場上就失去了競争力。如果找人力資源方面的工作,我從業時間短,缺乏積累,更缺乏成功經驗,這樣的履曆怎麽說服别人?他說,我隻能選擇拒絕。在這種情況下,他們的老闆就不願意再與他續約。所以,合同到期,一拍兩散。
聽完這個故事,我意識到,其實這個老闆要的是歸屬于公司的人。對于老闆來說,他當然知道術業有專攻。但是站在企業的角度來考慮,它是一個整體才能産生績效的系統。當一名職業經理人幫你導入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營銷體系,但是卻沒有與之相匹配的人力資源經理人來協助落實。
所以我對這位朋友說,你的前老闆要的是一個是歸屬于公司的人。所謂歸屬于公司,是公司需要我幹什麽我就幹什麽。因爲能力是可以獲得的,即便公司需要我幹的事情我并不會,但隻要我能全心全意地按照它的要求去投入,能力就會逐步建立起來。所以,對于這位老闆來講,你是歸屬于你的職業的,而你的職業所能帶給他的貢獻已經到頂了,并且你不能成爲他所需要的,歸屬于企業的人,他就隻能把你當成一個成本中心。對于成本中心,他已經爲你所擁有的技能付過費了,顯然,沒有新的技能,他不會再持續付費。
所以,歸屬于公司還是歸屬于職業,是區分一個人是不是真高管的分界。
我們說,企業高管的工作是很難被他人定義的,因爲他所做的是具有創業性和長期性的工作,這是一項在矛盾中制造平衡的工作。恰恰是因爲工作的複雜性,所以,高管人員的内心如果不能歸屬于公司,就意味着他無法處理或者說不能勝任這份工作。
(二)歸屬于公司的人,有哪些行爲特征?
如何從态度上,從價值觀方面識别一位高管是否從心理上歸屬于公司呢?這其實是很難識别的。有一個詞語叫口是心非,還有一種說法是表裏不一,這說明,在很多情況下,我們無法通過口頭調查來判斷對方的态度和價值觀,隻能通過他的行爲來衡量。我把它總結爲以下四點。
第一,發自内心的使命感。
高管一定是具有使命感的人。什麽叫做使命感?或者說,什麽樣子的人才具有使命感?有使命感的人,對公司的響應是無邊界的,他擁有極強的責任感,而且這份責任感可以被充分動員。一旦他的責任感被充分動員,他與企業共同成長的能力也就足夠強。
現實當中能看到很多這樣的現象。比如一些女生,她們基本上都是被父母寵着長大的,既不會做飯,也不會收拾家,更不知道怎麽爲家庭負責任。但是,隻要她們生了孩子,馬上就會做媽媽,爲什麽會發生這麽大的變化?爲什麽她們在這麽短的時間内就能夠做到火力全開,把她的能力全部展現出來?正是因爲擁有對孩子、對家庭的使命感和責任心,所謂,女本柔弱,爲母則剛。——當一個人的使命感和責任心被激發,潛能就會充分發揮。
所以,對高層來講,他一定是對公司有使命感的人,并且能夠承擔無限責任。在有使命感的前提下,如果他遇到了從未遇到過的問題,同時也是公司從未經曆過的事,他會選擇逃避嗎?因爲有追求成功的使命感,他一定會通過學習提高自己的能力,去竭盡所能完成這個任務。
第二,直面各種矛盾。
任何企業都會存在各種各樣的矛盾,因爲有人的地方就有矛盾。不歸屬于公司的人在面對矛盾時會怎樣?此處不留爺,自有留爺處,這類人的離職率就會很高。但是那些歸屬于公司的人自然會直面矛盾沖突,面對不良現象敢于制止,敢于鬥争。同時,他又是鬥而不破的,不會把事情搞砸、鬧僵。
所以,他是有工作方法的人,既能直言正谏,不做老好人,又不是完美主義者,沒有道德潔癖。要知道,水至清則無魚,一個眼睛裏揉不下沙子的人,會導緻很多能幹的人在公司裏呆不下去。但是,一個歸屬于公司的人,就能夠容納并處理好這種矛盾。
這一點特别重要,我曾親身經曆過不止一個例子。比如,我早期看到過一些企業家會來一個态度上的急轉彎,突然間對某位高管冷淡下來。爲什麽呢?因爲這位高管 " 撂挑子 " 了。他在工作當中遇到了挫折,遇到了所謂的不公平待遇,所采取的是一種對抗性的舉措。但如果是一位歸屬于公司的人,就不會輕易撂挑子,這種行爲會爲高管與企業家之間帶來巨大的隔閡。企業的董事會把某項工作交給了某位高管,就意味着信任和托付。這位高管在這個位置上也享有了充分的信息和資源,得到了曆練。在這種情況下,如果他撂挑子,企業瞬間就會陷入被動狀态。很多時候,當遇到矛盾或者問題,從本質上歸屬于公司的人,是能夠有責任、有擔當地直面這些矛盾的。
第三,長期心理契約。
什麽是長期的心理契約?對于有些人來說,他确實隻是把企業當成了 " 跳闆 ",積累一些資曆就走了。而對于一位歸屬于公司的高管來講,他一定在心裏與公司簽訂了長期的契約,以永久的思路來思考問題,并且能以永久的想法來經營企業内外的每一組關系。
永久的心理契約與短期的合同有什麽區别呢?所謂的永久,類似于管理學提出的不計較區間,即當遭遇不公,比如沒有拿到合理回報,或者受到了委屈,一般人都會計較的。人都是自私的,誰能不計較呢?畢竟今天過去後,我們可能就不再合作了,那麽爲什麽要吃你的虧呢?但是,當你面臨長期關系的時候,就不會輕易計較。
長期心理契約的人,表現出的 " 不計較區間 " 較大。他認爲,短期看雖然吃了虧,但長期還是會有回報的。這也是爲什麽我們很少會跟親人斤斤計較的原因。同樣,如果要與公司長期綁定,你還會去斤斤計較嗎?隻有那些把公司當過客的人,才會計較今天加了班,公司是不是給了加班回報。
第四,先公後私。
每個人都有私心,但是對組織真正有歸屬感的人,一個歸屬于公司的人,他一定不會将私心置于公司之上。這裏面存在一個邊界問題。人哪有不自私的呢?這是人的一個基本特征,也是人性使然。但是到了高管層面,就要有節制,要克制私欲。而所謂的節制是以不損害公共利益爲邊界的。反之,缺乏自我約束的自私,其标志就是把自己利益置于組織利益之上。在現實社會當中,所謂的巨蠹碩鼠,恰恰就是這麽來的。
在這裏,不得不帶出一句題外話。其實,在去除私欲的過程中,不僅僅是高管,企業家也需要有一個蛻變。我們知道,企業家在創業的時候,其目标就是個人的利益,企業最多是實現個人理想的載體。養育子女也是如此,通常是父母出于傳宗接代目标的一種選擇。但是,不論是企業的成長還是孩子的獨立,都意味着,我們的 " 作品 " 開始有了自己的追求和規則。人們說,母愛是一場漸行漸遠的退出。就是說,孩子越大,父母越應該把對自己命運的決定權交還給他,而不是一直控制他。企業家也一樣,當企業成長到一定規模,企業家需要退到企業之下——你隻能是一個參與者,不能再扮演唯一的決定者的角色了。
高管也是這樣,他一定要按照這個企業良性循環模式下的規則去博弈,找到自己的利益空間,這叫先公後私。所以,高管之間讨論問題一定是在公共原則之下展開的。
綜上,高管與公司的關系,最重要方面就是态度,他一定是歸屬于公司的人,并且擁有這樣四個行爲特征。(本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