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 11 月,滾動式招生的國際高中第一波錄取已經發出了。跟活躍的招生比起來,我在社交媒體上也刷到了無數關于國際高中的吐槽,甚至有人直言:國際教育擇校圈真的爛透了!
說實話,這樣的感慨,幾乎是我們私下每天的日常。
教育是件需要敬畏心的事情,最令人無語的是,在這個越發商業化的市場裏,不少人将教育等同于生意,榜單等同于買賣,學生量等同于銷售額,辦學校成爲了 " 買賣人頭 "……
隻有你想不到,沒有做不到 ……
從幾年前起,我們持續曝光國際教育市場裏的黑幕,今天,我們繼續來 " 冒死 " 聊一聊這個話題。
我們征集了家長、老師眼裏的國際化學校 8 大黑幕,用漫畫的形式直觀呈現了出來,那些可能掉坑的内幕,一次性全看懂。
下次一旦有快要被割韭菜的感覺,趕緊掏出看看保平安!
黑幕一:買學生
國際高中越發狀元化,隻要有一個名校錄取就能拿到全校招生,但是好學生是有限的,尤其是到了高中,好苗子一看就知道,那要怎麽辦呢?最簡單的方式就是買被錄取學生的 offer!
我聽過一個最離譜的是,學校給了幾十萬買了一個名校學生的 offer,但是該學生連校門都進去過。還有學生會把自己的名校 offer 授權給某學校使用,反正換個名字,神不知鬼不覺。
被騙的隻有那些不明真相沖着名校榜單來的家長們。
還有一些遊走在邊緣的事情,學校會在高三時挖某些學校裏的好學生,開出優厚的條件和保錄取的名頭,美其名曰是轉學,就像一個好球員的俱樂部轉會,這個事情有人覺得是心甘情願,有人覺得則是違背職業道德。尤其是辦學的人,道德準則需要更高一些。
你怎麽看呢?
黑幕二:氪金榜單
中國家長最愛看什麽?一定是榜單。于是,就出現了各種各樣的民間自制榜單。
其中不乏有公信力不錯的榜單,但是也有不少榜單以盈利爲最重要的目的,誰給錢多就可以排名上升,每挪動一位就是白花花的銀子。至于榜單基于什麽指标和因素排出來的?根本不重要!
于是就出現了一些匪夷所思的排名,學校氪金上榜。
我一直認爲,給學校排名是一件非常難的事情,尤其是給衡量體系多元的國際化學校排名,更是難上加難。除了升學數據能被量化外,教育中最重要的細節是難以被衡量的。
就像我們追捧的美國寄宿高中排名,當地人根本不怎麽看,因爲對于優質教育來說," 匹配 " 遠比排在第幾名更重要。
黑幕三:銷售第一
社交媒體上吐槽最狠的:交了錢後發現,完全不是那麽一回事!
有的學校在宣傳時,隻會強調自己的優勢,刻意隐去自己的不足;有的學校理念宣傳得天花亂墜,但一到落實層面,一切變成了鏡中花水中月;有的學校入學前的承諾,變成了一紙空文。
國際化學校招生越發 " 房産銷售化 ",隻要能把錢掏出來,怎麽承諾都行,至于交了錢後,有負責的學術團隊算走運,有的則一切以學生開心爲主:隻要不退學,想幹什麽都滿足你。
比如已經被扒爛的 " 保錄 " ——隻要孩子入學,我保證就能進入 xx 大學保底。但哪有人能确保孩子一定能拿到錄取呢?要不就是大學太缺學生,要不就是造假。這種行爲猖獗到香港大學、澳洲大學都紛紛發出了高中黑名單。(哈佛開除,港大怒了,保錄圈的黑幕終于被掀了)
對于未成年人來說,無底線的縱容也算不上什麽好教育。
然而,值得提醒的是,社交媒體上的吐槽也不見得都是需要聽的,發黑料流量高,需要辨别爲什麽會出現這樣的問題,是根子上就壞了,還是隻是期望不同?還是有别的目的?
■一年花了 28 萬學費卻被老師(銷售)坑了的孩子。
黑幕四:身份造假
現在一打開社交媒體,全是各種哈佛爸耶魯媽牛津學姐劍橋學長等等名校生的賬号。我曾經聽過這樣一個笑話:每年愛馬仕稀有皮的包在全球僅會賣給幾十個人,但在小某書上就有上百個。
同理可得,每年哈耶普斯麻在中國錄取學生不過幾十人,小某書上光哈佛錄取就有上百人。
據媒體報道,這樣的人設大多可能是假的,是有專業 MCN 網紅公司操作的。他們會花錢從名校學生那裏購買素材,比如在圖書館讀書,上課吃飯等,再拼接湊成一條條視頻,打造成自己的虛假形象。
這樣做的目标也很簡單,有了身份背書,招生(留學和推薦給學校)就更容易了。
頂着名校光環,說了什麽不重要,比如去了哈佛呆了一周的人就可以說自己是哈佛學姐了。
還有一些所謂的 xx 名師自己無法産出觀點,有巨大的幕後團隊去扒拉别人的觀點寫文案打造人設,比如就有一位大 v 某老師,經常性抄襲我們寫過的學生家長故事,将其說成自己的家庭來吸引讀者,并且将我們專業分析文章原封不動抄襲錄成視頻,性質極其惡劣。
如果家長不懂行的話,很容易就被忽悠了,成爲别人流量的犧牲品。剛提到的這位大 v 就上了香港大學官網發布的黑名單,造假學生資料,入學的孩子也已經被開除。
黑幕五:數字遊戲
國際高中比的最多的是什麽,是錄取,是 offer 數。爲了讓自己的升學榜單變好看,學校可謂絞盡了腦汁。正如一個招生宣傳老師說的:
" 每年在統計喜報的時候,我發現這一切都是數字的藝術 "。
一是增加錄取名目。污染最嚴重的就是牛劍放榜,比不了 " 正式錄取 ",就比 " 預錄取 ",也就是拿到面邀 offer 數。劍橋官方數據顯示,申請者的 75% 都能拿到面邀,這并不是 offer,隻是邀請。
然而這兩年學校一拿到面邀就模糊成 offer,忽悠了很多不明真相的家長。
二是模糊名校界線。名校如何定義就看用什麽什麽榜單了,很多學校都會選擇對自己最有利的排名,看起來人人都去了名校。
比如 A 學校說自己 60% 學生進入排名 TOP30,而 B 學校則會宣傳 100% 學生都能進入世界 TOP30,這個時候,一些不明就裏家長就會選 B 學校,被升學率唬住,但其實後者招生門檻并不如前者高,A 校學生走向是更難錄取的美國方向,而後者則是以錄取更簡單的澳洲大學爲主。
其三,不講人頭隻講錄取數。不同學校的錄取榜單展示方式不同,錄取數量與每個學生的去向是截然不同的,如 10 個名校錄取都是一個學生拿的。
■一個家長的留言。
黑幕六:流量爲王
國際教育是商業化驅動的市場,家長的焦點在哪,市場就推哪。這種 " 迎合 " 需求的風氣,造成了市場變得越來越浮躁,傳播越來越趨向于短平快。
尤其是名校學生更是最受追捧,其造神的狀元化程度比高考更是誇張,現在國際化教育基本等同于去海外上名校的概念,卻忘了本質是給予更多元化的選擇。
這種内容取向給圍牆外的人造成 " 國際教育 = 名校錄取 " 的假象,陷入精英主義的思維陷阱,導緻他們進入圍城後,被沒有被名校的現實擊垮。
同時辦學的時候也講究短平快,育人這件事太慢了,根本懶得做:哪個課程最容易出分就搞哪個,哪個學科出分高就安排學生學哪個,哪個專業錄取容易就申請哪個 ……
黑幕七:校長無權
國際學校的管理模式更像一個企業,企業文化中的 " 管理層内鬥 "、" 小圈層 " 等在國際學校也時常發生。
一個多年給國際學校做管理咨詢的機構創始人告訴我,她經常解決的就是學校管理層不和。
" 比如投資人和大校長,或投資人派的職業經理和大校長,或小學、初中、高中各學部校長和大校長等,他們之間各種矛盾沖突,我的感受是,很多學校成立 5 年以内,管理層問題都比較嚴重。"
而經曆過這種震蕩,會以一方出走告一段落,如校長更換或投資人撤資。對于學生,可能今天被某校長的宣講會打動吸引進去了,屁股還沒坐熱,人就被 " 鬥 " 走了 ……
黑幕八:推生産業鏈
從國際學校市場部角度講,招生就像是完成房産銷售的 kpi 一樣,是有一整套完整的招生流程。
招生原本就是一個雙向選擇的過程,每個學校都有自己的個性,了解全貌才能做出選擇。但因爲學校流量不夠大,需要依賴外部機構來招生,這本就是一個雙赢的合作。
然而,目前國際高中的招生裏出現一批隻看錢不看人的經紀人,将學生推薦給傭金高但質量堪憂的學校已經不再稀奇,我聽過一個極其離譜的案例,就是某招生機構跟學校達成協議:我推薦學校來你這裏拿傭金,你也要把學生推給我周末來補課,一起賺更多的錢。
就是蛋糕不夠大,咱們就一起從家長口袋裏多榨出點蛋糕來。
唯一受傷的是誰?我想不言而喻了。錢包倒是其次,孩子的時間、對于教育的信任,那才是一去不複返的最大成本。
最後感謝本文提供素材的家長和老師們。
本文來自微信公衆号:谷雨星球,作者:小谷、麥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