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月,中國曆史上第一份個人養老金被北京張女士買走,标志着個人養老時代來臨——養老要靠自己。
還記得當年國企搞減員增效、下崗分流嗎?當初的口号是:為企分憂,支持改革;下崗之後的口号是:自謀職業靠自己。
當年搞計劃生育——隻生一個好,養老靠政府。現在,這批獨生子女的父母退休了,宣傳标語——延遲退休好,自己來養老。
其實,國家非常重視養老事業,養老金從 2005 年至 2022 年,已經連續上漲了 18 年,但是,漲幅從 2015 年的 10% 開始一路下滑至 2022 年的 4%,預計 2023 年的漲幅大約在 3.5% 左右。
很多退休老人留言:明年漲 3.5%,雖然很感恩,但是不解渴。養老金 1000 元的漲 35 元,養老金 10000 元的漲 350 元。貧富差距不是越漲越大嗎?也許等這批退休老人 " 百年 " 也漲不到 5000 元呀!眼巴巴地等不到好日子呢!
有些退休老人呼籲:2023 年實現養老金全國統籌,完全具備限高補低的操作,能不能把滿 60 歲的退休老人的養老金統一調到 5000 元,讓他們早日享受高品質的夕陽紅生活?一步到天堂,就算是去世也心滿意足了。
PS:我們先看看社保專家的反對意見:
一是,養老金運行機制遵循市場經濟規律,多繳多得、長繳多得,這是天經地義的。退休工人的養老金水平低,那是因為他們以前繳費少,憑什麼想多拿錢?這種需求違反經濟規律。
二是,養老金上調機制采取了定額、挂鈎、傾斜三結合的機制,其中,在定額和傾斜方便已經給退休老工人關照了,挂鈎部分是體現了繳費年限和高低的因素。拿高收入群體的錢補貼低收入群體,打擊高收入群體的繳費積極性。
三是,給退休老工人大幅度上漲到 5000 元,錢從哪裡來?全國有企業退休人員 1.3 億人,養老金平均水平在 3000 元左右,假設一億人上漲 2000 元,一年就要剛性新增 2.4 萬億元。全國養老基金總結餘才 7 萬億元,當年就吃光家底啊。
PS:退休工人的五種說法,值得有關社保部門認真思考。
【1】批判社保專家把養老問題市場化的詭辯術。養老體系是一個重大的民生問題,也是一個社會保障和社會福利問題,千萬不要把養老體系進行市場化,重蹈教育市場化、醫療市場化的錯誤道路。
【2】要尊重退休老工人的曆史貢獻。這一批退休工人都是當年支援重工業建設、傳統國企建設、邊區農墾産業建設的青春少年,低工資、高奉獻,讓工業基礎吃到了人工紅利;在市場經濟初期,他們下崗分流、買斷工齡、自謀職業,再一次犧牲自己的利益,為市場經濟改革減負。現在的中國制造崛起了,時代和高收入群體對老一輩産業工人是虧欠的。
【3】要多元化、多渠道開源,不斷壯大養老金規模。現在的養老金來源主要靠在職人員繳納社保,其實,就是一種後人繳費供養前人的機制,容易入不敷出。現在談吃喝玩樂、股市基金、樓市豪車的時候,全社會都是熱錢,一個網紅一年能賺 200 億,一個電商老闆個人身價幾千億元,怎麼一提養老金就沒有錢了?
PS:壯大中國的養老體系,給更多退休老人漲養老金,其實是有很多空間的,這個願望是完全可以實現的。
就拿中國與漂亮國做對比。截止 2020 年底,全球養老資産規模達到 56 萬億美元,其中美國養老資産超過 37.8 萬億美元,在全球的占比超過了 67%。
美國人口隻有 3.33 億,在全球人口中占比僅為 4.3%,但養老金卻占到了全球的 67%。美國的養老金餘額是 GDP 的 150%,而中國隻有 10%。
我國養老資産規模僅為 1.5 萬億美元,相當于美國的 4%,在全球占比簡直不值一提。所以,我們不要隻盯着在職人員繳費那點錢了。我國 GDP 早就超過了百萬億元,隻要有心,就可以 " 充水 " 養老基金。
目前,我國仍是國有經濟占主體,大約紮到 114 萬億 GDP 的 75%。國企是全民所有制,紅利應該是全民所有,隻要拿出一部分就能充盈養老基金。
PS:退休老工人的心聲,絕對不是貪得無厭,更不是無理取鬧。時代虧欠他們的,應該現在就回饋給他們。
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孝而親不在。他們的年歲已高,現在不漲,也許他們等不到幸福的那一天。
PS:您若贊同,就多多轉發給退休老人,呼籲政策更加有溫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