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鮮的冷蒸,嘗一嘗?" 每到四月中上旬,南通街邊就會出現一種獨特的美食。小竹籃上蓋着毛巾,掀開後就會看到蘊藏着春意的青綠色冷蒸。擺攤的大多是上了年紀的大娘,邊上放着一杆精巧的小秤,讓人忍不住停下來買一點嘗嘗鮮。冷蒸是以大麥青穗爲原料制作而成,愛吃的人會感覺吃了上瘾,也有人認爲口感 " 炸裂 ",表示不能接受。4 月 18 日,現代快報記者在南通市區北濠橋進行了實地采訪。
△冷蒸
" 季節限定 ",每年隻賣 10 多天
" 早上 7 點多就磨好了,騎了半個多小時電瓶車來這裏賣的,帶了總共 14 斤左右。"4 月 18 日下午,67 歲的陸大娘在市區北濠橋附近小遊園擺起了小攤,她已經制售冷蒸 15 年了。陸大娘說,冷蒸一斤賣 20 塊錢左右,來買的不僅是老年人,不少年輕人也會來買點嘗嘗,去年她總共賣出了 200 多斤。
△陸大娘在北濠橋路邊售賣冷蒸
如今,北濠橋這一帶已經成爲了售賣冷蒸最知名的地方,甚至有農戶特地從通州平潮趕來。" 考慮到市民們的實際需求,我們在樹蔭下開辟了一個集中售賣的地方,避免零散擺攤影響交通。" 和平橋街道綜合行政執法局輔助隊員葛建福告訴現代快報記者,上午來賣冷蒸的農戶最多,大約能有 10 來個攤位,也有人到下午才開始出攤,一直賣到傍晚結束。
如今,除了這樣傳統的散戶售賣,也有街道開始通過網絡接單、集中制作。" 采摘、裝運、炒制、加工、包裝,最新鮮最天然最應季的冷蒸,歡迎微信訂購。"4 月 18 日下午,崇川區天生港鎮街道國慶村黨委書記顧雅萍發了這樣一條朋友圈,不一會兒就 " 爆單 " 了。" 都是轄區居民和附近企業來下單的。" 顧雅萍告訴現代快報記者,國慶村紅色農場有 10 畝田,專門留了 2 畝田種植大麥制作冷蒸。當天上午,他們就制作出了千餘斤冷蒸。冷蒸制作好後,村幹部就在居民網格群裏售賣。不少人買回去嘗鮮後,紛紛還來繼續預定。
隔夜就會影響口感,這種小吃很 " 嬌貴 "
據公開資料顯示,清代《邗江三百吟》中對這種美食有這樣的記載:" 冷蒸,大麥初熟,磨成小條,蒸之,名冷蒸,以其熱蒸而冷食也。" 在不同的地區和方言裏,冷蒸也有着不同的稱呼,有被記載爲 " 冷饤(ding)",也有地方稱爲 " 麥蠶 "。
△冷蒸在制作過程中
冷蒸的傳統加工方法是把處于黃熟期的裸大麥(在江蘇等地稱之爲元麥)的青穗采摘下來,将青麥粒脫殼後,放在鐵鍋中文火炒熟,再由石磨碾轉而成絲狀麥條的食物,其色澤青碧、麥香濃郁、質地松軟、入口糯韌,風味獨特。
冷蒸這種美食的制作原料單一,吃起來的方法也很簡單,可以直接捏成團來吃,也可以拌點糖。但值得注意的是,通常冷蒸隻能當日制作當日食用,隔夜後口感就會很大地降低,所以購買後要及時吃完。
評價兩極分化,有人上瘾有人 " 嫌 "
每到這個季節,冷蒸就變成了南通人朋友圈中曬出的流行美食。但有趣的是,這道小吃的風評比較分化,愛吃的人會感覺一口上瘾,但也有人評價爲 " 相當炸裂 ",實在無法欣賞它的味道。
" 家裏每年都會買,我隻在幾年前吃過一次,大概就吃了一小團,到現在都難以忘記。打開袋子就會感覺迎面而來有一股土腥味,其實仔細聞應該是麥子的味道,但會讓我聯想到夏天浸透了汗水的草席。"29 歲的朱女士是土生土長的南通人,但她一直都無法習慣冷蒸的氣味,感覺難以下咽," 像是在吃帶着草味的面團,吃下去嘴巴裏會殘留很多渣滓,這個土腥味會很長時間占據你的嗅覺。我本身挺喜歡吃傳統的軟糯點心,但冷蒸的口感太‘炸裂’了,以後應該也不會再輕易嘗試了。"
對于朱女士的評價,65 歲的黃先生表示其實可以理解。" 冷蒸本身就是在以前饑餓年代出現的食物,家裏的存糧不夠了,就掐了沒有長熟的麥子來吃。但直接煮了又無法下咽,才做成了冷蒸。它最開始并不是作爲美食出現的,而是救命的食物,所以有些年輕人可能接受不了這種味道。" 黃先生說,也可能因爲這種口味不夠 " 主流 ",所以目前隻在南通地區比較流行。
" 吃多了習慣了,就會感覺挺上瘾的。到了清明谷雨時分,春夏相交的時候,就會不由地惦記起冷蒸來。" 黃先生說,其實冷蒸的口感與麥穗的質量、制作過程也有很大關系。冷蒸之所以隻上市 10 多天,就是因爲要選在将熟未熟的時候去摘麥粒,摘早了石磨一磨就隻剩了空殼殘渣,摘晚了又會 " 嫌老 ",吃起來沒有水分,味如 " 嚼草 "。此外,因爲冷蒸大多是農戶自家做的,可能有的時候會出現脫殼不幹淨、磨得不精細之類的情況。
" 這些都有可能影響你買到的冷蒸的味道。要是吃一次感覺不喜歡,也可以換一家試試看,可能會逐漸感受到冷蒸的魅力。" 黃先生說。
現代快報 + 記者 嚴君臣 花宇
(編輯 張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