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李歡
編輯|翟文婷
一個小小的調查,線上購物時,包郵與否會成爲你下單的決策因素嗎?
大部分時候,包郵也就是免配送費,會降低用戶下單的心理障礙。不然,京東不會大張旗鼓地宣布将自營頻道的單筆包郵金額從此前的 99 元降至 59 元。
免配送費,最早源于當當和卓越,當時他們的核心産品是圖書。早年間,一本書線上比線下便宜幾塊錢,卻要支付一定的運費,那電商就沒有什麽競争力了。好在圖書都是标品,包裝、重量、外形比較統一,運費低,當時同城快遞成本在 4 塊左右,因此他們就提出免運費。
之後,包郵成爲 B2C 大戰時的常規武器,配送費用占比從 6%-15% 不等,全看各家本事,商品毛利能否支撐配送費用。時至今日,依然如此。
包郵與否、訂單多少包郵,隐藏着電商平台和商家的小心思。
爲什麽拼多多、淘寶價值 9 塊 9 的小商品都能包郵,而在天貓超市或是京東自營,訂單消費不達到一定金額,就是不給包郵?
自營的高門檻
京東自營包郵門檻從之前的 99 元降至 59 元,下降幅度達到 40%,比天貓超市的包郵門檻還低 29 元。
新莓 daybreak 了解到,京東自營包郵門檻下調一周之後,蛋類、牛奶乳品類等商品銷售額環比雙位數增長。這些都是低客單價、高複購的民生類商品。
下調自營包郵門檻,也可以理解爲是京東低價策略的一部分。自營 99 塊包郵已經持續很多年,京東被貼上了高質高價的标簽。
這個數字的設定與自營模式的成本、效率緊密關聯。
電商的物流費用主要有三塊:倉儲分揀包裝、城際運輸和同城快遞。自營業務,這部分都是京東自己覆蓋。所以不能通過上下遊談判的方式要求對方壓低成本,隻能向自己要效率。
2016 年左右,京東爲此算過一筆賬,行業中,外包快遞公司用于幹線運輸的費用異常高昂,整個企業 60% 的費用大抵都花費在幹線運輸,而彼時,京東單一城市每天超過 2000 單,運營成本與外包第三方其實差不多。
但除了物流體系,京東的自營模式要達到極緻的成本和效率,還需要一條配套且完整的供貨鏈條,這涉及到零售企業之間如何打通對接信息系統、如何管理國内外數萬家供應商等問題,這些正是京東自營的核心競争力所在,也是需要設置包郵門檻的原因。
零售電商行業專家、百聯咨詢創始人莊帥告訴新莓 daybreak,平台的履約成本和單量有關系,如果訂單量增加,運費會進一步被攤薄,而且京東還有連帶的取件業務,快遞費一單最低可以做到 2 元以内,京東早在 2014 年的快遞成本就可以做到 4 元了。
淘系最初認爲,這些理應交給社會化力量,平台輕資産運營,這樣成本控制最好,效率卻最高。所以 2011 年,馬雲在淘寶會員溝通會就說,「我在這兒願意跟大家打個賭,自己采購、自己銷售、自己做物流,這樣的模式走不了很久。」
十年後,阿裏卻在加速自營布局,以天貓超市爲旗艦産品,此外包括盒馬、貓享等自營類業務,以及針對 3C 數碼品類的喵速達電器天貓旗艦店,上架産品全部是官方采購。
2019 年,天貓超市事業群經曆了從「代銷」到「代銷」與「采銷」并行的模式轉變,商品的存儲和配送環節由天貓超市負責,運營由商家負責。同年還升級供應鏈,時效性能達到 1 小時達、半日達和次日達。
天貓超市和京東自營一樣設置包郵門檻,實付金額在 88 元以内,且重量在 21kg 以内提供包郵,超出重量則按 1 元 /kg 計算。訂單規模和包裹重量,是配送費用的兩個重要因素。
據新莓 daybreak 了解到,對于 88 元包郵門檻的設置,貓超的考慮是,按照成本、體驗綜合來看,在貓超内部,這叫做損益。
「如果做單單包郵,9 塊 9 包郵,肯定可以拉高訂單數量,但損益也會很高,虧本拉 GMV,是否有必要做,内部考核不是以每單賺和虧來簡單定義,每年的損益考核會有個百分比,追求的是一個動态平衡。」
生鮮包郵,進退兩難
相比一般商品,用戶對生鮮電商的包郵價格更爲敏感。無論是盒馬、叮咚買菜還是曾經的每日優鮮,他們在各地設置的包郵标準都不統一。
比如,美團買菜目前在北京、廊坊的免配送訂單額爲 39 元,在廣州、佛山、深圳這個數字是 29 元,在武漢則爲 25 元 / 單。這是名副其實的「看人下菜」。
影響包郵門檻設置的原因是複雜的。
一位前美團買菜運營人士告訴新莓 daybreak,配送定價主要受距離、難度、時段、天氣、運力狀況影響,配送費的計算 = 固定配送費 + 多因素配送費 + 動态調整項,具體定價由更多項明細費用構成。各項費用内部也有一套複雜的系統邏輯來測算調控,比如地址、品類、重量、時段、客單價、配送難度、運力情況等等。
所有這些複雜的測算背後,其實都是基于成本和利潤的考量。
一位前盒馬人士告訴新莓 daybreak,客單價是其中要考慮的重要因素。客單價過低,單量暴漲,運力受限,就得限單。其次,毛利必須能覆蓋揀貨、打包、運送等成本。據上述人士了解,盒馬每單的毛利大概在 27%-28%,配送成本單均預估爲 5.7 元,店倉單均爲 3.8 元。盒馬北京地區的免配送費門檻是 49 元,比美團買菜超出 10 元。
一個很難調和的矛盾是,大家購買蔬菜水果,很難一次性囤積過多,這導緻客單價相比普通商品相對更低,但生鮮配送時效要求卻更高,所以低客單價的毛利根本無法覆蓋前置倉模式高昂的履約成本(物流 + 倉儲 + 支付手續費)。這還不算損耗費用。
國内生鮮電商的鼻祖是易果生鮮,公司高光時刻不僅是有阿裏戰略投資做背書,更是将天貓超市生鮮獨家運營權拿下,自建生鮮配送體系安鮮達,但最後還是沒有逃過倒塌的命運。
核心原因就是巨大的成本壓力。曾有業内人士透露,易果生鮮每單的履約成本大約是 30 元,卻僅能滿足次日達的時效需求。
履約成本是生鮮電商不能承受之重。叮咚買菜 2021 年 Q4 平均客單價爲 60 元,每單履約成本則爲 17.7 元。每日優鮮 2021 年 Q3 平均客單價爲 88.4 元,相應的每單履約成本更是高達 22.2 元。履約成本曾占據每日優鮮當期收入三成左右的 30% 左右。
更特殊的地方在于,即便生鮮電商的免配送費門檻設置很低,很難通過訂單規模對沖高昂成本。
莊帥向我們分析,生鮮的履約費率并不是恒定的,但是前置倉模式有下限。
這是因爲,前置倉模式一般覆蓋的是周圍三五公裏的客群,訂單規模有限,履約費率自然沒辦法持續降低,結果就是生鮮配送成本始終是高于電商平台。
這也是京東上市之後,都沒有在生鮮電商打出一張有效牌,核心就是沒法完全複用原本的倉配體系。
莊帥曾測算過,中性優化假設下,單個前置倉訂單若達 1500 單 / 日,客單價爲 75 元,在不考慮管理和研發費用的前提下,有望實現 0.4% 的經營利潤率。根據優化後的 UE 模型來看,叮咚買菜要實現盈利,提高單倉訂單量的同時,必須提升客單價。
2022 年,叮咚買菜創始人兼 CEO 梁昌霖曾對外明确表态,「公司經營一年以上的前置倉,日均單量在 1000 單左右,客單價達到 65 元的情況下,才能實現盈利。」
今年上半年,叮咚買菜全國客單價達到 72.9 元,其中上海地區提升至 75.8 元,如果叮咚買菜的成本結構沒有太大變化,按照之前梁昌霖所說,我們可以理解爲,叮咚買菜華東區域已經整體實現盈利。
這幾年,前置倉模式的生鮮電商不斷降本增效,因爲隻有在同時滿足高客單價 + 高訂單密度 + 高履約效率,才有存活的空間。所以免配送費的金額設定在什麽水平,考驗他們的經營能力。
商家的彈性
相比平台自營,第三方商家對包郵的靈活性更高。
活躍在淘寶、抖音、京東等平台的海量商家,沒有集中采購、集中配送的限制,他們對于包郵門檻的設置則因人而異,平台不參與其中,由商家自行決定。
所以在淘系或京東第三方平台購買,有的店鋪包郵,有的不包郵,有的訂單達到一定金額包郵。
這些商家的共性是,沒有自建物流體系,依賴第三方快遞外包。包郵與否的背後,取決于他們購買物流公司服務的價格有多低。
莊帥告訴新莓 daybreak,同城 6 元~8 元、外省市 10 元~20 元的快遞費是針對一個人或小公司寄快遞的價格,可是對于規模集約化的電商平台來說,一個單品如果能做到 10 萬單一天,幾乎所有快遞公司都願意 1 元~2 元的價格爲它提供服務。
福建日報采訪到的一家在抖音直播帶貨的公司,把所有快遞交給中通,每天差不多有六七千單。「以前快遞公司兩三天來一趟,現在每天都來,每單快遞能降 1 元至 1.5 元。」
這反映出一個不能忽略的事實,快遞企業基本依靠規模降低成本,所以這倒逼成千上萬的個體商家需要拿「規模訂單」與快遞公司談判,博弈能力的強弱,決定了快遞成本的高低,也就決定了商品詳情頁是否能标注「除偏遠地區外,全國包郵」的字樣。
就連動辄 9 塊 9 包郵的拼多多,也沒有逃出這個定律。
拼多多商品幾乎全部包郵,從來沒有要求用戶支付運費。不論是單價低至幾塊的小玩意,還是價值幾千塊的蘋果手機,都沒有運費一說。
這不是因爲拼多多的商家更慷慨,幫用戶支付了運費,而是平台要求商家将商品價格和運費打包在一起,有點「寓稅于價」的味道,讓你感覺不到運費而已。
而且拼多多沒有購物車,基本是一件商品一個訂單,低價刺激用戶心智,即拼即走,最大限度縮短下單決策時間,進而推動單量的規模化效率。這就是拼多多的小心思。
當然,運費包含之後的商品售價,拼多多依然能做到強競争力,與平台低成本流量運營分不開。平台流量分發成本低,而給商家帶來的訂單量卻是巨大的,所以平台能獲得議價權。本質上,拼多多幫助商家做的是批發生意。
如果有一天你發現在拼多多買東西也不如之前便宜了,這個遊戲規則可能就會發生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