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貓投訴發布的一份報告重新揭開了很多雙 11 消費者的不滿。
11 月 23 日,黑貓大數據中心聯合黑貓投訴、新浪微博數據中心、微熱點研究院發布《2023 年「雙十一」消費投訴數據報告》,統計了 10 月 23 日到 11 月 15 日内全網的投訴數據。報告顯示,今年雙 11 期間僅在黑貓投訴平台的投訴量就高達 11.4 萬條,環比大漲 87.69%,同比去年雙 11 也增長了 10.29%。
圖 / 黑貓投訴
報告指出,很多投訴其實都集中在雙 11 大促的後期,還特别提到了天貓雙 11 最後兩小時 iPhone 15 系列的「背刺」。
早在雙 11 結束之際,#iPhone 15 雙 11 最後兩小時降價 # 話題其實就登上了微博熱搜,閱讀量達 2.3 億,現在依然可以在該話題下看到大量的不滿,既能看到對蘋果的不滿,也能看到對天貓的不滿。就在前幾天,中國消費者協會也在一份報告中公開點名了此事對消費者的「背刺」。
說到底,商家和平台不應該一邊用「低價」吸引消費者下單付款,一邊又在他們付款後推出「更低價」,對消費者造成感情與經濟上的雙重傷害。
iPhone 15 系列,圖 / 蘋果
每年蘋果都會在 10 月左右開售新款 iPhone,緊接着的雙 11 就會出現大規模的優惠,所以每年雙 11 大促的一大亮點都是 iPhone 能降多少、賣得如何。
今年也不例外,雖然 iPhone 15 标準版和 Pro 系列的「待遇」相差不小,但整體來說依舊是各大平台賣得最好的手機。然而很多人的購買體驗就一言難盡了。
雙 11 期間,天貓平台較早就針對蘋果推出一系列優惠券,以吸引消費者購買。要是按照以往,消費者可能還是會等到優惠力度最大的雙 11 當天購買,不過今年雙 11 各大平台都在拼「低價」,同時爲了「安」消費者的心,天貓推出「買貴必賠」服務,京東則表示 8 億商品全程價保。
圖 / 天貓
就算如此,有網友在購買 iPhone 15 Pro 前還是特意問了下天貓蘋果旗艦店的客服,客服表示雙 11 期間幾波優惠力度都相同,于是在店鋪和平台的「雙重承諾」下,他就直接購買了一台 iPhone 15 Pro。而大量的消費者,也都有與他相似的經曆和選擇。
結果等到雙 11 當晚 10 點左右,天貓突然開始發放大額優惠券,算下來購買一台 iPhone 15 Pro 系列之前的優惠價格還能再便宜 300 元,iPhone 15 标準版至少也能再便宜 200 元。
天貓蘋果旗艦店,圖 / 微博
突如其來的降價引發了廣大消費者的強烈不滿。尤其是那些在雙 11 活動一開始就提前購買 iPhone 15 的消費者,他們覺得自己被「背刺」了,因爲他們沒有享受到最後的優惠價格。随着消費者的不滿情緒逐漸升溫,他們紛紛向蘋果旗艦店和天貓平台投訴,要求退回多花的 200-300 元。
簡單來說,其實就是天貓平台和蘋果客服的承諾讓消費者以爲,之後旗艦店 iPhone 15 系列的優惠價格不會再下探,就算有下探也能「買貴就賠」,直接「鼓勵」了消費者當場下單、付款。但實際上,天貓在雙 11 最後兩小時發放的平台優惠券,讓蘋果旗艦店 iPhone 15 系列的價格又降了幾百元,直接「背刺」了之前的購買者。
如果此時,蘋果和天貓願意賠償差價,這件事可能也就到此結束了。不過天貓蘋果旗艦店客服的回應是,最後兩小時是平台發放的優惠券,并不是店裏産品實際給到的優惠,所以無法退回差價。另一邊,天貓平台客服則稱,由于該商品并沒有價保服務,無法退差價。
部分客服對話,圖 / 微博
這些回應都進一步加劇了消費者的不滿,他們在天貓投訴、微博以及各大平台上持續投訴。不過時至今日,也隻有一部分人退回了差價,更多人還在要求天貓和蘋果給出一個合理的解決方案。
在這次 iPhone 15「背刺」事件中,天貓最後兩小時的大額優惠券可以說是直接的「導火索」,平台顯然希望能在收官之際通過大額優惠券,将雙 11 大促的「氣氛」推向最高潮,總體來說對平台有利,對商家則要看具體情況。
而且早在雙 11 之初,各大平台其實就針對 iPhone 預告了優惠方案,最後時刻再來一波更大力度的優惠,難免會引發先前購買用戶的不滿。
10 月下旬發布的宣傳海報,圖 / 天貓
但也必須要指出,按照天貓平台客服的說法,雙 11 的優惠是平台與商家共同舉措,雙 11 大促必須是各個店鋪主動報名才能參加,優惠幅度及相關細則,商家在參與前就需要詳細獲知。
換言之,天貓蘋果旗艦店理應提前知曉了優惠活動的節奏,但還是在與消費者的交流中給出了「雙 11 期間優惠力度都一樣」的暗示,也直接影響到了消費者的購買決策。
不過,這顯然不隻是天貓和蘋果的問題。
根據澎湃新聞、北京商報等多家媒體報道,雙 11 期間有大量消費者遇到了「退差價」的問題。消費者高女士于 10 月 24 日在能率京東自營旗艦店購買了一款熱水器,等到 10 月 31 日晚再次查看時,該商品又降了 200 元,申請價保被拒,理由是雖然同店鋪同款型号,但是「商品編碼不一緻」。
圖 / 微博
消費者李女士在天貓斐樂官方旗艦店使用優惠券購買了 2 雙鞋和羽絨服等産品,并于 11 月 1 日淩晨付完尾款,但到了 11 月 2 日晚間,斐樂直播間就又放出了 1 萬張滿 2000 元減 900 元的優惠券,比之前也便宜了 200,同樣申請價保被拒,理由是沒搶到新的優惠券。
這些年雙 11「背刺」早已屢見不鮮。各大電商促銷節日點燃消費者熱情的同時,滿減、預售折扣、各種紅包等等五花八門的玩法越來越多,每個平台,甚至每個商家的規則都不相同。要想全網比價,精準計算哪家最優惠不知道要殺死多少腦細胞。
「背刺」行爲正是建立在巨大信息差的前提下,而消費者在這場「遊戲」中始終處于弱勢,同時我們看到發起維權的消費者隻是少數,大多數被「背刺」的消費者選擇默默承受損失,甚至是沒有意識到自己多花了「冤枉錢」。
不過,商家和平台對消費者的「背刺」,最終其實也是在「背刺」自己,當信任被消耗殆盡,消費者就會選擇用腳投票,越來越多地「放棄」雙 11 乃至其他促銷活動。看似得利,可何嘗不是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
圍繞 iPhone 15 的「背刺」事件,不是消費者第一次在雙 11 經曆「背刺」,也不會是最後一次。最近幾年,雙 11 最明顯的變化之一就是電商平台不斷拉長的大促時間,從最早的 1 天到 1 周,再從 11 月提前到了 10 月。
拉長的大促時間「拉大」了雙 11 的成交額,但同時也拉長了消費者的焦慮時刻,我們很難知道什麽方式、什麽時候購買更優惠。而價格政策的不完善以及平台與商家之間的利益糾紛,也導緻我們很難完全避免「背刺」。
除了更仔細地對比價格、了解活動規則,我們可能還應該意識到,如果我們能夠在發現「背刺」後及時向平台、商家進行投訴,也包括在第三方平台上投訴和尋求協助,形成一股合力和壓力,讓商家和平台不至于輕視問題的存在,才能夠更好地保護我們的合法權益。
這當然不是一件易事,但反過頭來,隻要有一點點的進步,對于所有消費者都有很大的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