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個段子說,現在的年輕人 " 在上班和上進之間選擇上香 ",上海、廣州、杭州各大寺院人滿爲患也就罷了,北京雍和宮甚至一度在工作日都會遭遇香客限流,這甚至都上了當季 " 熱搜 "。
然而,最近有研究發現,喜歡去科技館的青年,往往也熱衷于占蔔算命、星座命理、燒香拜佛等諸般玄學。對玄學的熱愛似乎并沒有妨礙他們擁抱高科技,并對科學表達高度信心。
圖源:攝 / 張林林
科學知識了解得越多
越願意去算命
我們設計了一套問卷,用十幾個題項來分别測度人們的玄學信念和玄學行爲。當然,這裏的玄學是當下的網絡流行用語,與具有特定指向的魏晉玄學有關系但并不局限于此。
我們也相應地用最常用的量表測算了科學素質、科學信任、科學态度(認爲科學可以解決我們面臨的問題或讓世界更加美好)以及去各類科普場館的意願。限于經費,問卷隻是通過平台發給了 1000 名青年人。
調查結果讓人大跌眼鏡,願意去科普場館居然與玄學行爲顯著相關,但卻與科學信任及科學素質無關。相關數據還顯示,如果一個人對玄學的喜愛真的上升到了信仰、信念的高度,他們去科普場館的意願也會下降。
此外,收入、學曆較高人更願意去科普場館。這與通常的理解完全一緻。
我們進行的調研及數據分析,并不能揭示因果關系,所以它并不能表明青年人參觀科技館是因爲他們從事了占蔔算命燒香拜佛等玄學行爲,隻能說明,參觀科技館與各種玄學行爲,兩者具有一定的關聯。這與此前我國台灣地區的一項研究有點一緻。
2014 年發表于《公衆理解科學》上的論文表明,台灣地區公衆對科學事實的掌握與其從事算命行爲呈正相關,也就是說,科學知識了解得越多,越願意進行算命。
研究者将此稱爲認知多語症,也就是說,不同類型的認知,可以并行不悖并相互影響。他們特别提醒,科學傳播學者要基于文化敏感的視角重新思考科學在社會中的作用及其與其他形式的知識和信仰的關系。
數據本身不會說話,但基于這種文化敏感的視角,我們更願意認爲,從事玄學行爲與參觀科普場館都可以爲一部分青年人的迷茫焦慮情緒提供一種寄托感。
在感到焦慮迷茫的時候,很多人需要找到一種外在權威,既安慰自己也用來解釋這個世界,而像占蔔算命所代表的對神秘命運的尊崇一樣,科學恰恰也提供了這種外在的可供崇拜權威。美國學者的一項包含了兩次調研的研究表明,科學既通過其邏輯分析思維削弱對上帝的信仰,也通過其對權威的推崇強化對上帝的敬仰。
去過科普場館的讀者對此一定不會陌生。大型場館一定會有對航天成就的展示,小場館也到處是慈祥而又威嚴地俯視觀衆的科學大家的畫像。這些展示,與其說帶給我們天文知識,不如說讓我們更加敬佩科學給我們上天入地的能力。
由于在中美這樣的大國,科學展示還經常承載着宣傳國家科技成就的功能,這也意味着科普場館中會有更多的凸顯科學權威的展品。也就是說,至少就我們的數據而言,科普場館可能爲青年人提供了一種外在權威來安慰自己和探究生活的意義。
圖源:攝 / 張林林
從寄托權威到信任科學
當然說探究生活的意義,可能是一種過于理性化的表述。我們的數據中,玄學信念,也就是相信占蔔算命真的可以參悟命運的想法,以及宗教信仰,與去科普場館的意願都是顯著負相關(越有宗教信仰、越相信玄學,越不會去科普場館)。
也就是說,青年人去科普場館,可能和他們擺弄星象一樣,都是一種下意識的行爲。焦慮失落的青年人們,既會随手做點算卦或星象預測,又願意去科普場館感受一下科學的莊嚴偉岸。
我們的數據也表明,對科學的态度(認爲科學可以讓世界更美好,以及科學可以解決我們這個世界面臨的問題)與參觀科普場館的意願顯著相關,這也說明這部分年輕人雖然會占蔔算命,但仍然相信科學是讓世界變得更美好的解決方案。
盡管如此,青年人對科學的信任(絕對值很高),以及他們的科學素質程度與參觀科普場館意願卻沒有相關性,這一點蠻值得人思考。就前者而言,科學信任與科學态度在影響參觀科普場館意願上的不同效果,似乎說明,科學信任是長期形成的一種信念,人們不會因爲信任科學而去參觀科學設施或參加科普活動,但會爲了肯定自己的态度而這麽做。
科學素質高低與參觀科普場館意願沒有特别的關系,則與教育程度對參觀意願的正向預測形成對比,表明不是科學素質讓人們去親近科學,而更可能是教育長期施加給我們的科學高大上的信念讓人們這麽做。
對于科普場館的經營者,這個發現可能會告訴我們,在中小學生和帶娃家長這兩個主動或被迫的、當然也是主要的科普場館觀衆人群之外的參觀者而言,他們到科普場館不是爲了探尋知識或提升自己素質的,而是爲尋求科學帶給自己感受。多年以來,世界各地的科普場館就發現,球幕影院或 4D 電影是吸引人們去或延長在館時間的主要原因。
科學素質的多元認知
自 " 科學傳播 " 這個學科誕生以來,提升科學素質就成了它的主要研究目标,美國學者米勒最先發展出來的科學素質量表也被世界各國科學界廣泛采用。這個量表包含了基本科學知識、邏輯分析能力和對科學程序的熟悉程度。
我國到 2022 年爲止,已經利用這個量表開展了 12 次全國公民科學素質測試。調查顯示,2022 年我國公民具備科學素質的比例達 12.93%,比 2020 年的 10.56% 提高了 2.37 個百分點,盡管絕對值仍然有待提高,但曆次的調研都顯示,增幅巨大,畢竟我們的起點很低。
然而,越來越多的發現表明,科學素質對人們态度和行爲的預測,實際上是非常多元的。學者們研究發現,掌握科學知識(利用構成科學素質的量表進行測試)的程度可以預測對科學總體的正面态度,但對具體的科學議題的支持程度,則要根據環境因素。
例如,在處于争議焦點的轉基因議題上,公衆總體的科學知識就不能預測他們對轉基因的态度,而遺傳學的知識也隻能微弱地預測對轉基因态度。然而,對科學程序的熟悉程度(構成科學素質量表的另一個環節)則可以正向預測歐洲公衆對轉基因的态度。
這似乎說明,在轉基因這種激烈争議的議題上,人們在決定自己态度時,更多不會調用知識這種認知資源,而更多會憑着自己的本能的認知習慣。即便真的調用科學知識,也不一定是真的知識,美國學者 2019 年的研究表明,那些反對轉基因最激烈的人們,往往認爲自己擁有最高的轉基因知識。這一結果,同樣出現在中國研究者的研究結論中。
轉基因作爲一種被激烈争議的科技,似乎體現出科學素質在處理涉及情緒和立場有嚴重對立的科學議題方面作用受到限制。這在上面的研究中得到證實。但多項研究表明,掌握科學知識程度在預測不那麽有争議性的科技,如納米技術的态度時就很有作用。而在氣候變化高度争議的美國,科學素質的程度不但不能預測對人爲因素導緻氣候變化的認可,反而會導緻極化态度,也就是說,科學素質較高的人群中,極爲認同和激烈反對人爲原因造成氣候變化的人所占的比例,就比他們在科學素質較低的人群中的所占比例更大。
我們蘇州大學科學傳播團隊的研究也在呼應這些國際同行的發現。除了上述的科技場館參觀意願研究外,我們也發現,公衆的科學素質與他們願意接種新冠疫苗、接種新冠疫苗加強針以及采納環保低碳行爲等沒有關系。相反,科學素質越高的人,在疫情期間反而越反對通過疫苗通行證(以接種疫苗的二維碼作爲進入公共場合的許可)來推動接種。公民的科學素質隻能微弱地預測他們對各種新冠起源陰謀論的抵制。
我們的研究,與國際同行的發現一道,指向了 " 科學素質越高,人們越會采取科學理性的行爲 " 這種缺失模型的不足。
傳統的缺失模型在科學素質與科學行爲之間劃上了等号,并因而把科普活動的目的等同于提升公民科學素質 ( 而很多人理解的科學素質,其實還是各種科學知識 ) ,這忽視了考察科學認知的很多維度,比如科學素質越高的人,可能是有更多機會與科學打交道的人,他們對科學的主流意見(如認同轉基因的安全性,認同人爲因素導緻氣候變化,認同接種疫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等)的遵從,可能是源于他們對科學家群體的信任或者對科學有一種更強的依賴感,而非科學素質本身,尤其不是科學知識導緻了他們的意見與行爲。區分這一點很重要,因爲這說明,行爲習慣或情感因素,而不僅僅是學習科學知識帶來的理性認知,同樣容易使我們做出科學的決策或遵從科學權威的行爲。
當然,盡管那麽多研究都表明科學素質不是促成我們科學與健康行爲的唯一的萬靈藥,但這并不表明以提升公民科學素質爲己任的現有科普工作沒有意義,而是說明,在互聯網讓獲取知識更加便利的數字化時代,科普工作要把重點從向公衆傳遞知識轉移到培養人們邏輯分析能力和批判能力上來。傳授固定的知識,尤其是以僵硬的方式傳遞這些知識,很可能不會培養人們的批判分析能力,反而會弱化它們。
此外,科普也應該更加重視培養人們對科學的親近感。公衆更多地以各種方式參與科學與科學家以更多方式走進社區,是培養這種親近感的必要條件之一。國外的研究其實發現,讓公衆願意參觀科技場館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可以看到并與科學家進行交流。在這一點上,目前國内的科普界尚有很多工作可做。
參考文獻
[ 1 ] Shein, P. P., Li, Y.-Y., & Huang, T.-C. ( 2014, Oct ) . Relationship between scientific knowledge and fortune-telling. Public Understanding of Science, 23 ( 7 ) , 780-796. https://doi.org/10.1177/0963662514522169 ↑
[ 2 ] Johnson, K. A., Moon, J. W., Okun, M. A., Scott, M. J., O'Rourke, H. P., Hook, J. N., & Cohen, A. B. ( 2019 ) . Science, God, and the cosmos: Science both erodes ( via logic ) and promotes ( via awe ) belief in God.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 84, 103826. https://doi.org/10.1016/j.jesp.2019.103826 ↑
[ 3 ] Sturgis, P., & Allum, N. ( 2004 ) . Science in Society: Re-Evaluating the Deficit Model of Public Attitudes. Public Understanding of Science, 13 ( 1 ) , 55-74. ↑
[ 4 ] Allum, N., Sturgis, P., Tabourazi, D., & Brunton-Smith, I. ( 2008 ) . Science knowledge and attitudes across cultures: A meta-analysis. Public Understanding of Science, 17 ( 1 ) , 35-54. ↑
[ 5 ] Ceccoli, S., & Hixon, W. ( 2012 ) . Explaining attitudes toward genetically modified foods in the European Union. International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33 ( 3 ) , 301-319. ↑
[ 6 ] Fernbach, P. M., Light, N., Scott, S. E., Inbar, Y., & Rozin, P. ( 2019, 2019/01/14 ) . Extreme opponents of genetically modified foods know the least but think they know the most. Nature Human Behaviour. https://doi.org/10.1038/s41562-018-0520-3 ↑
[ 7 ] Min, C., Shen, F., & Chu, Y. ( 2021, 2021/06/01/ ) . Examin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knowledge and attitude extremity on genetic engineering technology: A conceptual replication study from China.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Psychology, 75, 101585. https://doi.org/10.1016/j.jenvp.2021.101585 ↑
[ 8 ] Brossard, D., Belluck, P., Gould, F., & Wirz, C. D. ( 2019 ) . Promises and perils of gene drives: Navigating the communication of complex, post-normal science.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116 ( 16 ) , 7692-7697. ↑
[ 9 ] Drummond, C., & Fischhoff, B. ( 2017 ) . Individuals with greater science literacy and education have more polarized beliefs on controversial science topics.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114 ( 36 ) , 9587-9592. ↑
[ 10 ] Yang, Z., Luo, X., & Jia, H. ( 2021 ) . Is It all a conspiracy? Conspiracy theories and people ’ s attitude to COVID ‐ 19 vaccination. Vaccines, 9. https://doi.org/10.3390/vaccines9101051 ↑
[ 11 ] Zhang, R., Yan, J., Jia, H., Luo, X., Liu, Q., & Lin, J. ( 2023 ) . Policy Endorsement and Booster Shot: Exploring Politicized Determinants for Acceptance of a Third Dose of COVID-19 Vaccine in China. Vaccines, 11 ( 2 ) , 421. https://www.mdpi.com/2076-393X/11/2/421 ↑
[ 12 ] Pan, Y., Xie, Y., & Jia, H. ( 2022 ) . Ideologies, Conspiracy Beliefs, and Chinese Public ’ s Politicized Attitudes to Climate Change. Sustainability,14, 2065569. https://doi.org/10.3390/su14192065569 ↑
[ 13 ] Hu, M., Jia, H., & Xie, Y. ( 2021 ) . Passport to a mighty nation: Exploring sociocultural foundation of Chinese public ’ s attitude to COVID-19 vaccine certificate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Research and Public Health, 18 ( 19 ) . https://doi.org/10.3390/ijerph181910439 ↑
[ 14 ] Luo, X., & Jia, H. ( 2021 ) . When scientific literacy meets nationalism: Exploring the underlying factors in the Chinese public ’ s belief in COVID-19 conspiracy theories. Chinese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14,1-14. https://doi.org/10.1080/17544750.2021.1954963 ↑
策劃制作
作者丨賈鶴鵬 蘇州大學傳媒學院教授 博士生導師
劉芹良 蘇州大學傳媒學院講師
審核丨樊春雷 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 副研究員
策劃丨徐來
責編丨林林
往期
精選
每天吃 1 根油條,身體會發生什麽變化?油條中鋁含量真的超标?
" 老年人才用 9 鍵,年輕人都用 26 鍵 "?你的打字習慣已經 " 出賣 " 了你……
原創圖文轉載請後台回複 " 轉載 "
點亮 " 在看 "
一起漲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