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爛片爛綜,注定無法看過便了。
就像陳妃的鬼,在無數個午夜夢回時,關于它們的記憶還會出來扼喉索命。
當然,還魂的驚吓程度,還遠遠不及詐屍——
還記得《無限超越班》嗎?
這檔喜獲 3.5 分的獵奇綜藝曾激得我怒罵 5000 字,兩年了還沒養好工傷。
結果第二季又來了。
生涯最重要作品是分手宣言的大海哥,能把資源咖當資源的頂級資源咖向佐,以爲已經拉到填埋場結果又回收的塌房愛豆焉栩嘉 ……
熟悉的配方,熟悉的味道, 這是又拉着糊咖炒熱飯啦!
閑話不多說,來看看它還能怎麽迫害内娛——
曾志偉驚呼。
吳鎮宇仰面。
這是在看完朱梓骁的表演後,導師們的反應。
可還記得?
朱梓骁,前《一起來看流星雨》F4 之一,現《一起來看流星雨》F1。
簡言之,除了他都混出頭了。
這幾年他專攻直播領域(賣雞爪),在喜獲 " 雞爪癫公 " 的美名後,如今重回演員賽道。
這怎麽不算一種吃水不忘挖井人,在街上踩了那啥還特意回家裏蹭鞋?
但基于這類演技綜藝共有的 " 尋找遺珠 " 設定,我們總得看看每位演員是否慘遭蒙塵。
經曆将近五分鍾自我介紹後,朱梓骁終于開始展現演技。
說實在,評委給他的考題,簡直稱得上量身定做。
" 發現父親去世前給自己做的最後一道菜是雞爪 ",都是他經曆過的,都不需要怎麽創作。
然而他掀開餐巾的神态,活像我出完差回家發現桌上有個外賣盒還沒扔,于是戰戰兢兢地上前檢查有沒有變成廣東巨型會飛蟑螂的窩。
鏡頭推進,怼臉,這是什麽意思?
好耶,沒蟑螂?
更要命的是,給了第二次機會,你依舊不知道他在幹什麽。
有點像減脂期的我帶着罪惡計算每一口欺騙餐的熱量——
一隻雞爪 80 大卡熱量但因爲是冷的所以沒有熱量 ……
媽呀,不小心吃多了。
以這狀态,演員這份職業顯然已經不适合他了。
巧合的是,台上很快又出現了一位完全相反的選手。
00 後的錦超,短劇演員出身,表演經驗甚少,拿得出手的作品就兩部短劇。
而這樣一位新人,在表演測試時卻收獲幾乎滿堂彩。
考試試題是," 透過眼神展示不同程度愛意 "。
30% 愛意時,他演的是腼腆中帶點虎。
59%,多了一些溫柔喜悅。
到了 80% 時,嘴角的笑容,泛紅的眼眶,看得出他算是有點天分,演演甜劇應該沒啥毛病。
可看到評委對他的盛贊,以及前後狀況的對比,我不免還是有點懷疑。
真就有這麽好?
一個是出道多年卻沒法正眼看的前輩,一個是初出茅廬卻驚豔一幫戲骨的新人。
基于這樣的對比,便覺出了節目組 " 挖掘遺珠 " 的出發點,終究缺了點真誠。
真正目的,反倒更像是借着話題咖們,給時代的幸運兒做嫁衣。
但更大的分裂,這才剛開始上演。
還是錦超,前文提到他備受導師誇贊,可當他提到自己因不是科班出身,所以在走紅後決定急流勇退學表演。
下一刻,曾志偉怒了——
你不在拍戲裏頭訓練
冷了五年
你還是誰
這即是一種非常典型的 TVB 式思維。
在實實在在的機遇面前别談抱負和規劃,一切都以性價比爲主。
早在 6、70 年代,TVB 就是靠着狠抓機遇在香港崛起。
彼時中國最早的電視台麗的(後幾近變更成爲後來的亞視)一家獨大,想看電視還得向其繳納 25 港元的月費。
TVB 看準這點,開播便免費提供服務,一下搶占了麗的近 70% 的份額。
資本市場的競争從未放緩。
1971 年,在麗的演員訓練班成立四年後,TVB 爲與之抗衡,也開啓了自己的訓練班。
圖源 @聯合早報
既然節目的立意是 " 學習 TVB",那也不怪導師們急功近利。
黑格爾有個經典的比喻,有的人是在岸上學會了遊泳才下水,有的人是下了水才開始學遊泳。
對在港娛生存過的人而言,第一種做法簡直是不可理喻的。
你還在岸上練假把式,有的人嗆着水都狗刨到對岸了。
問題隻是,這套法則真的适合内娛嗎?
從彼時港娛的大環境來看,風口确實遠比準備要重要。
當時的訓練班演員回憶起來,是隻要訓練一年,就有很大可能被特約公司簽走。
面對随時會到來的機會,關鍵不是做好準備,而是有沒有準備都得敢上。
就是在這樣一種有無限可能的環境中,發掘出了無線五虎将、周潤發 ……
當時五虎将在 TVB 的表演
而如今的内娛是這個樣子嗎?
看看血厚如向佐,在如今觀衆有聲量的時代,也不得不接受自己在市場的真實水平。
大把機會握在手裏,依舊沒見他玩出什麽花,還是要和其他新人站在同一起跑線,回爐重造。
于是,也更品出了郝蕾的遠視。
那些光靠時代風口的人隻短暫地紅了一下,不更證明他們不會演戲嗎?
郝蕾是更懂内娛的。
内娛實在不缺追趕風口的人,卻非常罕見有沉澱和底蘊的創作者。
階段性的自我充實,過非常規的人生,未嘗不是給自己演技增加厚度的另一途徑。
他遇到了非常多實際的困難
然後轉身去學習
我們需要這樣的年輕人
對比之下,此節目的僵死與腐朽感,更呼之欲出。
與 TVB 聯合出品,卻學不來真正有益、超前的經驗,更完全脫離現實。
永遠和大清遺老一般,追憶在 50 多年前那套培育人的體系中。
用一種最簡單也最省力的辦法,去幾乎平移那套老舊的培訓體系,真的是對演員的尊重、對行業的負責嗎?
作爲一檔所謂的 " 培訓 " 綜藝,《無限超越班》似乎完全沒想在行業真正的問題上有進一步探索。
換言之,整檔節目莫不也是一個巨大的 " 曾志偉 "?
總想用最具性價比的方式,去獲得最多的關注。
你會發現,每個選手上來,話裏話外都透露着一種生怕上不了熱搜的焦慮。
紀淩塵,從自我介紹階段就被 cue 到那段著名的 " 大海 " 論,而之後的環節也被他活脫脫整成了訴苦大會。
(因爲大海的輿論反饋)
平台不要我
我也就不再有機會去演戲
這話就可笑。
翻了他近幾年的履曆,除了幾部不知名的綜藝,他幹嘛了?
若真如他說的那麽熱愛演戲,他能接不到哪怕一個配角?貴圈可最不缺塌完房還裝沒事人的演員。
然而在紀淩塵身上:
(或有誇張,去年出現了少有參演的《雲之羽》)
類似情況還有金莎。
上場不到三分鍾,再次 cue 到了她那位小男友,我耳朵都起繭子了。
我完全能理解綜藝節目炒話題的操作。
隻是,作爲一檔演技類綜藝,邀請的又是一批遇到各種職業問題的演員,爲什麽不幹點正經事。
這些腰部演員在圈中的遭遇、境況、經曆、起伏,難道就不是話題嗎?
值得探讨的事可太多了。
在此前提下,就算聊到了表演本身,也多少有種隔靴搔癢之感。
去年憑《新聞女王》翻身的高海甯,聊自己在 TVB 爲了等到一個專屬的櫃子,花了整整十五年(還沒等到)。
梁家輝和葉童,還一同重現了《我愛你!》中最動人的訣别人間場面。
但一邊在拿 " 年輕演員努力得不到回報 " 煽情,一邊又拿 " 老演員不求回報獻身表演 " 來鞭撻年輕人,我也不知道他們到底想表達什麽。
2024 年了,節目組依然像牛反刍一樣,把同樣的話題以同樣形式一賣再賣。
那些更具體的問題,也就在這些熱搜裏被模糊掩蓋了。
至此,這檔節目也形成了獨屬自己的怪圈。
在這裏,所有人都想借翻紅讨一個機會。
隻是,節目對話題度的狂熱追求,已經内定了所有劇情。
這群人對表演的執着,終究不過是說辭罷了。
于選手來說,若足夠真心,至少在自我介紹時會勻更多時間給表演本身,而不是配合造熱搜詞條。
于導師來說,如果枉顧環境、時代,隻是一味強調當初 TVB 訓練的餘晖時,那顯然不是來分享真經驗的,而是指手畫腳當爹的。
而到了那一刻,整個節目也和表演無關了。
翻紅,不該成爲噱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