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制度的生命力在于執行,制度不執行,有時候會比沒制度危害更大。此外,制度越多,控制越多,員工自主性越低,不信任感越大,企業的經營效率和創新活力就必會越低。因此,好的制度不在多而在于能讓落後的員工變好,而壞的制度再多卻隻能讓好的員工逐步變壞。對于這個問題,陳明老師認為,優秀企業的制度一定不會太多,除了幾條 " 高壓線 " 以外,制度應盡可能精而少。
體系就是系統," 體系化 " 就是建立系統,打造組織。" 體系化 " 的過程就是打造組織的過程,組織的力量體現在 " 讓平凡的人做出不平凡的業績 "。
一般老闆非常羨慕大企業的體系化建設,管理規範、制度完善。當企業渡過生存期後,老闆基本上都要着手進行體系化建設,但現實中很多人把制度、流程理解成管理規範的代名詞,認為企業制訂各種制度,工作按流程走就是管理完善。如果制度、流程得不到執行,那就是員工執行力的問題。學習标杆企業主要就是引入标杆企業的一套制度流程。
1
制度盡可能少一些
但從管理的角度來說,制度越多越全面,不一定就代表管理好。檢驗管理好壞與否隻有有效性這個标準。相反,制度應盡可能少一些。
現在有不少管理者感到困惑:制度不完善不行,大量 80 後、90 後進入企業,他們具有非常強的維權意識。企業處理他們必須有依據,沒有相應的制度,你是無法處理他們的。如果循着這個思路,可能會走入一個誤區。
制度制訂再完備,肯定也會有漏洞,有制度覆蓋不了的地方。一旦發現制度的漏洞,馬上就制訂新的制度完善它。這樣一來,制度越來越多,越來越複雜,企業也越來越沒有活力。員工隻做制度規定的,制度束縛了員工的積極性和創造性。
一位有經驗的管理者曾經說過,制度其實就是鼓勵人們鑽制度空子。這句話初聽起來不太好理解,因為在人們日常思維中,定制度就是為了防止漏洞,怎麼現在變成鼓勵員工鑽空子呢?
例如,企業制訂了某項制度,就意味着隻要不違背這個制度就可以。制度一旦發布,員工很快就會找出這個制度沒有覆蓋到的地方,本質上在鼓勵員工鑽這個空子。絕大多數情況下,該漏洞會超出制度制訂者的意料。群衆的智慧是無窮的,很多時候,鑽空子是被逼出來的。
我們強調制度的時候,更要強調文化的作用,強調無形制度,制度的制定和執行一定依賴于文化、習俗等。聯想的柳傳志有句非常經典的話," 有制度按制度執行,沒制度按文化來執行 "。優秀企業的制度一定是不會太多,除了幾條 " 高壓線 " 以外,制度盡量少一點。制度目的是鼓勵人和激勵人。
2
如何定最少的制度
我們制定制度的時候,首先要思考的是:制定制度的目的是什麼?需要解決哪些主要問題?這個問題很突出嗎?必須要解決嗎?不突出的問題,就不要制定制度去管理它。通過這樣的判斷,制度的數量就會大大減少。
1. 制度隻解決主要矛盾
越嚴謹越完備的制度,不一定是好制度。每個制度隻解決主要矛盾。很多企業制度複雜化的原因就是為了堵住一些小概率事件,制度就變得無比嚴謹和複雜。
例如,北京海底撈火鍋店有一個制度規定,普通服務員可以具備免單的權力。一般人馬上會認為這個絕對不行,服務員肯定會濫用權力,給自己的朋友、親戚和老鄉免單。
北京海底撈火鍋店是怎麼做的呢?你行使了免單權,必須說明理由。一般主管人員都是從服務員崗位幹上來的,很清楚服務員說明理由的真假。另外,某個員工一旦弄虛作假,被調查出來就會被立刻嚴肅處理。
後來有人就問北京海底撈火鍋店的老闆:" 你制訂這條服務員可以免單的制度,就不怕員工濫用嗎?" 海底撈的老闆說:" 濫用職權、弄虛作假的員工畢竟是少數啊!不能因為少數人的原因而不執行這個制度,另外,可以通過其他方式來管控這些少數人。"
制定制度不要關注小概率事情。小概率事情就是個别現象,可以通過其他方式來管控。這一條保證了制度的簡單有效問題。
2. 制度要簡化工作
制度從某種角度來講,就是使工作簡化,促進授權。例如,制度一旦制定以後,出現某類問題,就直接按制度執行,不需要上報,在低層面的崗位就能解決,從而大大簡化工作。
實踐中,管理者對流程設計也存在一定困惑。流程從本質上講是解決經濟性問題,可以理解成效率的問題。從理論上講,某項工作最經濟的做法就是流程設計所要得到的目的。但事實上,企業流程冗長的主要原因就是把流程當成控制風險的手段,當成相互制約的手段。認為多一個環節就是多一點控制,其實,多一個環節就多一點扯皮。顯然,風險控制主要不是通過流程來解決,風險控制主要通過結構來解決。
流程梳理和優化也很重要。流程首先需要從梳理業務活動開始,找到完成業務活動最經濟的辦法。流程梳理要把握兩個原則:
一是從基層生産一線向上梳理。因為一線生産活動是組織的基礎,不管公司戰略、領導如何變化,生産産品的工藝和方式不會變化,除非更換設備或者改善工藝。
二是從一線營銷活動向後台梳理。營銷活動是企業價值增值的部分,是利潤的來源,其他内部環節是成本,其他活動必須統一到營銷活動中來。
3
P 企業的體系化建設實踐
P 企業生産某種快速消費品,企業成立至今已有近 20 年曆史,目前銷售規模達到 10 億左右,市場集中在北方,員工人數約 3000 人,總部在一座大城市,制造工廠在異地。
老闆認為企業已經渡過生存期,現在需要抓體系化建設,于是花高薪請了一批職業經理人,例如人力資源總監、财務總監、營銷總監、策劃總監等。這些經理人一加盟 P 企業,就趕緊出台各種制度,強化總部職權;把營銷大區的權力上收,改變考核方法,把相對簡單的提成制改變為過程指标考核制。職業經理人每人都按照自己過去的成功經驗,給公司強推一套所謂的成功制度,但從此抱怨和動蕩就開始了。
……
" 總部隻知道授權控制,沒有服務,每天就知道下文件 "
" 市場業務人員沒有活力,也沒有什麼積極性,每天忙于填表、拍照、定位簽到等 "
" 現在幹什麼事都很難,流程效率極低 "
" 公司層級複雜 "
" 這些人整天坐在辦公室,又不懂業務,還指手畫腳 "
" 他們憑什麼一來就位高權重,錢也多 " ……
老闆開始陷入深思。
這是一個真實的企業案例。它提示我們,在體系化建設之前,必須樹立正确的理念,否則一開始就會走偏。這些理念包括:
理念一:業務發展是第一位,業務發展帶動管理完善;
理念二:管理主要靠沉澱,而非設計和移植一套制度;
理念三:組織的功能發育要優先于部門設置;
理念四:整個變革需要循序漸進,避免急刹車、拐大彎;
理念五:增量變革,過去的錯誤由組織來承擔,不追究個人責任;
理念六:體系化建設的内涵包括結構、流程(工具和模闆)、制度、機制和信息等,建設過程中必須遵循一定的順序。
體系化建設的一般順序是:結構、機制和制度(人力資源制度)。下面将以 P 企業為例,詳細介紹企業體系化建設的具體步驟。
第一步,結構優化
首先要激活隊伍,以業務發展為重。如何才能激活隊伍?要從優化考核結構入手。
針對 P 企業的幾個主要市場進行定位。A 市場相對比較成熟,以利潤考核為主;B 市場是剛剛啟動的市場,以業務上量為主,考核銷量規模;C 市場是個戰略性市場,暫時處于投入期,某種程度上不要考慮成本,關鍵看工作任務是否做到位。
組織優化,清晰責任。P 企業是個中小企業,但卻按照大企業的組織結構來設計,部門和崗位設計過細,小馬套大車。應當優先組織的功能發育,先把事情幹起來。
經營責任下放,管理政策統一。基于區域市場,強化經營責任,根據承擔的業務責任,資源盡量下放。相關管理政策在公司層面體現統一性,例如用人政策等。
總部和分公司(包括業務部門)的定位首先是服務,其次才是監控。組織變革要以業務部門的需求為中心,總部的管理平台 ( 包括設在一線的職能部門 ) 要及時、準确滿足業務部門的需求。組織機構設置的目的就是服務客戶,創造價值。服務客戶的目的,是為了取得利潤。
職能平台的客戶就是一線業務部門,一線業務部門不需要的,就是多餘的。職能平台是以支持一線業務為中心,按需要多少來設立相應的組織,提高後台業務的綜合度,減少平台部門設置,減少内部協調,及時準确地服務一線部門。
一線部門要準确清晰地提出并輸入需求,後台要能清楚準确地理解一線部門的需求,按需求提供支持。隻要一線部門的需求沒有發生變動,所有的協調工作,應由後台之間自行協調完成,而且必須在一線部門需求的時限内完成。如果市場一線的需求變化了,要及時準确地提供給職能平台。
P 企業一線業務部門隻有不到三分之一的時間用在找目标、找機會以及将機會轉化為結果上,而大量的時間用在頻繁地與後台往返溝通協調上。而且後台應解決的問題都讓一線部門來協調,拖了一線部門的後腿。我曾在 P 企業的一家分公司發現,總部一個月下發了 60 多份文件。一線部門花很多的時間應付後台的文件、報表和檢查,都花在内耗上,不增值。
總部對分公司的授權不是一刀切。根據業務成熟度、團隊能力、業績責任承擔、檢讨(自律)機制完善程度等方面對各分公司的權限大小進行微調。各級管理者要敢于承擔自己的崗位責任,勇于擔當,上一級職位要敢于授權。這樣就會使企業的管理擺脫僵化的中央集權。具體來說,P 企業有個區域相對比較成熟,業績完成得不錯,幹部隊伍能力和素質不錯,這個區域公司應該獲得較為充分授權。
第二步,導入機制
建立業績導向的機制。原來 P 企業業績評價沒有标準,資源配置沒有導向,會哭的孩子有奶吃。有的甚至通過 " 内部營銷 " 來争取資源。
明确機制導向,具體包括:新業務、新市場主要關注産出,資源适當投入;成熟市場主要關注投入,注意控制成本,提高人均效率;也就是說,除了戰略性市場以外,資源配置是基于業績的,公司的資源配置向業績好的市場傾斜。
考慮市場結構的優化。機會市場配置能力強的團隊,能力強、業績好的團隊,逐步收編和擴大一些區域市場。
通過增量來具體導入機制。例如,在相類似的市場開展 " 霹靂行動 ";在類似市場,開展業績競賽,根據銷量的增量進行獎勵,逐步打破幹好幹壞一個樣的機制;導入多勞多得的業績導向機制。
第三步,制度建設
制度流程建設主要靠沉澱,所謂七分沉澱,三分設計。管理制度構建從人力資源制度開始。
先從激勵制度開始,主要從薪酬和考核制度入手。例如,P 企業中的矛盾突出體現為薪酬不公平。
這是一個普遍性的問題,涉及企業曆史因素。原來和老闆創業的元老和老員工,在創業階段,由于公司實力不夠,薪酬普遍比較低,這麼多年沒有特别的變化。但現老闆招聘的職業經理人是根據市場工資水平确定的薪酬,沒有高薪水就不能吸引高手加盟。所以職業經理人加盟時工資水平與市場水平接軌,普遍比老員工高。但是老員工的工資又不能立刻全部提升到市場水平。即使财力強大的企業,也需要 " 小步快跑 ",老員工的薪水逐步提升需要一個過程。
有人不禁要問,如果這樣的話,老員工反而吃虧,這不是與企業倡導的忠誠文化(包括服務年限)相違背嗎?
這裡除了工資薪水以外,其他一些激勵需要以服務年限為導向。例如,通過期權和股權的分配,使老員工在薪酬方面和新員工保持平衡。随着時間的推移和企業的發展,新老員工之間薪酬不公平的曆史問題會逐步得到解決。
從薪酬考核制度的建立開始,逐步建立職位管理體系(包括職位劃分、崗位設置、任職資格、素質模型等)晉升體系、培訓體系等,逐步構建一整套人力資源管理體系。(本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