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被看見的二本生
畢業兩個月以來,00 後女孩小玲覺得自己倒黴透了。
先是被有轉正機會的一家互聯網金融服務公司以 " 減少人力成本 " 爲由裁掉,丢了實習工作。此時已經五月,校招早已結束,招聘軟件裏隻剩下那些月薪不到五千、單休的工作。
沒辦法,急需工作的她隻得将就了一份在深圳某酒店裏的新媒體運營工作——說是運營,去了以後才知道,忙不過來的時候,她會被要求穿上 5 厘米的高跟鞋,在酒宴上充當端盤子的服務員。
這和她一年前的規劃差太多了,她本來計劃進互聯網大廠工作。
爲了這個目标,她在大三的時就開始準備,還特地北漂實習了三個月。她在山東一所二本學校讀書,專業是數字媒體技術,"因爲是二本院校,想着學曆不行就盡量去實習",當然,她也如願進入了傳說中的互聯網大廠,有了兩段實習經驗,把 " 漲粉 2W+" 這樣的運營成果寫在簡曆上。
但在競争激烈的互聯網行業,小玲的簡曆沒有明顯優勢。秋招、春招時她嘗試了幾乎所有有名頭的大廠,"初篩都沒有過"。
圖源視覺中國
大海在某互聯網企業有 4 年工作經驗,負責校招的他告訴「後浪研究所」一個殘酷真相,非名校的同學,會在簡曆初篩階段就被機器淘汰,"(校招)有一個原則,叫選優中之優的人。按照公司的标準,把對應的标簽抓取出來。"而這個标簽,瞄準的往往是 211、985 高校的學生。
但不止是互聯網行業,學曆鄙視鏈在各行各業都存在着。被裁後,小玲重新找工作,她找人幫忙潤色簡曆,不再局限于互聯網大廠了,把能投的公司都投了遍,但即便是她揣着北漂的經驗,在人才遍地的深圳,也難以得到回複。
最後,她不得不把自己的月薪要求從 7000 調整到 5000,不再考慮公司的名氣和品牌,才勉強找到了一份月薪 5000 包吃住,酒店新媒體運營的工作。
但小玲的遭遇已經算好了。40 多個同班同學,30 來個都考研去了,但上岸的隻有個位數。找工作的 10 來個也不順心,她是有工作的少數派,到現在,同學們一大半沒有着落,待業在家。
在學曆貶值、就業壓力陡增的情況下,龐大的二本生群體,要面對更爲嚴峻的現實。
教育部數據顯示,2023 年高校畢業生規模預計達 1158 萬人。而千萬量級的人群中,名校畢業的學生隻是少數,每個省錄取率不同,但可以大概估算,高考一本錄取人數在總人數的 15% 左右。
也就是說,超過 80% 的畢業生,都是二本和專科的同學,他們才是就業市場上沉默的大多數。
事實上,雖然大衆總是關注 # 海歸碩士應聘公寓管理員 #、# 博士入職街道辦 # 這樣的新聞,但真正能代表普通人的,還是處在夾縫中的二本學生們——在 " 最難畢業季 " 裏,被 " 難倒 " 的大多數人。
智聯招聘發布的《2023 大學生就業力調研報告》顯示,普通二本院校求職畢業生獲得 offer 的比例,低于雙一流、普通一本和專科的比例,這個數字是 46.1%。
不會做題的人?
二本,在多數人的價值觀裏,代表着平庸,不上不下的分數通常與 " 不努力 "、" 不聰明 " 的偏見聯系在一起。
但看起來客觀的分數,有時隐藏了一些并未被大衆了解的不平等真相。
老白今年 30 歲,在杭州漂了六七年,現在在一家金融公司做運營經理。談起十年前的高考,一些細節仍曆曆在目。他是複讀生,第一年考了 529,離二本線差 5 分,第二年他考了 543,離一本線差 4 分。
老白家在安徽農村,父母務農。從小成績還不錯的他,高中考入了縣城最好的中學,文科最好的班。他很清楚的記得,2011 年,複讀後的高考,他的總排名是年級 11。
是的,這所縣裏最好的高中,1000 來個文科生裏,能考上本科的也不過四五十人,能考上重點本科的,寥寥無幾。
老白說,他的高中老師都是七八十年代的中職生,學校能給予的各方面資源都很差,在這樣的環境裏學習,想要取得好成績,都需要有一些信念感。
他從小告訴自己," 要好好念書,長大以後才能出人頭地。" 考個好大學一直是他的執念,當然,讀了兩年高三後,他得到了一個滿意的結果——被江西一所二本學校錄取。
黃燈在《我的二本學生》裏這樣描述二本學生的概貌:"要麽來自不知名的鄉村,要麽從毫不起眼的城鎮走出,身後有一個打工的母親,或一個下崗的父親,和一排排尚未成人的兄弟姐妹。"
這不是老白一個人的畫像,在那些經濟文化匮乏的地區,這是一群少年的困境,沒有背景,沒有眼界,沒有資源。在高考這件事上,如若沒有天賦異禀,隻能接受最平庸的結果。
高考的地域性也是一個無法忽視的問題。
屢次被調侃爲高考 " 地獄難度 " 的河南省,一本率僅爲 11.18%。
同樣使用全國乙卷考試,2023 年河南省的一本線錄取分數線是文史類 547 分,理工類 514 分,而陝西省則是文史類 489 分,理工類 443 分。
也就是說,如果一個全國乙卷的文史類考生,高考分數 500 分,在陝西可以上一本線,但在河南,隻能讀一個二本學校。
在調侃二本學生 " 不會做題 " 的時候,不妨看看他們身處的局促、相對閉塞的生存空間。
對于已經失了先機的二本學生而言," 填報志願 " 無疑是一件決定未來職業發展道路的大事,但對于分數弱勢、信息閉塞的學生們來說,這一步也常常充滿意外和陷阱。
高考結束後,老白是自己填報的志願。他選擇了工商管理專業,因爲 " 一聽就很高大上 "。高中時,老白喜歡看财經頻道的節目,聽到節目主持人介紹大咖時都會帶上管理學的背景,對這門學科也産生了興趣。就這樣,沒有經過任何人指點,僅憑借着電視節目好感,他給自己選好了未來的路。
但在大學的第一堂課,他就受到了沖擊。" 老師說,我不知道你們爲什麽選工商管理。他說這門專業太虛了。"
湖北女孩米粒也有相似的經曆,她在縣城最好的高中念書,但也讀得稀裏糊塗," 想要考哪個學校,其以後要學哪一個專業,從事哪一個行業都是一無所知的。"
米粒在 2018 年參加高考,班上同學上一本的不到 10 個,剩下的全去了二本學校。
選專業時,她花了大力氣。父母沒有什麽文化,一心建議她 " 選師範 ",她有自己的想法,研究了半天,在各個貼吧問自己的位次能填什麽專業,最後囫囵寫了一些學校和專業。回憶起當年的志願,米粒覺得很可笑,數學很差的她甚至選擇了審計、會計等專業," 我都不知道當時爲什麽會這樣選。"
最終,米粒被自己第四志願,湖北省内的一所二本學校錄取,調劑到了廣播電視專業。媽媽知道了錄取結果後,對她的前途表示擔憂,"一聽就不是什麽正兒八經的專業。"
沖擊與自救
直到進入了大學以後,和身邊人的差異拉大,他們逐漸感受到了同輩壓力。這個時候,他們才意識到,作爲人生的分野,二本究竟意味着什麽。
廣東女孩莎莎是以超過一本線的分數被省内一所二本學校錄取的,在她看來,與其去省外學校讀雙非一本,不如留在廣東念一個好的二本。但在都是重本學校的同學圈裏,她卻不敢直接公開自己的學校。
莎莎就讀于一所财經類的學校,和高中同學的學校一對比,她看到了巨大的教育資源差距。她拿師資舉例,她念的是商科,但她的老師們缺乏真正的商業實踐,僅僅隻是從課本出發,"我們學校的老師,很多是那種一輩子沒有離開過學校,或者是沒有離開過中國的。" 莎莎吐槽,連上課的課件,用的都是零幾年的 " 包漿 " 版本。
莎莎羨慕廣州的其他幾所知名學校," 很多老師都有留學過的,還有企業過來免費宣講,學校也有小商會,所以他們的資源會比較豐富。"
她提起一件尴尬的小事,大一時她參加了廣東省内一個面向大學生的創業組織,這個組織通過做創業項目的盈利來做公益。但當她跟老師提起這事後,對方卻問她," 你是怎麽知道的,我怎麽不知道啊?"
莎莎決定自救。大二開始,她就開始特地積累實習經驗,幾年下來,她做過商務、銷售、媒介 pr、電商運營、直播、社群運營,整個大學生涯,莎莎成了班級裏存在感最弱的人,但她活躍在學校和社會的各種組織裏,不斷擴充自己的人脈,從公司高管到投資人,都在她的好友列表。
這條 " 野路子 " 走對了,通過實習的積累,她拿到了某著名會計事務所的實習 offer,幾個月後如願轉正。
莎莎代表着一批更 " 早熟 " 的二本學生,她們在四年大學裏保持着一種提升自己的激情,在刺痛中前進。
當然,更多數人後知後覺,直到找工作的那一刻,才意識到學曆的重要性。
老白考上了江西的二本學校之後,過上了最普遍的那種大學生活,上課、睡覺、吃飯,偶爾逃課,參加幾次學校的活動。等到時鍾指向畢業時刻,他還活在象牙塔裏,"我就是好高骛遠,覺得肯定能找到一個至少月薪要八九千,非常體面的一個工作。"
但校招真正開始,他被現實狠狠打了一巴掌。來招聘的企業層次一般,甚至招聘的崗位都是銷售、店員之類的,薪資普遍在 3000 元左右。
他和同學轉向隔壁那所更出名的學校,果然,來這裏招聘的都是一些國企、央企和快消企業。他信心滿滿地在宣講會上向一個銀行投遞了簡曆,卻遭遇了婉拒。
他注意到面試官對排在他前面的人都給予了肯定的回複," 下午 2 點來面試 ",但輪到他的時候,面試官隻問了一句," 你是 XX 學校的?",給了他一個安慰的笑容," 那就先這樣吧 ",把簡曆遞還給了他。
老白說,這次宣講會對他沖擊很大,從那以後,他再也沒有信心去參加校招了。
當然,此後的求職也并不順利。投了七八十份簡曆,有面試機會的隻有幾次。勉強進入杭州一家教育培訓類公司,卻發現自己被騙了,有銷售要求,還要員工辦信用卡墊錢,不到十天他就離開了。
當時他被要求馬上搬離員工宿舍,沒辦法隻得趕緊在杭州繼續尋找工作。老白清楚地記得,2015 年的夏天,從那家教育培訓公司離職後的第一個面試在一個工廠,對方需要一個整理文檔和做宣傳的文員,一個月 2600,沒有五險一金。
對方聽說他是本科生以後說," 你這個學曆還挺高的。"
當然,老白放棄了這份工作。之後,他在招聘網站上搜到了一家做 O2O 的互聯網公司,招商家運營,工資五千左右,直覺告訴他," 幹這個是有前途的 "。
此時正在互聯網行業爆發期,杭州湧現了一大批 O2O 創業公司,平時愛看新聞的老白也發現了其中的機會。他不再尋找哪些管理、行政類的工作而是瞄準互聯網公司的工作。
但對于老白這樣的普通二本學生來說,選擇有限,初入職場時難以進入名聲響亮的正規企業。
畢業三年裏,老白換了 6 家公司,這些公司大多沒有健全的制度和福利待遇,上班單休,管理混亂。離開的原因,要麽是被裁員,要麽是加班到身體崩潰實在幹不下去。
畢業第四年,雖然在職場頻繁受挫,但對風向的敏銳嗅覺還是幫助他跳槽到了一家正規的央企。老白把一切歸功于自己對于浪潮的把握,即使加班再辛苦,他也會保持浏覽财經新聞、商業報道的習慣,雖然不能直接地幫助他在數字、運營上取得成績,卻也提升了他的眼界。
再後來,2021 年,他又跳槽到了一家金融公司,到現在,他已經年入 50 萬的職場精英,身邊的同事無一例外都是畢業 985 名校的高材生,"我起點比他們差很多,經過這麽多年的努力我可以跟他們站在同一起跑線了,至少說明我也不差。"
作爲二本學生的逆襲樣本,老白在 2020 年開始做起 " 普本學生自救 " 的社群,在這裏他爲包括二本在内的,教育背景并不優秀的學生們提供簡曆修改、咨詢服務和内推資源。3 年以來,他建立起 70 多個應屆生求職社群,幫助過 2 萬多人找工作。
他看到了這群學生共同的困境,有信息差、缺乏前瞻性,許多人連秋招、春招都不知道,在大學期間也隻是玩了四年,沒有亮眼的實習經驗和項目經曆。
他所做的,就是在找工作的階段盡可能地提供更多的信息和資源,爲這些學生們打開視野。
上岸
除了在職場發力以外,越來越多的二本學生還會選擇一條 " 主流路線 " ——考研或者考公。
一篇研究二本學生的論文《" 開竅 " 與 " 自救 ":基于網絡民族志的 " 二本學子 " 學曆突圍曆程研究》提到,"通過考取精英高校的研究生,實現學曆層次和學校層級的雙重提升,成爲‘二本學子’擺脫學曆‘原罪’的首要途徑。"
米粒也是爲了這個目的考研的。本科期間,她參與了校科研立項、國家級大創項目、省級專業比賽,也獲得了優秀畢業論文、優秀畢業生,獎狀疊了一大堆。
簡曆優秀的她并不打算直接工作,她在大三時做出了考研的決定," 提升自己的學曆,給自己增加找工作的資本。"
爲了上岸,米粒經過了仔細地考量。擇校的時候,她選擇了有更多輔導機構、能找到現成資料一所 211 學校;選專業也選擇了更保險、難度适中的本專業,新聞傳播學。
" 我在考研的過程中,總有一種感覺,我等待這個機會已經很久了。" 米粒很清楚,從一個二本學生成爲 211 大學裏的研究生,意味着她的人生會邁向新的台階。
米粒的班裏 48 個同學,30 個都考研,絕大多數二本學生都把考研當成命運逆轉的關鍵節點。
畢竟,考研是一場絕對公平的考試,沒有地理差異,也不看學曆出身。
同樣的,還有考公考編。
公務員、事業單位的簡曆篩選,極少像校招招聘單位那樣有一條明顯的學曆鄙視鏈。在崗位要求中,要求本科,沒有 985、211 之分。這也給了許多二本學生同等的上岸機會。
00 後阿喵是山東人,她在本地一所二本大學讀财政學專業。阿喵在大三時就提前考慮了未來的職業規劃,根據目前的就業形勢,即便是考了研究生,未來也不一定能找到好工作,所以,她參加了國考和省考。
阿喵不是盲目的,選崗時她因爲 " 太卷 " 特意避開了山東,選擇了江蘇地區的單位。爲了提高上岸幾率,她還選擇了限應屆生、通過四六級、有專業要求的崗位,幾個崗位的錄取比例都在 30:1 左右。
備考是艱苦的,從 3 月份到 10 月,整整 7 個月的時間,阿喵從七八點學到晚上十一點多。今年 7 月,名單公示,一切終于塵埃落定,阿喵即将成爲江蘇某市區直屬單位的公務員。上岸以後,阿喵長舒一口氣,還好自己堅持了考公——當初因爲她成績優秀,老師們都勸她考個研究生。
而她考研的舍友都在後悔,沒考上浪費了一年時間不說,好像考上了也不能緩解就業問題——她們對改變自己的學曆并無執念,隻想要一份得體穩定的工作。
而這,也許是更多數人的觀點:隻要能上岸,什麽二本重本學曆都不重要。二本學曆的烙印,隻會在離開校園象牙塔的那一刻短暫地産生刺痛,而在漫長的人生中,足夠的閱曆和成熟能夠抹平曾經的自卑和尴尬。
畢竟文憑隻是成長的一個過程,不是結果。
去年,莎莎考上了湖北省一所 211 學校研究生,不過她的想法也發生了一些變化," 文憑不值錢了 "。
今年,她的好朋友,211 本科畢業的學生考回了家鄉做公務員。和她一起上岸的,還有在二本學校念書的同班同學。
"班上的第一名和班上倒數後三名,他們倆考進了同一個地方做同事。" 米粒說,這件事情讓她意識到,"分數隻是向上走的一條路,并不能用來衡量所有人的生活。"
但二本生要上岸,也不一定隻是編制體制内的岸,而應該是認真生活的岸。
在米粒看來,按學曆來看,所謂大專、二本、雙非或者雙一流的人生,起點各有差異,但也有各自不同的幸福和困惑。
即便成爲了 211 大學的研究生,米粒的焦慮卻沒有停止。第一個學期,她始終擺脫不掉自己的自卑感," 墊底進來的,比不過其他優秀的同學 ",又因爲導師布置的任務無法完成而承受巨大壓力,她擔心自己沒有能力完成當下的事情。
不過,她還是有自己排解壓力的辦法,她把一句格言寫在自己的個人主頁上,默念、理解和重複——
" 種一棵樹,最好的時間是十年前,其次是現在。"
(應受訪者要求,文中人物爲化名。封面圖源視覺中國。)
本文來自微信公衆号" 後浪研究所 "(ID:youth36kr),作者:邱瑜敏、薇薇子,36 氪經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