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月 2 日至 7 日,中歐技術團隊在北京進行了 5 輪磋商,就歐盟對華電動汽車反補貼案價格承諾方案的具體内容進行了深入交流,取得了一定進展。
這輪磋商後,中歐雙方在新聞稿裏都提到,雙方取得了進展。
譚主了解到,這個細節意味着,在磋商 " 取得進展 " 上面,中歐雙方有着共識。
然而,一些外媒卻聲稱,中歐雙方在關稅替代方案,即價格承諾談判上的進展非常有限,達成一緻的可能性很小。甚至在說,是中方沒有拿出讓歐方滿意的方案。
專業人士告訴譚主,得出這番論調,是有意誤導輿論,幹擾談判進程。
要知道雙方究竟有無進展,就要明白雙方新聞稿中談到的 " 取得進展 " 指的是什麽,達成這個共識對談判有什麽作用,以及達成之後還會談些什麽。
據譚主了解,這輪談判下來,中歐雙方已經達成了 " 技術性共識 ",尤其在價格承諾框架和協議執行機制方面取得了共識。
所謂 " 價格承諾框架上的共識 ",就是指此輪談判雙方就整體框架達成一定共識,也說明雙方願意将資源集中在核心利益的談判上,努力相向而行。
專業人士透露,此前,雙方談判中涉及的核心問題包括如何實現 " 可監管 " 和 " 可執行 "。在談判過程中,歐方一直懷有一種 " 不切實際的極緻完美主義 ",始終對中方提出的價格承諾方案心存疑慮,擔心會不會難以執行、難以監管。
而這次雙方達成的共識,正是在這個問題上,取得了一定的進展。
專業人士透露,若中歐雙方達成價格承諾方案,在方案執行和監管中,中國機電商會将擔任核心角色。
中國機電商會在以往案件價格承諾執行中積累了豐富經驗,承諾企業可登錄中國機電商會電子申報平台系統提交申報材料,中國機電商會審核企業提交材料、提醒企業存在的問題。
達成這些共識,便能減少雙方在後續談判上的障礙。
而那些否定談判進展的聲音,不僅在試圖給談判潑冷水,還别有用心地将責任推诿給中方,聲稱是中方沒有拿出讓歐方滿意的方案。
談判,是兩方的事情。在上一階段的談判中,之所以存在分歧和困難,跟歐方的所作所爲有着密切的關系。
此前,歐方試圖找個别車企單獨談判,并堅稱從法律上具有這樣的權利。
專業人士告訴譚主:
雖然從法律的角度來說,歐方可以找企業進行單獨談判。但是談判最重要基礎是雙方的互信。從中歐開始磋商談判,中方的談判代表始終是中國商務部。中國商務部與歐盟貿易總司進行直接磋商,屬于政府間的談判。歐方試圖通過邀請個别企業談判的方式,分化中國企業,各個擊破,削弱中方整體談判的基礎。這種做法,十分損害中方的信任,非常不利于問題的解決。
要知道,這次是歐盟對中國電動汽車整個行業發起反補貼調查并決定征收反補貼稅,在價格承諾執行過程中也會涉及監管、審核等諸多複雜環節。這些系統性的問題,歐方不可能隻通過跟單獨某家企業談就能解決。但是如果因爲跟個别企業談判,而損害了雙方的互信,歐方關心的問題,也不可能得到妥善的解決。
此前,包括上汽集團、吉利集團等在内的中國車企,已經公開發表聲明,從未與歐委會進行直接談判。中國企業團結一緻的決心,不會被動搖。
專業人士告訴譚主:
目前所有授權企業一緻同意作爲一個整體參與中國機電商會的價格承諾談判。整體談判是當前狀況下最合适的選擇,有利于維護互信,有利于加快達成共識,也有利于通過磋商解決分歧避免貿易摩擦升級。
期待中歐雙方在當前磋商的基礎上盡早達成各方均能接受的解決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