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增長黑盒 Growthbox
雙 11 行至第 16 年,中國電商大促的人、貨、場已發生巨大變化。
人:曾經習慣在雙 11 囤積未來數月甚至一年所需的中國人,如今不僅有 618、雙 12 等貫穿全年的線上大促,還有遍布全國大街小巷的折扣店、特賣店,低價消費早已變成了他們的日常;
貨:新老品牌從真金白銀砸銷量,隻爲在品類排行榜上爬升一個名次,到現在紛紛停發雙 11 戰報;
場:随着 2021 年天貓雙 11 的 GMV 增速首次跌至社零增速以下,2022 年阿裏、京東直接不再對外公布雙 11 的 GMV 數據,曾經滾動大屏實時直播 GMV 的場景成爲曆史。
不過即便如此,電商平台依然看重雙 11。無論是 " 鲶魚 " 拼多多攪動行業争相加碼 " 價格戰 ",還是今年延續月餘的超長大促,雙 11 仍然是平台沖刺年度 GMV 的重要發力點。消費品牌也仍然嚴陣以待,将雙 11 作爲促銷量、清庫存、推新品的重要陣地。
水面之上的一冷一熱,讓我們更迫切地想要了解:當下消費者對雙 11 的真實态度是什麽樣的?
我們挖掘了社媒平台上關于雙 11 的各項數據,總結出了 5 個消費者的新态度,從中可一窺他們對雙 11 的真實感受。
态度一:消費者對雙 11 的關注度和好感度均降至低點
從購物節取代光棍節,成爲 11 月 11 日這天最重要的标簽開始,雙 11 的消費情況就成爲中國人這天社交聚會的高頻話題。 後來随着消費渠道越來越多、活動規則越發複雜,雙 11 的省錢攻略又成爲一種顯學。
但我們發現, 2024 年雙 11 期間,社媒平台上關于雙 11 的聲量、互動量均低于 2022、2023 年,達到近 3 年來最低。不僅關注度變少了, 今年消費者對雙 11 的好感度也降至 3 年來最低。反映在消費行爲上則是,近幾年 主流電商平台、頭部消費品牌的雙 11GMV 增速已經明顯放緩。
另一組數據也映射出相同的趨勢,2018 年以來,消費者關于雙 11 的觀點中,負面觀點占比逐漸增加。
導緻消費者興緻低、體驗差有許多原因,我們統計負面觀點中提及的高頻詞彙後發現,價格力度、湊單機制、搶劵機制、活動規則、保價承諾、售後問題、付款體驗等環節的負面觀點最集中。
消費者對價格力度的不滿,一方面源于其價格敏感度越來越高,另一方面源于曾經鎖定 " 全年最低價 " 的雙 11,不再具備絕對價格優勢,大促遍布全年,就連雙 11 本身的預售時間也越拉越長,平台和品牌需要平衡高頻、超長的促銷對利潤的影響,無法動不動就搬出 " 底價 ",消費者對性價比的感知也逐漸弱化。
此外,近年來,電商平台爲吸引消費者推出過許多活動政策,但爲了提高消費者的停留時長、連帶消費,滿減券、購物券、紅包的使用通常會限制商品種類、設置滿減門檻,同時匹配預售定金、蹲點領券、積分兌券等活動機制。
這些複雜的活動機制正讓消費者變得困惑和疲憊。盡管平台已經意識到了這一點,并在今年雙 11 盡可能簡化了玩法,但消費者的好感度仍然沒有起色。
态度二:消費者對預售定金機制的越來越反感
以上提到的複雜的活動機制,就包括預售制。
預售制的出現,最早是爲了緩解雙 11 當天的系統壓力,同時也方便商家更好地調動供應鏈。但随着預售期逐年拉長,似乎慢慢變味了,消費者對預售階段的關注度也有所下滑。
2022 年雙 11,社媒平台上關于 " 雙 11" 的聲量在預售初期就已達到高潮,聲量熱度甚至超過雙 11 當天。2023 年雙 11,預售初期的聲量熱度表現平平,相反,在 10 月 31 日預售結束前、臨近雙 11 當天,聲量熱度開始集中爆發。
到了今年雙 11,預售期提前了好多,但整體熱度大幅下滑,預售初期聲量熱度出現階段性小高峰,但始終無法與雙 11 當天平分秋色。
更重要的是,近三年,消費者對預售定金機制的滿意度呈顯著下滑态勢,消費者關于雙 11 定金機制的正負觀點比例從 2022 年的 72:28 跌至 2024 年的 59:41。
定金機制最早吸引的是一批想要提前鎖定低價熱貨的消費者,但這些消費者很快發現,定金機制存在很多 bug,尾款忘付後定金不退,定金預售價并非最低價,甚至不如直接購買,還有的付完定金後尾款價格上漲,或者發現價格高于其他平台。
圖源:網絡
受這些因素影響,消費者對預售、付定金的興趣不再強烈,反而選擇在 10 月 31 日尾款日全款購買,或者直接在雙 11 當天購買。小紅書上有消費者生動總結:" 雙 11 真正便宜的就 3 天:10 月 31 日、11 月 10 日、11 月 11 日。"
消費者對預售制的負面反饋,讓天貓、淘寶、京東在今年 618 取消官方預售,直接現貨開賣。但僅僅 4 個月後,天貓、京東、拼多多、抖音、快手就紛紛宣布提前預售,并推出了 " 史上最長雙 11" ——天貓、京東、拼多多延長雙 11 至 29 天,抖音更是達到創紀錄的 35 天。
這背後有 GMV 的焦慮,也出于「商家友好」的考量。預售制不僅能錯峰銷售、提前鎖定消費者需求,還有利于商家提前安排産能和物流配送,是保障商家雙 11 生産有序、貨品充足、物流暢通的重要機制。
今年雙 11,平台的關鍵詞是 " 商家友好 ":淘寶上線降低商家退貨成本的 " 退貨寶 ",推出 " 百億減免 " 爲商家減負;京東升級 " 春曉計劃 ",加大對第三方賣家的扶持力度;拼多多也發起 " 百億減免 " 計劃,預計未來一年減免 100 億商家交易手續費。
換言之,來到第 16 個雙 11,平台也需要在消費者和商家之間找到平衡,不再是一味讨好消費者或商家中的任何一方。
态度三:物流體驗的滿意度顯著提升,售後服務仍有待改善
在分析了近三年消費者對雙 11 期間各個維度的滿意度後,我們發現,消費者對物流體驗的滿意度越逐年攀升,是爲數不多處于持續增長的領域。
增長黑盒認爲,物流體驗的滿意度提升,是各大平台在物流時效、物流覆蓋度上不斷競争的結果,更是平台之間在物流服務上的破壁、融合的共同成績。
今年雙 11,京東物流全面接入淘寶天貓,菜鳥速遞和菜鳥驿站也進入了京東體系。京東物流在包裝質量、運送時效上更具優勢,更符合 3C、家電等高客單品類的需求,而菜鳥在成本上的優勢,更适用于退換率較高、客單價較低的服裝、日用品品類,以及重量和空間大但客單相對較低的家居品類。
這番合作下,兩方的商家都能受益,進一步優化經營成本。
類似的合作在支付環節也有體現:今年淘寶新增微信支付,京東也開通了支付寶付款,消費者不用再糾結付款方式,電商平台也不會因爲付款方式受限而損失掉客戶和訂單。
2024 年之所以集中出現 " 平台大融合 ",一方面是傳統電商面臨新銳電商沖擊,更需要抱團取暖;另一方面随着消費者越發理性、消費倦怠、重掌消費主導權,此時行業内部一味競争内耗已不合時宜,隻有破壁合作,才能在買方市場時代擁有更多利潤空間。
然而,物流滿意度提高的同時,消費者對售後服務的滿意度卻在下滑。
售後服務的滿意度降低,有許多線上消費的先天局限性。對比線下購物,線上因爲無法當面鑒别問題真僞、商品情況,以及無法直接有效溝通,往往售後更難處理。
再加上近幾年雙 11 的規則越發複雜,更是增加了售後概率,消費者關于保價、定金尾款、退換貨、優惠券、客服态度等各項疑問都可能引發售後不滿。
态度四:主流消費者的消極情緒更加明顯
除了不同維度的滿意度分化,不同人群對雙 11 的滿意度也有高低。
我們圈選了所有電商平台都在極力讨好和拉攏的一批消費者:20-40 歲、身居高線城市、熱愛線上購物、擁有足夠消費力、喜歡分享。
但恰恰是這群主流消費者,對雙 11 的滿意度更低、消極情緒更加明顯。
從性别來看,網購消費頻率更高、消費金額更高、更愛購物的女性消費者,對雙 11 的滿意度低于男性;
從年齡來看,擁有更強購買力、更高頻網購習慣的 20-30、30-40 歲消費者對雙 11 的滿意度低更低;
從地域來看,擁有更多線下消費選項、對購物體驗更挑剔的高線城市消費者,對雙 11 的滿意度低于三線及以下城市的消費者。
作爲在網購消費上最具活力的一群人,他們參與網購的頻率高,對規則、流程的參與度往往更多、感受更深,因此平台和商家的各項舉措都容易引起他們的反饋。近幾年規則的複雜性、價格差異讓他們的購物體驗下滑,由此拖累整體滿意度下跌。
與此同時,高線城市消費者對價格不敏感,随着雙 11 逐漸失去讓人驚歎的 " 最低價 ",這群人便很難感知其價格優勢,所以折扣力度滿意度較低。而且他們擁有衆多線下消費選項,當下許多線下渠道的性價比已經超過線上,一定程度上拉低了高線城市消費者的滿意度。
與之相反的是,三線及以下城市人群是價格敏感度最高的一群人,也是拼多多 " 農村包圍城市 " 的低價打法的核心受衆,因爲對低價的極緻追求,他們能敏銳感知到價格差異,也熱衷于通過比價來下單,因此雙 11 的優惠活動能更好地引起這群人的反饋。
值得注意的是,三線及以下城市消費者對物流服務的滿意度明顯低于一線、二線城市消費者。" 江浙滬 "、" 包郵區 " 的物流服務仍然大幅領先,這也暗示了未來大促期間下沉市場的物流服務仍有極大的提升空間。
根據商務部數據,2023 年中西部地區的網絡零售額同比增速遠高于東北地區,甚至超過經濟更發達的東部地區。在未來,對比高線城市密集的東部地區,中西部地區将能貢獻更高的規模增速。
對平台來說,選擇怎樣的人群深耕或許是個需要提前想好的問題。不管是更具附加價值的高線城市客群,還是随着電商滲透率、GMV 增速放緩,未來更具規模增長潛力的下沉市場,都有更多值得挖掘的可能。
态度五:電商平台雙 11 滿意度分層,京東、小紅書領先行業
平台偏好是雙 11 離不開的話題。
于是,我們研究了目前主流電商平台,發現2024 年雙 11 消費者滿意度排名分别是:京東、小紅書、快手、抖音、天貓 / 淘寶、拼多多。
素來以低價取勝的拼多多在這場關于滿意度的競争中落了下風,而京東、小紅書等用戶客單價較高、以品質消費爲重要标簽的平台,則滿意度相對較高。
京東很好理解,畢竟是 3C 家電起家,平台 ARPU(用戶平均收入)一直居于電商平台前列,産品售後、物流保障等方面也相對領先。
小紅書就比較有意思了,作爲新銳電商平台,它一直以社區屬性聞名,用戶互動直接、透明、高頻、靈活,也因此消費者滿意度較高。
值得一提的是,小紅書并沒有像傳統電商一樣做大促,而是結合自身的社區屬性,推出滿足不同興趣愛好、生活方式的線上主題街區,将商家店鋪與買手直播間以更有趣味性、針對性的方式呈現在消費者面前。
受益于此,吸引消費者不再是單純的價格,而是商家内容、買手風格等,這有利于雙 11 結束後的粉絲留存和長尾成交。
這種獨特的打法,也源于小紅書的生意邏輯與傳統電商不同。作爲品牌營銷布局的重要陣地,小紅書擁有傳統電商可望而不可及的種草氛圍、買手模式以及高粘性、強互動的粉絲群體等諸多優勢。
對商家來說,在小紅書做雙 11 不僅能提振銷量,更關鍵的是能補足傳統電商大促在産品種草、品牌打造上的缺位,打通 " 種收一體化 " 的自閉環。在該機制下,雙 11 也被整合進品牌營銷中,在短期銷量之外,還能帶來長期的品牌價值增量。
小紅書的創新大促玩法,也給當下深陷 " 價格戰 " 的電商行業帶來一些新啓示。過去平台和品牌緊盯 GMV,雙 11 也成爲 " 價格戰 " 的主戰場,但無腦式沖銷量的做法已經被證僞,銷量榜上更叠頻繁的消費品牌就是例證,無法與品牌價值綁定的銷量,即便短期得到,也會很快失去。擺脫 " 價格戰 " 泥潭,中國電商行業才能真的煥發新機。
随着消費者對雙 11 态度的轉變,我們清楚地看到,雙 11 的本質隻是一種營銷手段,它因爲滿足了平台、商家、消費者的三方所需而誕生、被捧至高位,也因爲不再能做到這些而逐漸趨于平淡。
結語
回到文章最開始我們提到的中國電商大促的人、貨、場變化,增長黑盒認爲:
對平台和商家來說,過去雙 11 的影響力太大,以至于平台和商家嚴陣以待、不容有失,将雙 11 當成了目的甚至榮譽。但現在,雙 11 要回歸到自身作爲營銷工具的角色,成爲與 618、年貨節相差無幾的一個存在,共同被更加客觀、理性、平衡地對待。
對消費者來說,十餘年雙 11 大促的輪番轟炸之下,消費者的消費理念變得更加成熟、理性是大勢所趨。受低價刺激、話術煽動的沖動消費、跟風消費終将成爲曆史,消費者主權意識覺醒,圍繞自身真實需求做出購物決策是發展的必然。
對中國的消費市場來說,消費平權下,平台、品牌與消費者的關系已經改變,消費市場進入買方市場,平台和品牌需要更懂消費者所思所想,品牌不是一味将賣不出去的産品打折塞給消費者,平台也不是隻要簡單粗暴低價就可以,他們将共同對純粹的低價和促銷祛魅。而在新的消費時代,行業更趨融合、開放将是新的底色。
消費市場終将回歸本質,平台和商家需要擺正位置,重新思考品牌經營邏輯,因爲雙 11 應該是手段,而不是目的。
注:文中久謙中台的數據抓取渠道爲小紅書;
數說故事旗下數說聚合的數據抓取渠道爲新聞、微信、微博、小紅書、短視頻。
- 我們是誰 -
增長黑盒是一家專注數字化領域的商業研究機構,爲消費零售企業,探索增長的最佳實踐和數字化解決方案。理工人出身的我們,一直相信數據和技術将爲企業增長注入全新的能量。我們秉承科學家的精神,通過研究與實驗驅動,不斷尋找數字化與業務增長的完美契合點,解決企業增長難題。
我們提供的服務包括策略研究、企業培訓;同時,獨立研究監測近百個消費品牌,在公衆号發布了多篇 10 萬 + 閱讀量的深度研究報告、行業白皮書,被衆多媒體、券商及研究機構引用。
成立 6 年來,服務國内外數十家頭部 KA,品牌客戶包括寶潔、伊利、百事、瑪氏、資生堂、歐萊雅、華潤三九、華熙生物、無限極等;科技行業客戶包括騰訊、字節跳動、快手、營銷科技頭部 SaaS 公司等。
如果您對該研究報告中的任何觀點感興趣或者有疑問,歡迎在評論區留言,我們的分析師和編輯很樂意與您深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