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讀娛,作者 | 老張
日前,導演張藝謀在中國電影大數據盛典上透露,今年 9 月自己将開拍網劇《英雄聯盟》。這是他第一次試水劇集市場,他表示 " 自己其實從來不排斥劇,這次想拍點不一樣的。" 消息一出,立即登頂熱搜。要知道多年前,張藝謀曾囑托章子怡 " 不要爲了掙錢拍劇 ",一度爲大家的談資,如今也隻能感歎時代終究是不一樣了。
電影導演「大舉入侵」劇集市場已不再新鮮,遠在好萊塢,跨界執導美劇的電影導演也屢見不鮮,很多電影大導在職業生涯中都會嘗試拍劇集,馬丁 斯科塞斯拍了《大西洋帝國》、大衛 林奇拍了封神的巅峰《雙峰》、大衛 · 芬奇拍了《紙牌屋》...... 無不是藝術追求與口碑俱佳的精品。而在國内,從管虎、路陽到王家衛、馮小剛也紛紛試水劇集領域,不少熱門劇集均出自電影導演。
從海外到國内,劇集産業的變化異曲同工,那麽,在電影市場活力不足的當下,導演 " 下凡 " 拍劇是不是 " 大勢所趨 "?這種現象又會對行業和觀衆産生何種影響?
從海外到國内,流媒崛起
決定潮水方向的,往往是市場。
美劇的飛速發展,離不開數字電視的普及,HBO 在 1990 年代後期開始自制劇集,Showtime 和 AMC 等有線頻道相繼轉型。美劇開始打破電視向通俗口味讓步的桎梏,并深度挖掘人物的精神世界及其與外界的關聯。美劇由此極大釋放創作自由,拓寬電視藝術界域,進入被譽爲 " 電視極盛期 " 的空前繁榮,表現爲數量與品質齊飛,影像與劇本并進。
至 2010 年,流媒體崛起,電視遜于電影的固有印象一掃而空,電影人跨越與電視界之間的鴻溝,跨界掌鏡、執筆數見不鮮,巨星主演劇集見慣不怪,劇季集數普遍濃縮,志在高端受衆的短篇劇集激增,模糊影、劇界限。
另外,電影對強視效的依賴,邊緣化了一批長于叙事的導演;流媒體加入自制戰局,則提升了行業對劇集品質和叙事複雜度的訴求。雙方力量疊加,當下的跨界局面便很好理解了。
時代在改變,除了導演,電影節也在改變。2018 年 Netlfix 出品的電影《羅馬》在威尼斯電影節斬獲金獅獎;去年戛納電影節宣布與 TikTok 合作,舉辦了首屆 "TikTok 短片競賽 ";而柏林國際電影節早在 2015 年就率先推出了柏林劇集精選,今年又特别追加了 " 最佳劇集 " 獎,足見劇集和流媒體在電影節上的分量。
國内電影導演轉戰劇集市場的原因類似,一方面電影的創作力水平下降,另一方面受疫情影響,影院長時間空檔,資金無法回流 …… 産業下遊的沉重負擔,撼動了上遊制作者的決心。此時,視頻平台順勢而爲,劇集市場開始提質減量,多類型題材百花齊放。
幾年前,前中影集團董事長韓三平在采訪中就表示," 劇集對從業者來說是一個巨大的機會。視頻網站是高新技術的傳播媒體,可以迅速地将内容産業傳遞給每一個人,這是不可阻擋的。但電影還不行,電影上映後需要買票去電影院看,所以劇集的傳播力遠遠高于電影。"
2015 年,香港導演羅永昌首次執導了網劇《盜墓筆記》,由此掀起了内地電影導演轉戰劇集市場的序幕。2017 年,管虎拍攝了《鬼吹燈之黃皮子墳》,此後,包括王小帥、陳思誠等電影導演都在近年開始進軍劇集領域,且取得了不俗的市場反響。
過去,影、劇之間往往存在不成文的鄙視鏈,無論在藝術表達上還是商業價值上,電影天然優于劇集,如今這種鄙視鏈也被打破,對于 " 下凡 " 拍劇的導演,平台除了積極爲他們提供資金保障,更充分給予他們創作自由。
對此導演陳可辛認爲:" 這就是電影人需要面對的現實,盡管電影院的數量在不斷增加,但并不代表會有更多的觀衆走進電影院,對于出生于網絡時代的年輕人而言,電影院不再是觀看電影的唯一聖地。"
機遇與争議
對電影導演來說,相比電影,劇集往往擁有周期短、規模小等特點,劇集在時長和空間上更能完成他們的野心,從觀衆反響來看,劇集引起的聲量,不亞于他們以往拍攝的任何一部電影作品。比如王家衛宣布拍攝《繁花》,陳可辛宣布拍攝《醬園弄殺夫案》...... 這些劇集從宣布主創的那一刻起,就充滿了話題度。
梳理國内這些電影導演轉戰劇集取得成績,我們可以發現他們的入局,一是:拓展了劇集的題材視野,打破了傳統題材選擇的禁锢,推動了劇集的自我更新、升級,如年初爆火的電視劇《狂飙》,其聯合導演正是《無間道》等經典港片的副導演陳偉雄。《狂飙》中 90% 反派戲份出自他手,劇中鏡頭站位和黑社會大佬的發迹史展現出了濃郁的港片氣質。
二是:提升了劇集的 " 電影質感 ",他們參與到劇集創作後,将電影化的思維延伸到劇集的創作中,讓劇集在視聽語言和美學構圖的大幅提升,如《風起隴西》中大量模拟自然光的場景明暗對比強烈,呈現出自然光效,夜色中搖曳的燭火,白晝雨天的暗淡等等,光線在某種程度上,塑造了古樸肅殺之氣。
另一方面在叙事上劇集更加電影化,如《愛很美味》中被譽爲 " 夜店修羅場 " 橋段,十分考驗導演和編劇功力,這場戲以方欣工作關系和夏夢、劉淨的意外事件爲切入點,利用夜店的喧鬧來完成劇情的銜接和推進,每個人之間的矛盾都要在嘈雜的夜店裏得到爆發和解決。
雖然,電影導演 " 下凡 " 有諸多好處,但是面臨更爲下沉的劇集市場,他們所要經受的審視也會更爲嚴苛,有些電影導演一味追求個人表達,對看慣了劇集的觀衆并不友好,面對一部 " 電影劇集 " 導演很大程度要遭遇争議和差評。不過這樣的探索精神值得肯定,因爲風格多元化的創作,才會培養出更多元化的觀衆。
總體來看,電影導演的跨界創作确實推動了劇集在産業、美學、内容上的提升,更爲平台打下了以内容生産爲核心的戰略目标。
如今,被稱爲 " 國師 " 的張藝謀已經 73 歲,如此高齡依然保有創作熱情,并對當下流行的内容感興趣,這種 " 活到老學到老 " 的精神,或許有望對 " 模式化 "" 低幼化 " 日益突出的國産劇集市場帶來一些新氣象和新反思。
那麽,他将在劇集領域交出怎樣的答卷,讓我們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