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劇集改編成電影就能有人買單嗎?
文|劉南豆
編輯|隋意
在最近一個月高分新片雲集的時間點,《愛很美味》的豆瓣 7.8 分,看似不算突出,比起劇版的 8.1 分仍有差距,但在劇集改編電影的作品序列裏,這樣的口碑已然冠絕群雄。
劇集改編成電影不是一個新鮮事,據 The Numbers 統計,1995-2014 年的所有好萊塢電影中,有 238 部改編自電視作品,占比約爲 2%,但所占市場份額達到 4.72%。數據形象地展現出了劇集改編電影的市場定位——數量上不占主流,但投資收益堪稱穩定。兩部狂攬近 7 億美元票房的電影版《欲望都市》,就是好萊塢劇改影中最具代表性的案例。
在 IP 發展曆史更短的國内,它的情況也十分相似。自 2011 年《甄嬛傳》熱播以來,一股 IP 狂潮開始席卷影視圈,劇改影作爲這股潮流中的一個小分支,其發展曆程本質上也是電影市場發展的不同階段的縮影。
毒眸(ID:Domoredumou)統計了知名度較高的劇集改編電影案例,從表中不難看出,所有的電影無一例外在豆瓣評分上均低于劇集。這或許是劇改影注定難以擺脫的口碑困境,雖然近年來上映的新項目也已經在口碑層面有所回暖,但要成爲一條成熟的項目投資路徑,還需更多樣本來總結經驗。
開端與泡沫
" 因爲愛情,不會輕易悲傷。"2011 年,一首《因爲愛情》唱遍大江南北,順帶着其作爲宣傳曲的電影《将愛情進行到底》,在情人節檔期一舉砍下 1.93 億票房,是當年的年度票房第八。
這是國内劇改影案例中繞不開的一部。電影改編自 1998 年的同名劇集,從演員到主創均爲原班人馬。時隔近十三年才重新和大衆見面,很難說這樣的票房成績有多大程度來自于當年劇集受衆的助力,更大的可能是乘上了當時 " 懷舊型青春片 " 剛剛吹起的東風,這一點在兩年後勁收 7.19 億票房的《緻我們終将逝去的青春》身上體現得淋漓盡緻。
在此之後,大熱劇集改編爲電影開始變得更加頻繁。2014 年的《北京愛情故事》,4.06 億刷新了情人節檔的曆史票房紀錄,并維持至今。這一時期内的劇改影項目,往往選取的都是大衆化的劇集,受衆廣泛,幾乎可以用 " 家喻戶曉 " 來形容。這些項目劇改影之後,即便主演有所變更,但大部分情況下導演編劇等主創團隊沒有變更,盡可能讓導演自己來翻拍自己的劇集代表作,保持風格上的一緻性。
不過,事與願違,即便是相同的主創把關,票房忽高忽低,口碑也難稱滿意,對各家公司而言,劇集改編成電影的方法論還在不斷摸索階段。
2015 年,由于流媒體平台的介入,劇集市場率先開啓了 " 流量演員 + 網文 IP" 的 " 高效組合拳 " 時代。這一時期的劇改影作品,本質上并非由電視劇改編而來,而是由小說原著改編而來,隻不過先行播出的劇集大大提升了原著的知名度,拓展了受衆群。相隔時間更短的電影作品一經上映,能最大程度地吃到劇集播出的紅利。
即便這些電影作品的主演和主創團隊均與劇集不同,但由于大部分情況下采用的都是流量演員,來自主演陣容變化的負面影響可以降到最低。随着流媒體平台對電視台在播出渠道上的替代趨勢逐漸顯現,這一時期的大熱劇集相對于上一個時期也呈現出更圈層化的特征,也即意味着 IP 核心受衆爲電影買單的概率更高。
從上述表格不難看出,自《何以笙蕭默》開始,劇改影作品的整體票房水平,明顯提升了一個檔次,但口碑卻整體下滑了一個檔次。《盜墓筆記》超 10 億的票房成績,更是被業界視作電影市場進入 "IP+ 流量 " 時代的起點。
隻要碼齊流量演員 + 熱門 IP 的盤子,不論作品質量如何,投資都能收獲确定性的回報,自然能收獲資本市場的青睐。也不隻是劇集,在當時的改編潮下,任何 IP 的 " 電影化 " 都十分積極,比如 " 綜藝大電影 " 這種目前已經幾乎絕迹的形式,當年同樣蔚然成風。
IP 本身不是原罪,關鍵在于 IP 開發的過程中是否對内容有足夠的尊重。随着 " 流量 +IP" 的公式被越來越頻繁地套用,演員片酬和 IP 版權都在水漲船高,這就導緻一部電影的投資能分到劇作和制作層面的比例越來越緊縮,于是 " 高口碑 " 自然隻能成爲奢望。
但泡沫終有被打破的一天,因爲沒有觀衆會永遠爲爛片買單。從 2018 年開始,流量演員對票房的帶動作用逐步下滑,加上其片酬之高昂,往往令 "IP+ 流量 " 的項目血本無歸。此後的電影市場開始逐步回歸理性,不再盲目依賴 "IP+ 流量 " 公式,但給觀衆留下的爛片印象卻難以快速回轉。在《想見你》《愛很美味》等影片上映前,不少抵制影版,擔心 " 毀原作 " 的聲音在社交平台上十分常見。
劇集翻拍電影,需要用更長的時間、更多的作品來慢慢消除這一類負面印象。
重口碑的劇改影
從《三生三世十裏桃花》之後,劇改影的風潮偃旗息鼓,中間雖偶有《愛情公寓》《一吻定情》等老 IP 翻新之作,但并未形成集體樣本。
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随着流媒體平台對劇集市場改造的日益深入,劇集觀衆的分衆化趨勢尤爲明顯,每年熱度最高的劇集們,也難掩圈層化的底色。真正的大衆化劇集作品,相對于電視時代少了太多。而劇集由于是網絡渠道的分發邏輯,圈層化也能實現高播放量,但電影一經上映就是全國院線,盡可能地圈定更大範圍的觀衆才是票房提升之道。
其次,劇集市場的整體用戶畫像與電影市場也有不少的區隔。據雲合《2022 年連續劇網播表現及用戶分析報告》,2022 年愛芒騰優上新獨播劇觀衆中,女性占比在 64%-67% 之間,20 歲以下觀衆約 11%,40 歲以上觀衆約 20%。而另據貓眼《2022 中國電影市場數據洞察》,2022 年電影市場男女比例基本對半開,20 歲以下觀衆約 6.7%,40 歲以上觀衆僅 14%,在低齡和高齡觀衆群比例中均遠不如劇集市場。
因此,劇集市場中的大熱 IP,搖身一變到電影市場中,很有可能面臨水土不服的窘境。但《想見你》與《愛很美味》的大膽嘗試,還是給新時期的劇改影作品初步勾勒出了一張貌似可行的路線圖。
首先,在改編對象的選擇上,不是盲目選擇大熱劇集,而是選擇口碑好的高分作品,并且盡量在創作上保證原班人馬,對電影項目的口碑也有所保障。高口碑作品能擁有更強大的粉絲粘性,在電影上映時也有望在單純依靠粉絲情懷之外,靠口碑宣傳圈定更多受衆。
其次,這兩部作品中的演員都并非大流量明星,保留原主演的情況下亦無需在片酬方面有過大的投入,加之其均爲原創劇本,也沒有了 IP 原著版權費的支出。從類型上來說,都市愛情的故事也注定了影片的制作成本無需太高——站在投資産出比的角度,它們更有望以小搏大,至少不至于血本無歸。
另外,兩部影片背後的投資方,都有老牌影企的身影,《想見你》是萬達,《愛很美味》是華誼兄弟。同爲劇改影的《我才不要和你做朋友呢》也是萬達待映片單中的重要片目。老牌影企對過去曾經奏效的投資路線保留了一定程度的路徑依賴并不難想象,且如前所述,劇改影項目相比原創劇本,的确在商業層面有更好的穩定性,即便不指望整個公司靠它翻盤,但至少不會讓賬面更加難看。
《想見你》和《愛很美味》的參與公司
兩部影片的主創,也是兩家公司的長期合作對象,華誼兄弟此前剛與《愛很美味》導演陳正道合作過《盛夏未來》,萬達下一部與《想見你》監制林孝謙合作的《倒數說愛你》也正準備于五一上映。與經過市場驗證的導演建立長期合作關系,同樣是老牌影企賴以成名的方法論。
不難看出,自電影行業去泡沫化以及劇集行業分衆化之後,影視公司對劇改影的嘗試重歸謹慎,并且更遵從内容邏輯、注重控制成本,爲行業也補充了 " 小而美 " 的供給。
劇改影,不好改
但即便如此,兩部新片同樣沒能逃過 " 電影評分必定低于劇集 " 的宿命。
這一方面當然與豆瓣這一平台的用戶屬性有關,日常爲劇集打分的人群所對标的作品,與爲電影打分的人群所對标的作品大不相同,因此直接把劇集評分和電影評分作橫向對比有失公允。
另一方面,首因效應的作用,也讓觀衆容易對所見的第一版故事有更深的濾鏡。相對來說,改編之後的作品無論做多大程度的改動,都很難打破前作的好印象,更不用說實現自我超越。在影改劇的作品中,諸如《失戀 33 天》《緻青春》等,改編之後的劇版評分亦不如影版。
那麽,劇集改編電影是否注定吃力不讨好?這兩部最新的樣本,能否給劇改影項目以創作上的啓示?一位業内編劇告訴毒眸,《想見你》與《愛很美味》面臨的是不同的改編難題。
"《想見你》本身是懸疑類型,需要強情節的故事以推動主人公之間的感情,且原劇集的故事線已經收束完整,要改編難度很大。而《愛很美味》本身更偏重于展現三姐妹的日常生活,不需要一個有明确頭尾的故事線,原作的結局也留有很大的續寫空間,隻要作爲核心的三姐妹人還在,故事就可以一直寫下去。"
這也是兩部先後上映的影片口碑上存在不少差距的重要原因之一。在影版《想見你》的豆瓣評論中,差評集中于影片過度執迷于 " 穿越 " 的設定,而沒能在兩個小時的時間内處理好人物穿越的動機,導緻邏輯上纰漏百出;而無需強故事線的《愛很美味》,幾乎不需要擔心處理不好 " 邏輯 " 問題,哪怕隻讓三姐妹的生活以細碎化、零散化的方式繼續進行,被部分用戶評價爲 " 大銀幕看電視劇 ",也足以博得好感。
隻是,劇集的生産邏輯與電影本來就有質的不同,所謂的 " 大銀幕看電視劇 ",背後也沒有那麽簡單。
陳正道在近期的一則訪談中有提及《愛很美味》劇集與電影創作時的重心差異,他表示,劇集對他而言是一個 " 貼标簽 " 的過程,而電影是一個 " 撕标簽 " 的過程。" 對于劇集觀衆來說,她們會希望自己得到的體驗是跟預期一樣的,這和劇的觀看場景有關,觀劇是生活和娛樂時的體驗之一。但電影是坐在影院裏專心看兩個小時的,所以我們盡量讓對錯和好壞沒有那麽絕對,讓兩性關系中不同的觀點和可能性都盡可能面面俱到地呈現。"
在他的理念裏,劇集和電影創作面對的課題完全不一樣。他認爲,熱愛電影的創作者不論觀衆或者影展是否買單,一定都會追求所謂的 " 電影感 ",比如鏡頭語言、細膩的表演、精緻的打光等等。但這些追求,在劇集的創作中 " 百分百是多餘的 "。作爲劇集創作者要思考的核心課題是,如何在大量的角色當中,清楚了解并呈現每個角色當下的立場、戲劇張力和人物支撐點。
近年來,亦有不少知名電影導演開始嘗試劇集創作,但口碑有好有壞。如果沒結合觀衆的觀看場景,找清楚劇集與電影創作的不同側重點,那麽 " 水土不服 " 隻能是一種必然。
要讓劇改影在未來成爲更具發展前景的投資選擇,洗刷過去 "IP+ 流量 " 時代遺留的負面印象,就勢必在創作端就不能隻考慮 " 賣情懷、媚粉絲 ",而是要尊重兩種産品、兩個不同的市場邏輯,以及所有的觀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