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速騰聚創
據港交所 6 月 30 日披露,RoboSense Technology Co., Ltd (下稱 " 速騰聚創 ")向港交所提交了上市申請。
如果速騰聚創能夠在港交所成功沖刺 IPO,将成爲港股激光雷達第一股,同時也是繼禾賽後,國内第二家上市的車載激光雷達公司。
去年以來,伴随着激光雷達成本大幅降低,新能源汽車輔助駕駛的落地應用快速催生了激光雷達的市場需求,場内玩家出貨量高速增長,産業一片向好。
然而,縱觀已經上市的激光雷達企業,要麽虧損加劇;要麽市值腰斬;要麽走向合并,資本市場的冷淡與激光雷達産業的火熱形成強烈反差。
在冰火兩重天的境況下,速騰聚創在此時沖擊 IPO,是否是正确的選擇?
百億級獨角獸,年虧損超 20 億
伴随着招股書的遞交,速騰聚創的财務狀況也得到了披露。
圖片來源:招股書
财務方面,速騰聚創 2020-2022 年收入分别爲 1.71 億元、3.31 億元、5.3 億元,呈現大幅上漲的趨勢。
相比于收入的表現,速騰聚創的虧損擴大更爲明顯,三年間分别錄得年内虧損達 2.21 億元、16.55 億元及 20.86 億元。在毛利 / 毛損一項,速騰聚創在 2022 年從 2021 年盈利 1.4 億元走向了虧損,2022 年虧了 3929.5 萬元。
對于這一财務狀況,速騰聚創在招股書中表示," 由于我們最近才開始固态激光雷達的商業化,或會繼續處于經營虧損和淨虧損狀态 "。
更值得注意的是,速騰聚創資産總額爲 34.3 億元,但其負債總額卻高達 84.6 億元,資産負債率已經高達 247%,流動資産與流動負債之比接近 1:3。
資産方面,速騰聚創在深圳有兩個自有制造中心——其中,紅花嶺工廠占地約 13000 平方米,生産固态激光雷達,每月設計産能約 46800 台;石岩工廠主要生産 R 平台激光雷達。
另外,速騰聚創還通過與合資企業立騰創新(速騰聚創與立訊精密組建的合資公司)在東莞投資一個制造中心。結合 2021 年與捷普合作建立的代工廠,速騰聚創已在深圳、廣州、東莞三地建立産線。
産品層面,速騰聚創目前已經推出了三種激光雷達平台—— M 平台、E 平台、R 平台。其中,R 平台是速騰聚創最早進行開發的機械式激光雷達産品序列,主要用于工業機器人、無人物流車、Robotaxi 車型上。M 平台産品屬于半固體激光雷達,已推出 M1、M1P 和 M2(計劃于 2023 年量産);E 平台即是應用 Flash 技術的固态激光雷達産品平台,去年推出補盲雷達 RS-LiDAR-E1,主要用于 ADAS 近距離補盲。
截至 2023 年 3 月 31 日,速騰聚創已累計交付超過 10 萬台激光雷達,包括菜鳥、小鵬、廣汽集團等都是速騰聚創的定點客戶。
目前在激光雷達行業,速騰聚創應該是獲得國内最多車企定點的廠商。招股書最新數據顯示,截至 2023 年 3 月 31 日,速騰聚創定點合作汽車整車廠及一級供應商已有 21 個,覆蓋 52 款定點合作車型。
速騰聚創之所以能夠獲得國内最多車企定點,離不開其背後助力的資本力量。天眼查顯示,速騰聚創此前共進行了 10 次融資,最近一次是發生在去年 10 月的 G 輪融資,今年 4 月完成 G-1 系列 4 億元融資和 G-2 系列 7.9 億元融資,共募資 11.9 億元。
穿透速騰聚創的股權結構可以看到,包括吉利控股集團、北汽集團、廣汽集團、小米、菜鳥等都是速騰聚創的投資方。其中,菜鳥持股爲 11.03%;吉利通過 GCF 持股爲 1.72%,湖北小米長江産業投資基金通過上海籽月持股爲 2.35%;北京汽車通過上海安鵬持股爲 1.19%,通過北汽華金持股 0.53%。
但需要指出的是,取得車企定點訂單并不能保證收入,一方面取決于車型産品的出貨量表現,另一方面,還關乎速騰聚創的 ADAS 産品能否帶來正向盈利。
燒錢的 ADAS 生意,車企的錢不好掙
對速騰聚創來說,乘用車 ADAS 市場是必須拿下的陣地,也是造成其巨虧的深淵。
2016 年,速騰聚創發布了 16 線半固态激光雷達,直接殺進 Velodyne 的 16 線激光雷達 "VLP-16" 的地盤,用 " 更好的性能表現,更便宜的價格 " 搶奪 Velodyne 的市場份額。
從各項參數來看,速騰聚創的産品測量距離超過 150 米,測量精度小于 2cm,出點數爲 320000 點 / 每秒;作爲對比,VLP-16 的測量距離爲 100 米左右,測量精度小于 3cm,出點數爲 300000 點 / 每秒,但兩者售價相差約 5500 元,前者售價 4.68 萬元,後者售價 7999 美元(按當時彙率:折合人民币約 5.23 萬元)。
不僅如此,當時還有市場消息指出,速騰聚創不計虧損,提供 7 天包退換、不滿意就換新、7 × 24 小時的服務,這對隻在國内設置銷售部門,服務缺位的 Velodyne 來說,無疑是精準打擊。
雖然後來雙方卷入了專利糾紛,但在一系列事件之後,Velodyne 決定 撤離中國市場,速騰聚創以及國内其它激光雷達廠商開始紮根、生長。
" 相比于其它激光雷達廠商,速騰聚創在商業化方面做得更好。" 一名激光雷達行業從業者評價道。招股書顯示,速騰聚創所生産的激光雷達産品用于 ADAS(Advanced Driving Assistance System,高級駕駛輔助系統)、機器人兩大場景。
公開資料顯示,其 2021 年拿下阿裏巴巴菜鳥網絡、上汽集團與北汽集團的戰略投資的同時,也進軍了低速車和機器人市場,成爲菜鳥網絡、高仙機器人、酷哇機器人、行深智能的供應商,而後又陸續與小馬智行、Auto X、圖森未來等自動駕駛公司達成合作,成爲 L3、L4 級别高階自動駕駛的核心裝備。
這還隻是剛開始,速騰聚創真正打開市場是在 2021 年。當時,速騰聚創在美國 CES 上展出其 MEMS 半固态激光雷達 M1 (SOP 版),同年對外發售,獲得了小鵬 G9、廣汽埃安 AION LX 、 威馬 M7 等車型訂單。
圖片來源:速騰聚創
當時市場上面向 L2 級自動駕駛的半固态激光雷達相對較少,能夠通過車規且實現量産的更是少數,由此,速騰聚創 M1 獲得了先發優勢,這也讓其獲得了許多車企的青睐。
Yole 統計數據顯示,2021 年全球車載激光雷達市場,速騰聚創位列第二,占比達 10%,排在其前面的是法雷奧,占比達 28%,彼時大疆、圖達通、華爲、禾賽等廠商的份額都在速騰聚創之後。
随後,2022 年主機廠對高階輔助駕駛的需求集中爆發更是進一步加速了車規級激光雷達的量産。也正是在這一年,速騰聚創用于 ADAS 的激光雷達産品銷量從 2021 年的 4000 台翻了 9 倍不止,達 3.69 萬台。
根據國際頂級金融分析機構 S&P Global(标準普爾)2022 年調研分析數據顯示,速騰聚創是全球激光雷達企業在車載前裝市場獲得的定點合作汽車企業數量最多的廠商,達 18 家,排在其後的是華爲、大陸、禾賽、大疆覽沃等廠商。
不過,速騰聚創赫赫戰果其實是燒錢換來。招股書顯示,ADAS 系列産品 2022 年銷量占比已經高達 65%,而收入貢獻卻隻有 30%。
爲了擴大出貨量搶占市場,激光雷達廠商在定價上多是走 " 低價換量 " 的路線,速騰聚創同樣如此。速騰聚創去年 ADAS 産品線的收入爲 1.6 億元,結合出貨量可粗略計算其單價約爲 4050 元 / 台,相比上一年過萬的價格減少了一倍不止。在單品毛利率擠壓之下,速騰聚創在 2022 年首次出現了毛利轉虧。
" 若無法以理想的價格出售産品,我們的業務、經營業績和财務狀況都将受到不利影響。" 速騰聚創在招股書中提到。足以想見,低價競争的态勢還将持續一段時間,而這也将對其财務表現帶來更大壓力。
上市僅是開始,更難的路在後頭
事實上,速騰聚創的經營難題不是一家獨有,而是整個行業的共性問題。
相比此前激光雷達集中應用于 Robotaxi 後裝市場,近年來随着越來越多量産車的應用,激光雷達打開了全新的應用空間,部分激光雷達供應商的年出貨量更是從原來的萬台增長到十萬台規模,躍升了一個等級。
無疑,乘用車釋放出的大量需求加速了激光雷達行業規模化應用。一位激光雷達企業創始人曾向钛媒體 App 表示,現在激光雷達行業正處在泡沫破滅期向黃金增長期發展的階段。該創始人表示," 洗牌或是淘汰,最主要的是要看何時跑通商業閉環。"
其所指的商業閉環,一是指激光雷達對于實現自動駕駛是否必要,尤其是頭部玩家特斯拉宣布棄用激光雷達,并通過軟件算法将激光雷達的優勢逐漸拉平之後,關于激光雷達的去留尚未休止。
二是指向激光雷達的成本問題,能否實現技術與成本的平衡是激光雷達能否大規模應用的關鍵。要知道,在 2018 年單顆激光雷達的售價達到十萬美元級别,盡管後來出現了半固态産品,将單價下探至 500-1000 美元,但其價格成本仍遠高于攝像頭、毫米波雷達、超聲波雷達等其他車載傳感器。
今年以來,汽車行業引發 " 價格戰 " 對整個産業鏈條來說是一次成本的大考驗,主機廠從以往的卷性能、堆料變成卷性價比,目前市場上已有部分自動駕駛解決方案供應商推出了隻用一顆激光雷達的解決方案以實現降本。
一邊是激光雷達廠商壓縮利潤率的虧本叫賣,一邊是主機廠在極緻性價比面前對激光雷達的這一高成本器件的減配。對激光雷達廠商來說,輔助駕駛的落地應用催生了大量的需求,而基于性價比的考量又将其逼向懸崖。
在激光雷達市場 " 冰火兩重天 " 的發展态勢下,二級市場是否會爲其狂熱,還需要劃上一個問号。
Velodyne 就是反映資本對激光雷達行業态度的最佳寫照,作爲全球首家激光雷達上市公司,Velodyne 曾是走在行業前列高精尖企業,但由于持續的虧損,其在去年宣布與另一家激光雷達初創企業 Ouster 合并。
今年第一季度,全球八家激光雷達上市企業中,包括禾賽、Ouster、Cepton、Innoviz、Aeva、Luminar、AEye、MicroVision,有七家出現了不同程度的虧損,僅有禾賽一家在該季度轉虧爲盈。但即使是實現了正向盈利的禾賽,在資本市場的表現也并不亮眼——截至發稿,其股價已從每股 19 美元的發行價跌至 11.29 美元。
對此時沖擊港股 IPO 的速騰聚創來說,如何在出貨量占大頭的 ADAS 市場實現商業化,獲得正向盈利,在二級市場赢得投資者的信心,是其需要思考的一大難題。
上市僅是開始,更難的路還在後頭。
(本文首發钛媒體 App ,作者 | 肖漫,編輯 | 張敏)
更多精彩内容,關注钛媒體微信号(ID:taimeiti),或者下載钛媒體 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