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 之家 5 月 12 日消息,據科技日報報道,5 月 12 日是我國第 16 個全國防災減災日,從全國防災減災日首屆防震減災科普主場活動上了解到,國家地震烈度速報與預警工程已經完工,我國建成世界最大的實時地震觀測網。
圖源 Pexels
中國地震局工程力學研究所研究員、國家地震烈度速報與預警工程總工程師馬強介紹,該系統能在破壞性地震波到達前提供幾秒到幾十秒的寶貴時間,讓人們采取避險措施,減少傷亡。此外,關鍵基礎設施如高速列車、燃氣管線和核反應堆可以及時采取緊急措施,防止次生災害的發生。
爲了實現有效的地震預警,不僅需要密集的地震觀測台網和可靠的自動化處理系統,還需要低延遲的通信網絡和多渠道的緊急信息發布系統。
馬強透露,國家地震烈度速報與預警工程已經于 2023 年年底建設完成,并已形成業務化運行。該工程使我國重點地區形成秒級地震預警能力,在全國形成分鍾級地震烈度速報能力。工程建成後,依托電視、廣播、互聯網、新媒體、信息接收終端等發布平台,爲我國各級政府、社會公衆、中小學校、行業企業等不同用戶提供地震預警、地震參數速報、地震烈度速報、地震動參數速報等産品信息服務。
IT 之家注意到,馬強還強調了地震預警系統的局限性,指出它并不适用于所有地震和所有影響區域。技術上的預警盲區、破壞嚴重地區的短預警時間,以及預警時間的秒級計算都是其局限所在。他提醒,地震預警隻是減輕地震災害的多種手段之一,要降低地震災害風險,需要多措并舉。馬強呼籲公衆科學認識地震災害,有效利用預警信息,以最大限度發揮預警系統的減災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