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也就是北京時間 8 月 27 日,WTT 中國大滿貫開票,可票價一經公布,立即引發了軒然大波。
盡管在官方通稿上宣稱的是 " 票價 88 元起 ",但這個有了這個 " 起 " 字,想必大家是懂的都懂。
果不其然,88 元隻能買到第一輪資格賽的票,一旦進入正式淘汰賽,票價就開始急速飙升。而到了決賽,票價更是來到了一個令人瞠目的地步——哪怕是最便宜的 E 區,也要 888 元,而内場 A 區更是高達 1688 元。
就算不考慮有多少能夠買到原價票(國情你懂的),這個票價看上去也确實稍稍有些高了。
也難怪不少乒迷在個人社媒上高呼,看不起比賽,不買票了!
可對比一下剛剛結束的中超上海德比,票價爲 380 到 880;即将開始的英雄聯盟 LPL 夏季總決賽,票價爲 388 到 1088;劉德華的内地演唱會,票價是 780 到 2580。
以及,同等規格的 WTT 新加坡大滿貫,門票價格亦差不多落在這個區間。
再考慮到乒乓球館能夠容納的觀衆本來就不算多,作爲最頂級的乒乓球商業賽事,這個定價似乎也說得過去。
那麽,爲什麽乒迷們會覺得這個票價貴了,并且喊出了不買票的口号呢?
事實上,這事兒還真是中國大滿貫遭遇了無妄之災——大部分乒迷們,并不是真的在抱怨球票價格高昂,他們實際上是在發洩自己被賽事方當做 " 掏錢工具人 " 的怒火。
一直以來有關注乒乓賽事的觀衆多少應該對國乒遭遇飯圈侵襲這個事兒有些基本了解,如果不了解的話,可以參考筆者的拙作——
【乒乓】乒協出手!要嚴厲整治飯圈!但恐怕他們很難做得到 ……
總而言之,簡單解釋起來大概就是,真正願意爲國乒掏錢買門票觀賽的球迷裏,有相當大一部分并非是出于受到賽事吸引,而單純隻是爲了支持自己喜歡的球員。
尤其是本屆巴黎奧運會前後,三大女單主力各自的支持者之間恩怨糾纏 ……
極端粉絲現場倒戈陳夢,國乒與 " 飯圈 " 的糾葛由來已久
【乒乓】瘋狂!王曼昱粉絲圍堵教練隻爲鳴不平?她還有機會上奧運女單嗎?
還有早就不堪飯圈騷擾的樊振東(至少他本人在電視采訪中默認了是飯圈的問題)……
這就使得國乒的 " 反飯圈 " 成爲了一種暫時的 " 政治正确 ",盡管 " 該如何去定義飯圈 "," 什麽樣的行爲才算飯圈 ",以及 " 是誰在引導飯圈 " 這些個更爲深入的問題似乎根本大家就選擇性地避而不答了。
事實上,在一些死忠的乒迷群體看來,分明是國乒把自身這兩年來青訓工作和管理工作的失誤,全部甩給了所謂的 " 飯圈群體 "(盡管這個群體也确實做了一些到總局門口拉橫幅之類的破事兒),并且有意無意地對 " 飯圈群體 " 的定義擴大化,甚至還隐隐展現出了要切割的趨勢 ……
結果呢?票價高昂的 WTT 門票,靠誰來買單?靠那些隻看電視轉播的 " 懂球俠 " 嗎?
這一切的舉動,讓這些死忠的球迷群體感到了背叛和憤怒,尤其是當 WTT 中國大滿貫的宣傳視頻在網上放出後,這種怒火達到了頂點。
這則宣傳視頻中,其餘參賽選手的台詞都是 " 我們北京見 ",偏偏孫穎莎和王楚欽的台詞卻是 " 快來買票吧 "
好嘛,原來賽事主辦方也是懂怎麽搞 CP、炒熱度的,這到底誰才是飯圈啊?
而且說實在的,在乒迷看來,這吃相也确實有點不太好看——敢情要我們掏錢的時候,就拿莎頭出來遛粉絲;出了問題的時候,就是飯圈影響國家隊?
更不用說就在 10 天前,WTT 官方剛剛爲莫雷加德和陳夢呐喊助威,而衆所周知,這兩位在奧運會裏擊敗的恰好正是 ……
這騷操作真是讓乒迷們頭皮發麻,也難怪他們會生氣地說不想買票了。
話又說回來,WTT 本來是目的就是要仿效職業網球,進一步将乒乓球比賽市場化和商業化,以期待有一日可以做到讓 WTT 的四大滿貫影響力平齊甚至是超越三大賽。
但有雄心壯志是好事,起步艱難又是另一回事,原本打算設置的四個 WTT 大滿貫,最終也隻有新加坡大滿貫順利落地。
甚至于各種冠軍賽、挑戰賽也因爲賽程緊、獎金低而被球員吐槽過。
若不是劉國梁進入了 WTT,一力拉來了新鄉、蘭州、太原這些中國城市作爲主辦地撐住了場面,恐怕 WTT 都很難熬過疫情後的艱難時光。
到了最近這兩年,随着新加坡大滿貫的逐漸常态化(可見主辦方應該是賺到錢了),沙特大滿貫和中國大滿貫也加了進來。
可以說,從球員、到主辦方、再到市場,WTT 賽事當中的 " 中國元素 " 幾乎是不可磨滅的——相比之下,在世界乒壇當中占據第二梯隊的德日韓,就顯得對 WTT 賽事興趣缺缺,尤其是日乒協自己搗鼓的 T 聯賽如今已經實現了收支平衡(盡管賺得很少),更是不會輕易讓出富得流油的日本市場。
在這樣的大背景下,WTT 的中國大滿貫能否順利落地,事實上是關系到了中國乒壇許多人和許多大計劃的一系列後續展開——也怪不得主辦方稍微動了點心思,搞了點 " 歪門邪道 " 的擦邊宣傳。
但,正如筆者在此前文章中說過的,乒乓球這個項目,在轉播上有一定的先天限制,在商業化的道路上很難做到像足球、籃球和網球那樣将收益的大頭堆在電視轉播費當中,自然也很難把賽事 IP 當做項目的核心資産。
所以才有了看上去高價的門票,以及确實是高價的紀念品。
老實說,商業化這種東西,本來就是一個願打一個願挨的事兒,甭管定價多少,人家隻要能夠賣得出去,也隻能贊一聲好本事。
而且,通過過去十來年的摸索,國乒推出的運動偶像戰略可以說是在商業化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無論場外因素如何,你也必須承認,國乒目前的商業影響力,的确讓球員們獲得了遠超前輩的收入水準。
問題在于,大家都很喜歡問的那句話——可是,代價呢?
代價就是賽事 IP 隻能靠與明星球員的深度綁定,這也導緻了 WTT 棄賽就強制賦 0 分的騷操作,畢竟,一旦沒有了明星球員,賽事本身的吸引力就下降了許多。
可密集的賽程、相對偏低的獎金,也導緻了 WTT 賽事對于那些真正的大咖缺乏吸引力,比如陳夢和樊振東這次就義無反顧地退賽了(2000 個積分啊),特别是樊振東這樣渾身傷病的老将,WTT 賽事體系對于他來說,絕對是不友好的——畢竟他要是想劃水養傷去沖擊三大賽的話,說不定到時連入場積分都湊不齊。
而對于孫穎莎、王楚欽這些偏新生代一些的球員來說,他們卻反而更習慣于這樣的偏商業化的環境。
至少,在央視的冠軍面對面節目中,面對主持人提出的如何看待自己的粉絲這一問題,樊振東和孫穎莎給出的完全是兩種不同思路的回答。
更不用說,WTT 賽事的火熱,在事實上必然對國内的乒超聯賽熱度進行了分流(這兩年誰還記得有乒超嗎)……
以及,爲了給 WTT 賽事搭台子,國乒好不容易做起來的、口碑和商業效果都不錯的 " 地表最強直通賽 " 系列 IP,如今已基本屬于半棄養狀态 ……
所以,這一次的 WTT 中國大滿貫輿論風波,并不是一個簡單的球迷宣洩怒火的輿論事件,背後折射出來的,是未來國乒轉型道路的躊躇不定。
是徹底商業化,還是兩條腿并行?
還有剛剛培養出的死忠乒迷市場,後續應當如何運營?
國内的乒超聯賽,應當以何種方式與 WTT 賽事體系接軌?
國内原有的青訓體制,未來又會走向何方?
這些都是影響到國乒未來十年、甚至是數十年的關鍵性問題,接下來要怎麽去走這條路,恐怕需要慎之又慎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