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花 30 萬元左右,買了一輛車長超過 5 米的 SUV,是不是意味着就達到了普通家庭購車的天花闆呢?
在由合資品牌主導的燃油車時代裏,這個觀點基本是成立的。因爲森嚴的品牌與車型等級,讓 30 萬元 5 米級 SUV 之後消費再升級的代價,變得無比巨大。
所以,合資旗艦 SUV 市場應運而生。
不管是開拓合資旗艦 SUV 市場的漢蘭達,還是将合資旗艦 SUV 市場推向頂峰的途昂,都曾是市場中緊俏的加價車型。因爲這這類車型,在品牌力、産品力、功能性、性價比的平衡上,已經做到了燃油車時代的頂點。
但從 2017 年途昂上市,到 2021 年後中國各類新能源汽車快速崛起,僅僅不過四五年的時間裏,合資旗艦 SUV 的産品壁壘就遭遇了嚴重的沖擊。盡管在 2022 年後,仍然有大衆攬巡、日産探陸這樣的車型入場,但不可否認整個市場的熱度已大不如前,終端優惠也早就成爲了市場常态。
所以,合資旗艦 SUV 市場,還有再擴張的機會嗎?
利潤奶牛也要扛起規模的擔子
關于合資旗艦 SUV,并沒有一個非常明确的定義。我們在這裏,就選取了 2023 年銷量排名前八的合資品牌中最高級别的國産 SUV,對它們的銷量進行讨論。
它們分别是途昂、途昂 X、攬境、攬巡(大衆)、漢蘭達、皇冠陸放(豐田)、冠道、UR-V(本田)、樓蘭(日産)、昂科旗(别克)、勝達(現代)、探險者(福特)、開拓者(雪佛蘭)。
在今天的輿論氛圍裏,可能很多人會覺得這 13 款合資旗艦 SUV,在過去幾年裏銷量銳減。但若我們看銷量數據,就會發現這個市場的規模其實還是相對穩定的。2021 年合資旗艦 SUV 市場因爲一批全新車型的增量增長了 12%,2022 年合資旗艦 SUV 市場跟随大環境下滑了 7.5%,而在 2023 年雖然還有零星新車增量加入,但整體銷量已經保持在了一定的體量上。
而這背後一個很大的變化是,旗艦 SUV 從過去合資品牌的利潤奶牛,變成了要兼顧利潤與規模的角色。
過去,廣汽豐田的經銷商爲了拿到一輛漢蘭達的進貨配額,可能必須要搭上一些走量但不掙錢的車型。這種廠商共同營造的畸形供給關系下,經銷商爲了盈利,在 " 不愁賣 " 的漢蘭達上進行加價,幾乎是必然的行爲。其它合資旗艦 SUV,在上市前期,差不多也是同樣的情況。
但是,合資品牌在過去幾年裏,走量市場受到了極大的影響。合資品牌 10 萬元以下的入門車型幾乎全軍覆沒,10-20 萬元的主力家用車型也在以每年 13% 的跌幅下滑。當基盤受損,合資品牌 20 萬元以上的車型,已經不能再安穩地做 " 利潤奶牛 " 了。
另一方面,當同樣價格段開始出現了體驗更好的選擇時,比如自主品牌或者新勢力的新能源車,或者對功能性要求不高的消費者轉而去看降價後的豪華車時,合資旗艦 SUV 不論是誰,都不再有加價的理由。
這種内外交困之下,合資旗艦 SUV 們面臨兩個選擇:
第一個選擇就是放開優惠、以價換量。對于曾經熱銷的熱門車型,這條路在短期還是能夠起到止跌回穩的效果,但對那些終端價格早已打穿的車型,其實起不到什麽作用了。比如漢蘭達和皇冠陸放,在去年下半年優惠放大後,銷量出現了小幅回升,但對于終端優惠一直很大的途昂、昂科旗等車型,銷量已經不會出現大的變化了。
第二個選擇則是把自己變成瞄準小衆用戶、難以取代的價值産品。比如同級别唯一縱置後驅平台、兼顧輕越野的探險者,2023 年銷量同比增長 32%,既是除全新車型外同比增速最快的合資旗艦 SUV,也是終端優惠最爲 " 克制 " 的合資旗艦 SUV 之一。這類産品的策略,就是放大産品特性,挖掘性格标簽清晰的一群用戶。
但不管是哪個選擇,都意味着合資旗艦 SUV 已經不再是那個能躺着掙利潤的市場,而是必須要撐起一定的規模。因爲在合資品牌整體向中高端市場收斂時,旗艦級車型一旦陷落,就幾乎等同于在中國市場被徹底邊緣化。
後來者,還有沒有空間?
幾年前,在同一價格段,合資旗艦 SUV 和豪華 SUV 本各自安好,各占一片領域。但如今,合資旗艦 SUV 所在的價格段正進入全面混戰階段。
我們對 25-40 萬元的價格段進行觀察,這個市場從的規模從 2020 年大約 210 萬輛增長至 2023 年的 363 萬輛,四年複合增長率高達 20.1%,是中國車市過去幾年裏最有活力的市場。
但當我們将 25-40 萬元價格段按照主流合資品牌、海外豪華及進口品牌、自主品牌進行分類,三大類品牌的四年複合增速分别爲 10.7%、9.5% 和 92.7%。也就是說,自主品牌新能源車的高速擴張才是這個市場活躍的核心。
從普遍性的消費選擇來看,25-40 萬元區間的消費者,首選傳統豪華品牌,次選自主品牌的高端新能源車,最後才會選擇合資品牌的旗艦車型。因爲在 2023 年,自主品牌在 25-40 萬元價格段的份額,已經超越了主流合資品牌,而且 2023 年主流合資品牌在這個價格段的銷量增長率,隻有 1.5%。
所以,從銷量和份額兩個維度來看,合資品牌的旗艦 SUV 依然有市場空間,這個空間大約是每年 30-40 萬輛的規模。但同時,這個市場的人群已經基本固化,沒有太大的增長空間,不會因爲新車進入,需求就會成比例擴張。比如 2023 年的全新車型攬巡,給合資旗艦 SUV 市場帶來了超過 3 萬輛的增量,但 13 款合資旗艦 SUV 的累計銷量,反而微跌了 0.4%。
而且,從自主品牌在這個級别投放的大尺寸 SUV 來看,比如理想、比如問界,産品定義已經與合資旗艦 SUV 完全不同。這意味着日益擴張的自主品牌新能源車與合資旗艦 SUV,在人群上并沒有什麽交集,而且大概率是後者的人群在向前者單向流動。
而留在合資旗艦 SUV 市場的人群,會更偏于務實化。如果某個合資品牌在中小尺寸車型尚有較大的消費基盤,那麽提供一款大尺寸、全功能的旗艦 SUV,爲本品牌體系内的存量提供升級換購的選項,已經是合資旗艦 SUV 最能抓住的用戶。
比如最近開始預售的日産探陸,一定就是用有力的置換政策與用戶溝通,盡可能留住軒逸升級的人群,這就是打開銷路的唯一途徑。否則,無論是與大衆、豐田這種尚有一定溢價能力的頭部合資品牌競争,還是去和問界、理想這種對消費心智有強大感染力的自主新能源品牌硬拼,情況都不會極其不容樂觀。
寫在最後
合資旗艦 SUV,沒有輿論渲染地那麽岌岌可危,但也的确沒有太多增量可言。在今天這個時代,沒有進步就意味着要被對手吃掉份額,而作爲防守的一方,合資旗艦 SUV 最要做的,就是減少小車升級的流失率,在主流家用市場不斷被侵蝕的情況下,盡可能多地留住過去的消費基盤。
隻不過,這套打法依然是建立在傳統燃油車那種循序漸進的、遵守既定規則的升級基礎上。當自主高端新能源品牌,開始用颠覆性的産品和不講理的營銷,去不斷刷新全年齡層的消費認知時,留給合資旗艦 SUV 們,尤其是傳統燃油車們可以操盤的市場空間,會越來越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