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化裝備有失敗概率,打石頭也會不知道一錘敲下去能變成什麽樣。
不久前,知乎上有一個這樣的問題:" 你有什麽小衆愛好?"
下面一條極其清奇的答案引起了不少關注:打石器。
" 就是模仿古人,制作打制石器以及同時代的各種東西。"
随後,這位名爲 " 螳螂在後 " 的答主曬出了他親手打的五花八門的石器。
撿石頭、打石器——許多玩家還在生存遊戲中重複這些動作時,螳螂已經從在現實中實現了 " 手搓 " 石器,從匕首到長矛一應俱全,手斧鋒利得能劈肉,正像知乎帖子下大多數觀衆給出的評價:兼具美觀和實用性。
螳螂最開始學習這門手藝的确以實用爲目的:野外求生。在沒有刀的情況下,挑塊合适的石頭,敲個鋒利的石頭片足夠應急。
但随着手藝日漸熟練,在螳螂看來,實用之外,打石器逐漸成了他克服現代生活焦慮乃至重新認識自我的途徑。
1
螳螂與石器的結緣,還要從 " 螳螂在後 " 這個 ID 說起。
二十年前,螳螂正在上小學,那個時候他還叫作 " 小唐 "。
小唐從小生活在新疆。這裏較少的人工開發更多地保留了土地的原始風貌,廣袤的土地造就了多樣的自然景觀,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又帶來了物種的多樣性,孕育了複雜繁多的野生動物。
在這種環境下成長的小唐,從小就對大自然極爲親近,更是對昆蟲展現出了癡迷的姿态。小唐把每天課後的空閑時光都用在了抓蟲子、養蟲子、玩蟲子上。因爲太過喜歡昆蟲,他被同學們取了外号——螳螂。
後來他發現這個 ID 實在太常見了。有一次遇上用戶名不允許重複的網站," 螳螂 " 又已經被别人捷足先登,小唐從小學生有限的成語庫存中,搜腸刮肚地挑了一句 " 螳螂捕蟬,黃雀在後 ",保留首尾,攢了 " 螳螂在後 " 這個 ID 出來,然後一直用到了現在。
對昆蟲濃烈的興趣,驅使着螳螂在後來的生活中學習了很多昆蟲知識。高中時,他已經成爲了當地小有名氣的昆蟲愛好者。
螳螂喜歡昆蟲,也喜歡把昆蟲知識,和對昆蟲的熱情傳遞給别人。高中畢業的暑假,螳螂在當地的教育培訓機構兼職做了昆蟲老師,負責帶小朋友到野外觀察昆蟲,講授昆蟲知識。
螳螂和小朋友
随着長時間在戶外活動,螳螂逐漸察覺到一些問題。他認爲人類實在太過依賴工業制品,一旦日常中司空見慣的工具不在手邊,就會陷入巨大的不便。于是螳螂對打制石器産生了興趣,在他看來,古人類敲片石頭就可以代替刀具這簡直太酷了。
不過當時萌生的興趣,到最後也僅限于興趣。因爲在 2015 年前後,中文互聯網上關于打制石器的内容過于匮乏。螳螂既找不到入門的資料,也找不到可以交流的愛好者。這個興趣暫時被擱置了下來。
真正開始把打石器的想法付諸實踐,是螳螂上大學之後的事了。
2
有極大興趣。高中的時候,他在《饑荒》上投入了很多時間。上大學後,螳螂有了很多可以自由支配的時間,嘗試了更多遊戲。
而育碧在 2016 年發售的《孤島驚魂:原始殺戮》對他造成了極大影響。
《原始殺戮》雖是一款動作冒險遊戲,但背景設定在公元前 1 萬年的石器時代,遊戲中充滿着猛犸象、恐狼、劍齒虎等野生動物。玩家扮演一名手無寸鐵的獵人,一路成長爲部落首領。
由于遊戲背景設定在史前時代,玩家不能購買食物和武器,隻能自己學習覓食,從各地搜集木材和石頭制作長矛、手斧和弓箭等武器。随着玩家逐漸成長,成爲部落首領後,還要負責管理和保護他的部落成員,并帶領其他人遠離危險。
《原始殺戮》再次點燃了螳螂對打制石器的熱情,也讓他對野外生存産生了濃濃的興趣。而此時的螳螂也學會了 " 魔法上網 ",他開始找國外的石器資料學習,觀看外國愛好者的教學影片,自學打制石器,磨煉野外生存技巧。
螳螂和 " 野生霸王龍 " 搏鬥
說起國外的打制石器環境,螳螂不乏羨慕之情。受曆史和文化因素影響,在一些國家和地區,,打制石器這門手藝并沒有斷代。像是歐美、澳大利亞這些國家的打制石器氛圍非常濃厚,技藝高超的手工藝者如雲。
甚至,疫情之前有些國家每年都會舉辦打制石器節,邀請專家講授石器知識,參與者可以嘗試采集食物、生火、打制石器乃至捕獵的全部流程。石器愛好者們擁有可以充分交流的環境,新人也有快速成長的土壤。
2018 年丹麥石器節
反觀國内,因爲愛好太過小衆,螳螂走了不少彎路。最初開始打石頭的時候,他以爲一定要用燧石、黑曜石做材料,特意在網上買了很多,甚至爲了購買原石一度節衣縮食。
淘寶上黑曜石的價格
後來螳螂才知道,做打制石器的材料不一定要用黑曜石,像是瑪瑙、石英岩、角岩等各種含矽量高的石頭,都可以打出平滑鋒利的斷口。而這樣的石頭極爲常見,在自己的老家新疆,就有着大片可以用于打制石器的原材料。
亮閃的貝殼狀斷口是優質打制石料的标志
于是螳螂把尋找原石的目光從淘寶轉移到了山上,有了更多在山裏活動的時間,也有了更多磨煉野外生存的時間。
螳螂在山裏尋找原石
後來螳螂還一度成了百度 " 生存狂 " 吧的小吧主。我們此前曾報道過生存狂吧,而當時螳螂發的帖子便恰好入了鏡。
奇妙的緣分
原文章把生存狂吧的用戶分爲了 " 備戰者 " 和 " 幸存者 " 兩派,提到 " 備戰者 " 偏向 " 種菜流 ",而 " 幸存者 " 走的則是 " 吃雞流 "。
" 幸存者 " 一流派的支持者不會事先籌措太多的 " 身外之物 ",他們更注重于鑽研掌握各類應急求生技能,做好了災難發生時在外四處流浪維生的準備。他們熱衷的話題是讨論廢土環境下便攜防身武器。
如果按照這個分類标準,螳螂可以看作是最極緻的 " 幸存者 " 派,此時的他已經掌握了随手撿起一塊石頭就能變成武器的終極技能。
螳螂
3
随着學到的知識越來越多,打石器的手藝越來越精巧,螳螂也産生了一些登高望遠的孤獨感。螳螂想找些愛好者集聚地交流經驗,組織一些線下聚會,但終究是知音難覓。最終螳螂認識了幾個能一起聊石器的朋友,但僅限于線上交流,大家各自都沒有見過面。
冷清
而身邊的一些朋友,總是不乏有看到螳螂打石器産生興趣,嘗試之後又飛快放棄的案例。
雖然打好的石器看起來頗爲精美,但實際上一錘一錘的打制過程充滿了乏味和無聊。并且在這個過程中,還要小心提防石片飛濺傷人,注意防護粉塵入肺。
工作途中蒙住口鼻十分重要
但這個常人操作起來極其無聊的過程,在螳螂看來卻别有一番味道。
螳螂說打石頭就像在遊戲裏強化裝備,但他享受的卻不是強化成功後的成就感,而是未知帶來的驚喜。強化裝備有失敗概率,打石頭也會不知道一錘敲下去能變成什麽樣。螳螂說有的時候自己辛苦敲了半天的石頭,極大可能在最後一兩錘就變成了碎片。
這種未知的壓迫感讓每一錘都充滿挑戰,每成功地敲下一錘,都是在釋放自身的壓力,這種釋放會讓人感到愉悅,促使着他一次次尋找又接受挑戰。
大學畢業後,螳螂留在了自己讀書的城市天津,繼續從事他喜歡的職業——昆蟲教師,仍然是和教育機構合作的自由職業。
螳螂向小朋友展示石斧劈瓜
這份職業的好處是給螳螂留出了充足的自由時間,工作後他仍然能夠繼續堅持自己的愛好,乃至這份愛好反哺了他的生活:螳螂精湛的手藝吸引了許多顧客專門找他定制石器,大多是個人收藏家、小型博物館、曆史老師。
其中也有一些有意思的顧客,比如,螳螂曾遇到一對父母,給自己家小孩定做了一支耒耜,讓小孩去鄉下體驗種地。在其他小朋友還在參觀博物館的時候,這位小朋友已經直接把做原始人的體驗感拉滿了。
耒耜,古代耕地用的像犁的農具
除此之外,因爲熱愛石器,螳螂花了很多時間學習古人類知識。這些知識爲他提供了一個看待世界的全新角度,逐漸成了他克服現代生活焦慮乃至認識自我的途徑。
在他看來,人類在原始的生活方式中渡過了數十萬乃至上百萬年,而現代人類進入文明社會不過幾千年,進入工業社會不過幾百年,我們至今仍然還活在巨大的曆史慣性中。而這導緻現代社會産生了諸多問題,但當我們用祖先的眼光去審視這些問題的時候,許多看似不可理解的事情便能夠迎刃而解。
螳螂在這裏舉了一個例子:大多數女性會在 45 歲到 55 歲之間進入更年期,而處在這一時期的女性通常情緒波動較大、精力旺盛,乃至亢奮狂躁,給周圍人留下的觀感比較負面。
但如果以古人類的視角來看,原始社會中這一時期的女性剛剛克服了生存壓力和生育壓力。這些體力和精力都到達了巅峰的女性,可以更好地在男人們都出去打獵的時候守護營地,或者在農耕時代提供更多勞動力。
人類自身也是這樣。智人已經誕生了數萬年,物質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改變,但我們的大腦并沒有發生太多的變化,我們依然會感受到許多負面情緒。在螳螂看來,這意味着人類不可能隻靠物質生活飛躍克服負面心理狀态,每個人都需要從心理上認識自己,才能真正與生活和解。
身爲自由職業者,雖然擁有了大把時間,但難免會爲未來的不确定性感到焦慮。在捶打石器的叮當聲中慢慢整理自己的思緒,是螳螂對抗焦慮的有效途徑。
或許生活中我們每個人,都在靠自己的小小愛好,對抗着來自内部與外界的壓力。或許我們偶爾會聽到那個令人血壓飙升的問題:" 你玩的東西有什麽意義?"
但無所謂,至少擁有興趣愛好的人,比發問的人要有趣。
公衆号近期改版,文章容易在時間線消失
推薦把遊研社設爲星标,不錯過每一篇報道
點擊下方卡片關注遊研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