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剛在不久前在中國宣布閉店的 A 醇鼻祖—— RoC 若珂,因涉嫌通過虛假廣告誤導消費者,而遭遇了集體訴訟。

△圖源:ClassAction.org
該指控稱,ROC 若珂旗下産品 Retinol Correxion Deep Wrinkle Serum Cleanser ( 視黃醇抗皺修護深層祛皺精華潔面乳 ) 雖聲稱具有視黃醇的抗衰老功效,但實際上卻未能提供與視黃醇相關的承諾護膚功效。
因此,來自加利福尼亞州、伊利諾伊州、紐約州和密蘇裏州的購物者 Ivy Karina Vales、Tina Marie Barrales、Cindy Doerr、Adelina Pepenella 和 Kimberly Caudle 共同對 RoC 若珂提起了拟議的集體訴訟。
涉嫌産品誤導性宣傳
據外媒報道,在針對 RoC 若珂的集體訴訟中,原告希望代表任何在美國購買視黃醇沖洗型潔面乳的消費者,共同起訴該品牌違反了國家消費者保護法和不當得利,并尋求損害賠償。
訴訟稱,雖然消費者普遍了解視黃醇的潛在益處,但其大多不知道實現這些益處所需的生物過程;RoC 若珂在消費者對視黃醇認知受限下,借機欺騙性宣傳;基于其沖洗型的産品特性,以及視黃醇相對不穩定的化學物質屬性,RoC 若珂沒有妥善包裝 ( 在塑料容器而非鋁制容器 ) 導緻視黃醇失去功效。
其中,前文提到的生物過程即視黃醇必須在皮膚上停留足夠長的時間,以滲透到角質層 ( 皮膚屏障 ) ,并經曆維甲酸的轉化過程 ( 視黃酯 - 視黃醇 - 視黃醛 - 視黃酸 ) 。
△圖源:RoC Opco LLC 訴訟源文件
值得注意的是,據訴訟源文件顯示,這個過程需要幾個小時,而且必須重複,通常是每天重複,才有效果。
提及 RoC 若珂,據外媒此前報道,該品牌的發展曆史中,視黃醇在産品中的應用和研究,是濃墨重彩的一筆,如宣稱攻克視黃醇失活難題,推出第一款穩定的視黃醇産品,因此,其被稱爲 A 醇鼻祖。
而如今,這個靠視黃醇曾風靡一時的法國知名護膚品牌,卻被美國消費者,并專門代表 15 個州的買家,因視黃醇誤導性宣傳而被集體起訴,這意味着,該品牌在美國市場會遭遇消費者的信任挑戰。

從 RoC 若珂當前的境況來看,此前,在中國市場上,A 醇鼻祖閉店,敗退中國就引起了關注和讨論,而此次所面臨的集體訴訟,無疑會将其推上風口浪尖。
這從過往國際大牌所遭遇的集體訴訟案例中就可以窺得一二,譬如,此前,全球化妝品行業影響最廣的集體訴訟案例則是強生嬰兒爽身粉因含滑石粉成分被指控與卵巢癌、肺癌等疾病相關聯,從而引發曠日持久、賠償額巨大的多起訴訟。
強生、歐萊雅們難逃集體訴訟?
近年來,包含歐萊雅、寶潔、高露潔、科蒂等不少國際美妝巨頭都遭遇了集體訴訟。
其中,今年開年以來,歐萊雅就因旗下 CeraVe 适樂膚祛痘産品 ( 美國市場 ) 被指控含有高濃度緻癌物苯,而遭遇集體訴訟 ( 詳見 ) 。
另有不少國際美妝企業因産品質量安全問題、個人隐私、價格壟斷等原因面臨集體訴訟。
集體訴訟 ( Class Action ) 是一種法律程序,允許一個或多個原告代表具有相同或相似法律訴求的群體 ( 即 " 集體 " ) 向法院提起訴訟,适用于當大量個體因同一事件或行爲遭受類似損害時。其核心目的是高效解決大規模糾紛,避免重複訴訟,同時降低個人維權成本。
集體訴訟最典型的場景就是消費者問産品問題集體索賠,近年來,因産品質量安全問題、安全風險問題而屢陷集體訴訟的案例不在少數。
- 屢因質量安全對簿公堂
據聚美麗不完全統計,僅 2025 年開年以來,國際美妝中便有四例因産品質量問題、安全風險問題遭遇集體訴訟的案例,涉及歐萊雅、寶潔、高露潔、科蒂等多家國際 TOP10 美妝企業。

強生滑石粉案可算是全球化妝品行業影響最廣的集體訴訟典型案例。在今年 2 月,外媒 Global Cosmetics News 報道稱,又有 3500 位罹患癌症的英國女性發起了聯名上訴,指控強生的爽身粉有緻癌的風險,要求索賠。
回看 " 強生滑石粉緻癌 " 事件,2018 年,22 名女性向強生提起集體訴訟,獲賠高達 46.9 億美元 ( 約合人民币 338.87 億元 ) ,後因上訴降至 21.2 億美元 ( 約合人民币 153.18 億元 ) 。2023 年,強生計劃支付 89 億美元 ( 約合人民币 643.06 億元 ) 和解金以解決連綿不絕的集體訴訟,但遭部分原告反對。
2024 年 8 月,央視财經援引彭 · 博 · 社報道稱,美國強生公司嬰兒爽身粉訴訟案獲得關鍵進展。
消息人士稱,超 75% 的原告投票贊成強生公司此前提出的 65 億美元 ( 約合人民币 469.65 億元 ) 賠償協議。經過漫長的拉扯,強生滑石粉緻癌事件,疑似迎來終章。
不過,就今年 2 月強生再次陷入滑石粉争議來看,有關強生的滑石粉緻癌事件,仍然未完待續。有消息稱,強生決定分拆消費者健康業務成立 Kenvue 并獨立上市,與其面臨的訴訟壓力直接相關,因爲僅 2019-2022 年的費用累計達 65 億美元 ( 約合人民币 469.95 億元)。
除了強生,其他國際頭部美妝企業,如歐萊雅、寶潔、高露潔等,近年來同樣因産品質量安全問題遭遇集體訴訟。而集體訴訟的 " 高發區 " 還有投資者因上市公司證券欺詐而聯合起訴索賠,如 E.l.f beauty 被指控涉證券欺詐;數據洩露如用戶隐私被大規模侵犯,如露得清 Skin360 面部掃描技術陷生物識别隐私訴訟;以及環境公害如污染緻健康損害等。
以歐萊雅爲例,2025 年 1 月,Global Cosmetics News 報道稱,歐萊雅旗下 CeraVe 适樂膚和其他 BPO ( 過氧化苯甲酰 ) 痤瘡治療産品,被指含高濃度的緻癌化學物質苯。
此外,與歐萊雅一樣,寶潔也曾因檢出緻癌物質苯遭遇集體訴訟。
具體來看,2021 年 12 月,寶潔旗下多款噴霧式洗護産品被檢出緻癌物苯,被消費者集體訴訟。

△圖源:寶潔官網
事後,寶潔發布公告主動召回涉事的相關産品,但卻表示,當時一段時間内尚未收到任何與此次召回相關的不良事件報告,且每天接觸産品中檢測到的苯的含量預計不會對健康造成負面影響,但出于謹慎考慮,正在進行此次召回。
次年 12 月,據 WORLD AEROSOLS 消息,寶潔同意支付 800 萬美元 ( 約合人民币 5780 萬元 ) 作爲與消費者的和解金,以解決品牌面臨多款噴霧式洗護産品被檢出一級緻癌物苯的索賠問題。
- 産品質量僅是冰山一角
從聚美麗統計案例中的原因來看,國際大牌遭遇集體訴訟而翻車的原因中,并不止涉及産品質量安全一條。
今年 3 月,據彭博法律新聞 ( bloomberg Law ) 報道,強生正面臨一項拟議的生物識别隐私集體訴訟。
具體來看,來自伊利諾伊州的原告 Helene Melzer、Christine Borovoy、Andy Sajnani、Patricia Biewald 在 2020 年至 2022 年間使用過的露得清 Skin360 面部掃描服務。
原告聲稱,強生未告知他們個人生物識别數據 ( 包括與個人身份信息相關聯的面部幾何特征數據 ) 正在被采集、存儲或使用。他們認爲,該公司未獲得他們的同意,也未按照伊利諾伊州《生物識别信息隐私法》 ( BIPA ) 的要求進行披露。
據悉,露得清在 2023 年拆分後歸屬于科赴集團,目前,随着訴訟的推進,其 Skin360 服務的隐私問題仍在接受審查。
綜合上述種種,爲何國際美妝頻繁爆發集體訴訟?這背後究竟潛藏着何種原因?
歐美成集體訴訟高發地?
從上述集體訴訟發生地來看,主要爲美國、加拿大、英國等地。未見亞洲等地集體訴訟案例。
事實上,歐美集體訴訟盛行,背後有着頗爲深厚的制度根源。
比如,美國集體訴訟默認涵蓋符合條件的消費者,除非主動退出,也就是 " 選擇退出 ( Opt-out ) " 原則,大大降低了組織成本。
加上法院經常判決遠高于實際損失的 " 懲罰性賠償 ",而在勝訴後律師可收取高達 30-40% 的巨額分成,都激勵美國社會不斷對大企業主動發起集體訴訟。
而這類事件在中國較少發生,有很強的文化與社會治理因素,國内往往更依賴行政監管與公益訴訟,側重系統性修複而非個體賠償。
另外,國内的法律體系特色亦是主要原因,中國《消法》雖引入公益訴訟與懲罰性賠償但力度有限 ( 如三倍賠償上限 500 元 ) ,且個人或律師不能提起公益訴訟 ( 僅省級以上消協或檢察機關可提起 ) ,且該類案例更側重于公共利益修複 ( 如道歉、整改 ) 而非個體賠償。
國際集團經過數十甚至上百年的經營,往往會積累一些集體訴訟,國外集體訴訟通過高額賠償和律師驅動形成對企業的高壓監管,企業可能因訴訟成本陷入經營困境。
而且也因爲集體訴訟的盛行,使得大企業推出新産品新服務時顧慮重重,選擇安全第一,但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創新,使企業不敢創新。但集體訴訟有效平衡了消費者權益與企業責任,使得監管的市場化得以施行,也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信息來源:ClassAction.org、Global Cosmetics News、彭 · 博 · 社、路 · 透 · 社
本文來自微信公衆号 " 聚美麗 "(ID:jumeili-cn),作者:文靜 / 蘋果,36 氪經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