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首先來看,養老金的計算公式。
企業退休人員的養老金 = 基礎養老金 + 個人賬戶養老金 + 過渡性養老金(部分人員才有)。
基礎養老金 = 養老金計發基數 *(1+ 平均繳費工資指數)/2* 養老保險累計繳費年限 *1%。
個人賬戶養老金 = 養老保險個人賬戶餘額 / 養老金計發月數。
過渡性養老金 = 養老金計發基數 *(1+ 平均繳費工資指數)/2* 視同繳費年限 * 過渡性系數。
從以上的公式,可以很清晰地看出:企業職工退休後的養老金計算,會精确到月,而且還會根據個人綜合的養老保險繳費情況來計算繳費指數,絕對不會按照退休前一年的繳費水平來單獨計算養老金的。
所以,企業職工退休後,他的養老金計算公式裡的社保繳費指數,是通過計算個人的平均繳費工資來計算的,絕不是退休前一年突擊高繳費來确定的。那種在退休前突然多繳費就能大幅提高養老金的傳言是不正确的。那麼,退休前一年突然大幅度提高繳費檔次,能影響養老金多少呢?
我們來舉一個例子:
你按照社保繳費最低年限 15 年繳社保,前 14 年按照平均工資的 60%(最低檔)來繳費,繳費指數也就是 0.6,到第 15 年(最後一年)的時候,你突然改為 300% 的檔次。
最終的繳費指數并不是 3,而是(14 × 0.6+1 × 3)÷ 15=0.76,雖然比 0.6 的繳費指數高一點,但也遠遠達不到 3 的倍數,所以,對提高養老金有幫助,但不可能達到提高 3 倍的數量級。
我們來舉一個具體的例子吧:
張大叔辦理退休,假設退休時的上年度職工月平均工資為 6000 元,退休年齡按照 60 歲計算。
【1】假如 15 年全部按照 300% 繳費。基礎養老金 = ( 上年度職工月平均工資 6000 元 + 本人指數化月平均繳費工資(6000 元 × 3)÷ 2 × 個人累計繳費年限 15 年 × l%=1800 元;個人賬戶假設平均繳費指數工資是 18000 元,繳費 15 年的總額為 259200 元,再除以 139 個月 =1865 元。兩者合計為 3665 元。
【2】如果 15 年全部按照 60% 繳費。基礎養老金 =6000 元 +(6000 元 × 0.6)÷ 2 × 個人累計繳費年限 15 年 × l%=720 元;個人賬戶按照平均繳費指數工資 3600 元來倒推,餘額為 51840 元,除以 139 個月 =373 元。兩者合計為 1093 元。
【3】假如前 14 年按照 60%、最後一年按照 300% 繳費。綜合計算,每月養老金為 1300 元。比按照 60% 繳費 15 年每月增加養老金 207 元,增加幅度為 19%,增幅還是比較明顯的。
這三類人哭慘了:
第一類,不規範的小企業,不給員工繳社保,或者不管工資高低都按最低标準繳社保。别看在職時收入稍微高一點,但退休後隻能拿一兩千元的養老金,生活難以保障。
第二類,沒有公司繳社保,拖到年齡大了才開始買社保,到退休前還沒有繳足 15 年社保的人,退休後無法享受養老保險待遇。
第三類,老闆跟你商量,每月給你加 200 元,讓你自願放棄社保的人。雖然每月多給 200 元,但退休後沒有養老金。這是因小失大的行為,老闆賺大了,你可虧大了。
PS:這個知識非常重要,快點轉發給親朋,讓更多人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