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嘲笑的「雜牌車」,可能并沒有那麽差?
撰文:梁志豪
中國品牌在新能源時代的崛起,爲國内消費者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幸福感與自信,在「彎道超車」成功以後,曾經對合資品牌、進口品牌趨之若鹜的買家們,紛紛轉投國産品牌的懷抱,在網上甚至還出現了「傳統國外品牌造的電動車都是雜牌車」的論調。
誠然,在一衆中國品牌極度内卷的态勢之下,傳統合資品牌、進口品牌在智能化、本地化、性價比方面的優勢已經被迅速抹平并超越,但是這些擁有多年造車底蘊的品牌在這個新時代所造出來的産品,真的是一無是處嗎?
至少在續航方面,還真的不是。
近日,美國權威測評機構《Consumer Reports(消費者報告)》發布了一項針對電動車真實續航能力 VS 标稱續航能力的測試,裏面涵蓋了奔馳、寶馬、奧迪、特斯拉等品牌的各個價位級别車型,通過高速續航測試找出那些「虛标」嚴重的車型。
而他們所公布的測試結果,也确實是讓人大跌眼鏡,在這次測試的 22 款電動車之中,有多達 10 款車型無法達到官方宣稱的 EPA 工況續航裏程。
其中表現最差的是福特的 F-150 Lightning 電動皮卡,其官方标稱續航爲 320 英裏(515km),但是實測下來的真實續航卻僅有 270 英裏(434km)。雖然身爲皮卡的它在能耗方面必然沒有優勢,但是在極其嚴格的 EPA 工況之下,出現多達 15% 的續航折扣,還是出乎了不少人的意料。
而同爲福特品牌的另一款參測車型——福特電馬 Mach-E 四驅長續航版的表現,卻是相當優秀,在官方标稱續航 270 英裏(434km)的情況下,它取得了實測 299 英裏(481km)的續航成績,比标稱足足多了 10.7%,妥妥的是反向虛标了。
不過,要是論「反向虛标」,最強的還是奔馳與寶馬這兩個豪華品牌。這次這兩個品牌一共有六款車型參測,而這六款車型均取得了比官方标稱更高的續航裏程。
其中最誇張的要數奔馳的 EQE 350 4Matic,官方标稱 260 英裏(418km)的它,最終跑出了 332 英裏(534km)的成績,比标稱成績足足高了 27.7%!
而 EQE SUV、EQS、EQS SUV 也都紛紛取得了比官方标稱高出一大截的續航成績,雖然此前在國内多次體驗奔馳 EQ 系列的時候就知道奔馳純電車型的高速續航能力很強,但是如此誇張的數據還是把我給驚到了。
同樣的,寶馬參測的兩款車型—— i4 M50 與 iX xDrive50 的表現也都相當驚豔。官方标稱續航 271 英裏(436km)的 i4 最終跑出了 318 英裏(511km),而官方标稱續航 324 英裏(521km)的 iX,則是跑出了 370 英裏(595km)的續航。
要知道,不管是奔馳的那四款 EQ 系列中高端車型,還是寶馬的這兩款 i 系列新力軍,在中國市場的銷量都不可謂不低迷,折扣力度更是一台比一台誇張。就以進口身份售賣的寶馬 iX 爲例,iX xDrive50 在中國市場的指導價爲 84.69 萬元起,但是目前終端售價已經能夠做到 60 萬以内了,而定價 74.69 萬元起的,更爲入門的的「40」版本,價格甚至能做到 45 萬上下,已經接近六折的水平了。
除了奔馳寶馬以外,像大衆的 ID.4 四驅版、捷尼賽思 GV60、現代 IONIQ5、起亞 EV6 等車型也都取得了超越 EPA 官方續航的成績,但這些車型在國内賣得卻也是一台比一台慘。
相反,作爲先進電動車代表的特斯拉 Model S,在官方标稱續航爲 405 英裏(651km)的情況下,卻僅跑出了 366 英裏(589km)的成績,同爲「美國造車新勢力」的 Lucid Air 實測續航也比官方低了 40 英裏。不過,也并非所有的傳統車企在這次測試中都取得了好的表現,比如雷克薩斯的 RZ450、奧迪的 Q4 e-tron 以及斯巴魯的 Solterra 續航打折均相當明顯。
可能你會疑惑,明明這份榜單中的絕大部分車型在國内都有對應的版本,爲什麽兩者之間的标稱續航會差那麽遠呢?比如 EQE SUV 在國内的标稱續航爲 613km,在美國的标稱續航卻僅有 407km,主要的原因其實是中美兩國的續航測試方法存在巨大的差異。
與我們常用的 CLTC 工況續航不同,美國市場采用的是 EPA 标準工況續航,這個标準不僅要遠比 CLTC 嚴格,甚至要比不少人的真實使用場景還要嚴格。其大緻流程可分爲四步:
1、把車輛充滿電,然後靜置一個晚上。
2、把車輛放置在台架上進行測試,除了傳統的城市 / 高速兩大工況以外,EPA 還加入了「激烈駕駛工況」與「空調使用工況」兩大場景,在電量跑光以後便能得到一個粗略的續航數據。
3、将車輛重新充滿電,記錄充入的電量以及充電過程之中的損耗,從而得出等效油耗值。
4、在測得的續航成績基礎上,加入風阻或其它影響系數,得出一個「打折」後的數據,這個數據便是最終的 EPA 工況續航。
作爲非官方機構,《消費者報告》爲了得出一個比 EPA 更真實的續航數據,采用的測試方法甚至要比官方的測試更加的嚴格。根據他們公布的測試規程,參測車輛均是行駛裏程在 2000-15000 英裏以内的「準新車」,這樣既保證了車況,也确保了每台車都已經過充分的磨合。
而測試流程也相當嚴謹,每台車都會按照官方要求進行整備,包括輪胎、胎壓都會設定在标準值,且測試環境均選定在 21-32 度的氣溫下,空調溫度也會被固定在 22 度,同時每台車都會設定在 70 英裏(112km)/ 小時的速度定速巡航,開啓節能模式 / 動能回收調至最低。一旦遇到堵車工況導緻平均時速出現明顯波動,該車将會直接重新測試。
因此,在如此嚴格的真 · 純高速測試工況之下,也意味着那些能夠取得比 EPA 工況續航還要優秀成績的車型,在高速能耗上确實是具備一定實力的。
恰好前段時間在國内,蔚來的董事長李斌親自駕駛着一台搭載了 150 度電池包的蔚來 ET7,進行了一場高速 1000km 續航挑戰,雖然最後挑戰成功,但是因爲其在高速上長時間以 90km/ 小時的速度行駛,導緻不少網友都吐槽這次的測試缺乏參考價值,同時也引發了大家關于高速續航以及車速的熱議。
這其實也反映了許多電動車潛在買家對于高速續航能力的焦慮,在續航測試方面,各國都有不同的路況與國情,我們固然不可能照搬美國 EPA 的标準。但是既然 CLTC 标準工況在消費者之中已經落得了一個不好、不真實的口碑,那有關部門甚至是車企也許應該開始考慮推動更嚴格、更貼近于實際的續航工況測試标準了。
而我更好奇的是,假如後續真的有更新的續航測試标準落地,如今這些被消費者所「唾棄」的合資 / 進口品牌電動車,有沒有機會在續航紮實程度方面給自己扳回一城,并重新俘獲那些對續航尤其焦慮的買家呢?
今日話題
CLTC 續航的參考意義還大嗎?
歡迎評論區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