钛媒體 AGI 12 月 30 日消息,近日,國家發改委官網新增低空經濟發展司,引發關注。
這是國家發改委的新設司,具體負責拟訂并組織實施低空經濟發展戰略、中長期發展規劃,提出有關政策建議,協調有關重大問題等,對于中國發力 " 低空經濟 " 下的飛行機器人、AI 機器人産業具有更多支持和引導作用。
中國鐵塔股份有限公司黨委委員、副總經理劉國鋒曾提到,低空經濟作爲社會發展的新領域、新賽道具有廣闊發展前景。而 AI 将使低空具備精确的感知、智慧的大腦、智能的控制,爲低空經濟插上騰飛的翅膀,成爲真正的 " 新質生産力 "。
據多個數據統計,AI、機器人、" 低空經濟 " 産業規模都已達到千億規模。
其中," 低空經濟 " 層面,2024 年,中國低空經濟規模預計可達 6702.5 億元,低空航空器制造和低空運營服務的規模占比接近 55%,間接、引質産生的其他領域經濟活動貢獻接近 40%;而 AI 領域,中國 AI 核心産業規模已接近 6000 億元,整個生成式 AI 相關市場規模超過 14 萬億元;預計 " 十五五 " 時期(2026-2030 年)中國機器人産業規模預計将增長至 4000 億元左右。
實際上,自 2024 年初,低空經濟首次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AI +、" 具身智能 "、人形機器人等産業被重點關注,随着 2025 年,中國要培育壯大新興産業和未來産業,低空經濟、生物制造、量子産業、具身智能、原子級制造等領域的創新發展序幕由此拉開。
AI 模型成 " 靈魂 ",機器人加速轉向 " 具身 "
中國加速對 " 低空經濟 "、AI、機器人等多個産業的布局。
回顧過去兩年,在 ChatGPT 等 AI 大模型發展下,包括人形在内的智能機器人産業發展迎來巨大增長潛力。尤其是機器人、" 無人機 "、自動駕駛等領域對于感知、運動的精準技術構建,可以幫助我們更好的了解 AGI 的未來發展。
2024 年,伴随特斯拉 Optimus 人形機器人快速叠代掀起熱潮,全球資本加速人形機器人領域布局。國際市場上,諸如特斯拉、挪威的 1XTechnologies、美國的 Agility Robotics 和 Figure AI、英國的 Engineered Arts、加拿大的 Sanctuary AI、西班牙的 PAL Robotics、韓國的 Rainbow Robotics(三星投資)、本田以及通用汽車等企業,紛紛湧入人形機器人研發競賽。與此同時,國内已有數十家企業推出人形或仿生機器人。
Statista 數據顯示,2024 年,全球機器人市場營收将超過 460 億美元,服務機器人占據市場主導地位,預計 2029 年市場規模将達到 730.1 億美元。
然而,機器人賽道融資正全面轉向,資本漸向具身大模型、人形機器人初創公司傾斜。據不完全統計顯示,2024 年 1~10 月,全球人形機器人行業共發生 69 起融資事件,公布的融資總額已超過 110 億元人民币,全球人形機器人企業則不到 300 家。
高盛在最新報告中預測,到 2035 年,全球人形機器人出貨量将達 140 萬台,市場規模約 380 億美元。而人形機器人最早應用到工廠的時間爲 2024 年 -2027 年,應用到消費市場的時間爲 2028 年 -2031 年。
但需要注意的是,筆者來看,現階段,國内外人形機器人本體公司融資基本停滞,主攻商業化,資本以轉向具身智能大模型公司(機器人通用大腦),已産生多家獨角獸企業。長期來看,具身智能領域,硬件能力雖然不可或缺,但提升空間相對有限,軟件将是長期競争力的關鍵,具身智能大模型目前仍處于非常早期階段,提升空間巨大。
行業内有一種觀點是:硬件決定了人形機器人應用落地能力的上限,但目前人形機器人産業擁有的硬件基礎支撐起來的應用上限,具身智能算法還暫時沒有達到,即由于現有 AI 算法的能力不足,目前的人形機器人還無法真正實現這樣的産品力,所以發展 " 具身智能 ",本身不隻是用于形機器人,還包括其他實體機器人,如自動駕駛車輛和機械臂等。
12 月 27 日舉行的深圳市美團機器人研究院學術年會上,美團副總裁、美團機器人研究院理事長毛一年表示,基于中心調度 + 端到端自主智能技術,美團建立了一套自動化體系,且研發出數據驅動的統一多模态多任務基礎模型,進一步提升自動駕駛能力上限,以及極端場景下安全下限。
" 我們研究院主要是将實驗室的技術、想法,轉化成真正的生産力,并快速落實到真實應用場景之中。" 毛一年表示,截至 2024 年底,美團自動配送車完成室外全場景配送近 500 萬單,自動駕駛裏程占比超過 99%;同時,美團無人機在 53 條城市航線中累計完成超 40 萬單,服務辦公、社區、景區、市政公園、校園、圖書館等多種場景,可配送商品種類超 9 萬種。
美團副總裁、美團機器人研究院理事長毛一年
" 人形是一個比較好的形态,但是完全‘仿人’目前看起來沒有特别大的必要。從落地場景來看,我覺得未來有兩大方向:一個方向是和人非常遠的,比如非常危險的作業——高空、地下、邊疆等各種人不願意做、且不需要和人交互的場景,它能産生巨大價值,真正把人從無效勞動力中解放出來;第二種是和人緊密相關的發展方向,因爲和人緊密交互,它能夠給人帶來更多的情緒價值,可以和人生活結合的更加緊密。" 星海圖首席科學家趙行認爲,對于機器人的 " 無人化 ",更重要的是服務價值。
銀河通用創始人及 CTO 王鶴表示,機器人的本質是對人類身體進行 " 無窮無盡 " 的研究,身體和支配身體的 " 靈魂 " 兩者缺一不可。未來機器人要落地到家庭,需要有 " 自我修複 " 的機制,從實踐角度上來看,目前可落地的場景可能應該從具身智能支持的技能出發,并不需要也駕馭不了像人一樣這麽複雜的身體,而是應該從簡單的場景入手,比如銀河通用選擇輪式底盤,雙腿可以并在一起形成成熟的 " 本體 ",應當基于一個成熟的硬件問題去快速推進具身智能端到端視覺大模型——這應該是當下最重要的事情。
王鶴透露,銀河通用的機器人産品已經開始量産并且落地到生活當中,明年希望部署數百台,最終希望有超過 1000 台銀河通用機器人在市場上進行落地應用。
機器人 " 價格戰 " 還沒來,未來三年仍是 " 藍海 " 市場
8.8 萬、9.9 萬元的人形機器人,1.5 萬元的 " 靈巧手 ",低至數百元的機器人零部件,甚至是 "0 元購 " 的具身智能模型代碼 ...... 擁有數十個關節自由度的人形機器人 " 爆發 " 不過短短兩年,但商業化壓力巨大,市場正進行着一輪又一輪的 " 降價潮 "。
但行業人士依然認爲,機器人 " 價格戰 " 還未到來。
" 未來三年(人形機器人市場)其實都是藍海,因爲大家競争沒有到(特别)‘激烈’程度,(還未)開始打價格,大家還是在一個持續探索的階段。" 清華大學交叉信息研究院助理教授吳翼認爲,未來人類家庭一定會需要一個幫你幹活的機器人産品,因此未來 10 年需求上來看,機器人最終會進入家庭。
如今,機器人 " 本體 " 的絲杠、傳感器、減速器和電機等核心部件還未出現更大的技術提升,但機器人 " 大腦 " 的模型數據集已呈現 " 開源 " 趨勢。
12 月 30 日上午,智元機器人宣布,與上海人工智能實驗室、國家地方共建人形機器人創新中心以及上海庫帕思,聯合發布全球首個基于全域真實場景、全能硬件平台、全程質量把控的百萬真機數據集開源項目 AgiBot World。
該公司向钛媒體 AGI 透露,AgiBot World 開源的主要原因之一是,谷歌 DeepMind 通過整合來自 22 種不同本體機器人的數據構建了 Open X-Embodiment 數據集,但大部分數據缺乏統一标準化的采集流程,且許多機器人構型已經過時,數據質量格式參差不齊,在機器人策略學習的過程中甚至會帶來副作用。爲實現規範化的數據采集,來自斯坦福、伯克利、谷歌等構建的 DROID 數據集,盡管涵蓋了相對豐富的場景與技能,然而作者團隊在後續研究中指出 DROID 存在大量低質量數據,從而給機器人的學習過程造成 " 困惑 "。一些具身大模型初創公司基于自采集的大規模高質量雙臂機器人數據訓練的模型展現出了整理、分揀、洗衣等執行複雜動作的能力,這進一步印證了高質量數據在當前具身智能領域研究階段的重要性,但相關數據集目前僅在公司内部使用,并未開源。
智元機器人表示,相比谷歌開源的 Open X-Embodiment 數據集,AgiBot World 的長程數據規模高出 10 倍,場景範圍覆蓋面擴大 100 倍,數據質量從實驗室級上升到工業級标準。該公司稱,這一裏程碑式的開源項目,旨在構建國際領先的開源技術底座,标志着具身智能領域 "ImageNet 時刻 " 已經到來。
目前,智元機器人擁有自建的大規模數據采集工廠與應用實驗基地,空間總面積超過 4000 平方米,包含 3000 多種真實物品,真實複刻了家居、餐飲、工業、商超和辦公五大核心場景,全面覆蓋機器人在生産、生活中的典型應用需求。
當前,機器人市場 " 卷 " 出了一片天。高盛在報告中指出,到 2035 年,人形機器人行業市場規模将達到 380 億美元(此前的預測爲 60 億美元)。
"AI 加速演進、技術突破、資本支出投資加大都是促成我們調整預測的核心推動因素。目前端到端 AI 取得了重大進展,模型可以通過這種 AI 進行自我訓練,不再需要人類工程師手工編寫所有代碼。這加快了機器人的發展,使這些設備能夠更快地完成更多任務并适應新情況(例如在工廠外工作)。" 高盛進一步預測稱,将來 10%~15% 的有害危險工種和汽車制造業崗位将被機器人所取代。
川哈工機器人及智能裝備産業技術研究院副院長楊松麗表示,2025 年,制造業仍是工業機器人主要應用領域。但制造業之外,多模态交互、信息檢索、排程優化等 AI 技術使服務機器人在醫療、教育、零售、清潔等領域也展現出巨大潛力,特别是在老齡化社會背景下,服務機器人應用更廣泛,能有效緩解勞動力短缺問題。同時,2025 年,人形機器人預計将迎來商業化的元年。随着特斯拉等大型企業入局,市場對人形機器人的關注度持續上升。
根據工信部等 15 個部門的文件規劃,到 2025 年,中國将成爲全球機器人技術創新策源地、高端制造集聚地和集成應用新高地,一批機器人核心技術和高端産品取得突破,整機綜合指标達到國際先進水平,關鍵零部件性能和可靠性達到國際同類産品水平,機器人産業營業收入年均增速超過 20%,并建成 3~5 個有國際影響力的産業集群。制造業機器人密度實現翻番。到 2035 年,中國機器人産業綜合實力達到國際領先水平,機器人成爲經濟發展、人民生活、社會治理的重要組成。
據隸屬于工業和信息化部中國電子信息産業發展研究院 ( CCID ) 的賽迪顧問預估,到 2026 年 -2030 年,中國機器人産業規模預計将增長至 4000 億元左右,且市場規模穩居全球首位。
(本文首發于钛媒體 App,作者|林志佳,編輯|胡潤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