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 626 年的一天,李瑗正在幽州都督府悠哉悠哉地欣賞着歌舞,突然心腹從外面跑進來:" 都督大人,大事不好了,李世民造反了!"
李瑗趕忙叫停了歌舞,讓心腹去把副手(右領軍将軍)王君廓請來。
不一會兒,王君廓來了,李瑗愁眉苦臉地把李世民玄武門的事告訴了王君廓,愁眉苦臉地說:" 朝廷發生了這麼大的變故,咱們應該怎麼做呢?一步走錯,可能就是殺頭大禍啊!"
李瑗是誰?
很多人可能對這個名字很陌生,他是李淵的堂侄,這家夥何德何能當上幽州都督呢?不好意思,無才無謀,隻因為他是李淵的親戚。
王君廓又是什麼人呢?他是李瑗的副手,是一個強盜出身,大家也别對這個強盜出身有什麼不好的印象,李世民手下瓦崗寨那一幫人,不都是強盜出身嘛!
王君廓投到了大唐這邊之後,也立下了不少戰功,這個人不但武功不錯,也很有心計,所以,李淵就讓他做李瑗的副手,輔助李瑗,維持住幽州的局面。
很顯然,李瑗也知道自己幾斤幾兩,為了保住自己的位置,不得不倚重王君廓,把他當作自己的心腹,還把女兒嫁給他。
王君廓早看李瑗這個草包不順眼了,但是,又不得不委曲求全,他沒有急着給出答案,而是盤算着如何利用這次機會。
過了一會兒,他慢騰騰地說:" 這種大事,都督大人不能着急,咱們先看看風向再說不遲。"
李瑗覺得也是這個道理,沒有必要着急,反正自己天高皇帝遠,什麼事慢半拍也可以說得過去。
王君廓派出自己的心腹去長安打探消息,當他知道李世民已經站穩腳跟之後,立刻有了主意。
沒過多久,朝廷有使者宣李瑗回長安議事。李瑗也不敢怠慢,趕忙收拾行裝,準備去長安。
沒想到,王君廓把李瑗攔住了,他淚流滿面地說:" 大人就這麼去長安,那跟去刑場沒什麼區别啊?李建成、李元吉都是皇上的親兒子,現在連命都沒有了,更何況是你呢?現在這個形勢,大人擁兵十萬,鎮守邊關,眼下朝堂混亂,正是大人撥亂反正,重振朝綱的大好時機啊,怎麼能去放下兵權去長安,那等于自縛雙手任人宰割啊!如果大人願意振臂一呼,我和衆位将士一定唯大人馬首是瞻,為大人赴湯蹈火在所不辭!"
李瑗頓時感動得稀裡嘩啦,他擁住王君廓說:" 你說得真是太對了,我如果這麼傻傻地去長安,恐怕是有去無回,隻怕是我死了還會被天下人嘲笑我愚昧!"
于是,李瑗命令士兵把朝廷的使者抓起來,關進監牢,又把燕州刺史王诜召為軍事參謀,準備率領大軍去跟李世民掰一掰手腕。
王诜來到軍營之後,兵營參軍王利涉才知道李瑗要搞大事,馬上找到李瑗,勸李瑗說:" 大人沒有接到朝廷的命令,聚集士兵回長安,這跟造反有什麼區别?大人怎麼能這麼幹呢,萬一有人不聽号令,危險馬上就會降臨了。"
李瑗早就被王君廓給忽悠了,這時候已經鬼迷心竅,又怎麼會聽得進去不同的意見呢?他堅持發兵!王利涉看勸不了這家夥,隻好提建議說,不如聯系一下突厥人,再召集窦建德的殘部,大家一起搞事。
這個時候,輪到王君廓慌了,可不能這麼幹啊,這就真沒有退路了,他的本意是鼓動李瑗造反,隻要李瑗付諸行動了,背上了造反之名,自己再來一個擒賊先擒王,立馬搖身一變成了功臣,李瑗的幽州都督之位那不就是自己的了嘛!
他也知道,如果李瑗真按照王利涉的策略,那李瑗就會把事情搞大到無法收場,自己也就沒有了回頭路了。
所以,王君廓對李瑗說:" 王利涉啥也不懂,大人可别被他的鬼話給騙了!要知道,過了這村就沒有這個店了,時機稍縱即逝,咱們必須搶占先機,才能攻其不備,成就大事。"
李瑗聽了之後,再一次被感動了,他對王君廓說:" 你說得對,正是有你我才沒有往火坑裡跳,我信任你,内外大事我都托付給你了,一切由你來做主。"
李瑗傻乎乎地把兵符交給了王君廓,王君廓先是把王诜給抓起來殺掉,省得這家夥壞事,接着放出來朝廷使者,逮捕準備造反的李瑗,并親手勒死。
立下了如此 " 大功 ",王君廓終于如願當上了幽州都督,而李瑗則是被廢為庶人。
李瑗造反案被定死了,再也沒有翻身的可能,不得不說,這一切都是王君廓的小算計,王君廓固然可恨,李瑗更可恨,無才無能憑什麼占據高位?
可惜,李瑗臨死才看清王君廓的嘴臉,《資治通鑒》記載,罵曰:" 小人賣我,行自及矣 ",為時已晚!
所以說,讀點曆史沒壞處,至少自己不會傻乎乎地往小人挖的坑裡跳,小人真是讓人防不勝防!
當然了,不管是在什麼單位,如果不是憑真本事上去的,終究是隐患,不是靠智慧能力得來的東西,最終還是會被他人搶去,所以說,還是要用知識武裝自己。
不得不說,在封建時代,仕途的升遷永遠是伴随着流血與吃人。你覺得是這樣嗎?
關注我,每天為你分享讀史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