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 者丨杜巧梅
編 輯丨張明豔
11 月 18 日,在由南方财經全媒體集團指導、21 世紀經濟報道主辦,以 " 爲進化而來 " 爲主題的 "21 世紀汽車産業年會(2023)" 上,21 世紀新汽車研究院聯合奧緯咨詢共同發布了《中國汽車出海現狀與趨勢 2023》(下稱《報告》)。
"近幾年中國汽車産業發展的最大亮點是新能源汽車,預計到 2030 年我國新能源汽車滲透率突破 80%,以此爲基礎,中國汽車競争力已達到世界領先的水平,中國汽車企業開始進行在海外突破。" 奧緯咨詢董事合夥人、亞太區汽車與工業品業務負責人張君毅在現場發布報告時表示。
《報告》顯示,中國汽車出口量已經連續三年實現高速增長,2023 年第一季度,中國已經超越日本,成爲全球第一的汽車出口國。今年上半年,我國汽車出口 214 萬輛,2023 年全年,我國汽車出口量有望達到 450 萬輛。
" 随着政策紅利的不斷釋放,同時受益于我國汽車制造比較優勢延續,疊加海外替代需求增長,将有效支撐汽車出口的高景氣度。" 張君毅表示,不過,全球嚴峻的經濟形勢、碳關稅等影響也要求本土車企積極做好應對措施,例如加速海外供應鏈布局、建廠等。
在張君毅看來,雖然我國汽車出口量成爲全球第一,但從價值上來說還不是全球第一,另外,中國汽車出口方式比較簡單,以産品出口爲主,而整個産業出口才是未來的方向。
基于對車企全球供應鏈策略的觀察,《報告》認爲,豐田和特斯拉分别作爲傳統車企巨頭和造車新勢力的代表,其供應鏈布局實踐值得深入探究和借鑒。
面向未來,中國汽車企業出海需要圍繞全球化布局面臨的宏觀環境與形勢、資源基礎、組織保障、戰略節奏以及面臨的主要風險五大關鍵議題系統性地思考。
中國汽車出海的底層邏輯
2023 年,中國自主品牌在本年度國内市場的銷量首次超過海外品牌,《報告》預計到 2030 年,本土品牌在中國将占據 60%-70% 的市場份額。
《報告》顯示,未來海外品牌将在傳統燃油車市場保留一定優勢,受到自主品牌的競争壓力,(除特斯拉外)合資新能源車型發展受限自主品牌将成爲市場的絕對主流,整體市場占有率超過 60%,新能源車型成爲自主品牌發展的主要驅動力。
不過,本年初的價格戰引發國内汽車企業大地震,後續雖逐漸趨緩,但汽車産業仍将經曆長期大洗牌,未來整體行業整合的大勢是共識。
" 價格戰的背後不僅僅是價值戰,也是頭部企業在銷量擴大的時候對于生産體系、供應鏈體系進行反檢讨的結果。但是這樣的情況也對于長尾企業造成了前所未有的壓力,最終誰能在牌桌上是一個重要問題。" 張君毅表示," 中國在注冊或者在運行的汽車企業有上百家,上百家企業到底哪些企業留在牌桌上,哪些企業将退出,這就是一個話題。"
" 新造車勢力也好,傳統企業也好,都開始出海。但最重要的是,企業在通過出海獲得自身發展之外,輸出什麽樣的價值,一個沒有社會價值、生态價值和全球價值的企業出海也隻是搗亂。" 張君毅在現場表示," 領先的車企是通過出海實踐向全球輸出核心價值觀和體系。福特輸出了流水線,豐田輸出了精益生産,大衆等德系車企輸出了先進的技術和研發流程、企業管理、生産經驗以及特斯拉對于整個産業結構的颠覆,都産生了重要的影響。"
《報告》認爲,特斯拉作爲當前時代電動車領域的代表性企業,爲全球車企輸出創新性、引領性的技術和生産制造模式。雖然諸如一體化壓鑄等工藝也存在一定弊端和争議,但是這種敢于挑戰傳統模式的實踐,在一定時期内引領了行業的發展,引起了競争對手的紛紛效仿。
中國車企出海的戰略制定
在制定企業出海戰略時,《報告》認爲應遵循三個原則:秉承企業的戰略定位,立足企業出海發展意圖和價值主張,并充分考量市場的戰略重要性和特質。
" 很多企業出海的時候隻看到海外市場規模大,但是這些規模化市場是不是你可以攫取的,這是一個問題。同時當地市場不大,但是有轉口貿易的機會,像比利時和中東的國家,這也是可以考慮的。" 張君毅認爲,中國車企出海應該從 " 兩條鏈路 + 一個支撐 " 進行全方位的思考,制定相應的出海策略。
其中包括面向内部的運營體系、面向外部的銷售服務體系和組織、管理與人才支撐。
" 很難想象一個國内市場都運營不好的企業能夠做好海外出口。出口對生産基地、制造模式和供應鏈管理都是提出了更高要求;出海的産品、出海的商業模式以及服務模式也需要思考,因爲汽車産品賣出去隻是第一步。另外,組織、管理、人才從哪裏來?出海對員工在海外的體驗以及對于整個企業競争力也提出新的要求。" 張君毅在發布《報告》時表示,中國車企要在出海的過程中建立起國際化的人才管理的體系,實現全球化企業管理方式。
除了人才管理之外,《報告》認爲,汽車行業的快速發展和瞬息萬變的市場動态給車企供應鏈管理帶來了巨大壓力和挑戰。基于對車企全球供應鏈策略的觀察,《報告》認爲豐田和特斯拉分别作爲傳統車企巨頭和造車新勢力的代表,其供應鏈布局實踐值得深入探究和借鑒。
以豐田爲例,首先通過系統性持續優化,豐田與供應商打造了長期穩定的合作與供應網絡,采取系統性供應商管理策略提升供應鏈績效,建立并保持其成本競争力;其次,豐田帶領旗下零部件公司共同出海,同時與外部供應商積極構建聯盟,爲低成本供應鏈打下良好基礎;最後,以豐田爲代表的日韓車企供應鏈模式具有内部化、标準化、聚焦化三大特征,有助于進一步提升生産效率,降低制造成本。
不同于豐田,爲了爲兼顧核心技術掌控和降低成本的目标,特斯拉的零部件供應策略主要分爲自研 / 自産、全球定點和本土替代三個類型;相對于日系主機廠較封閉的供應商聯盟模式,特斯拉的供應鏈更加開放靈活,也更注重通過技術、工藝創新降低成本;尤其是在保障硬件供應的基礎上,作爲智能電動汽車的标杆,特斯拉尤其關注研發人才、關鍵上遊技術 / 材料和數據資産合規等要素。
除了借鑒國際車企的産業鏈出海策略,《報告》認爲,中國企業還應積極開展 ESG 政策應對,以滿足不同國際化發展階段的訴求。除了建立行動一緻的 ESG 價值觀,并主動披露 ESG 信息外,還應通過應用融合型 ESG 評級産品,促進企業全球化 ESG 透明度、可信度、互動性和可比性。
" 中國車企出海的時候要講究 ESG,中國的企業已經知道怎麽寫 ESG 報告,但是 ESG 不僅僅隻是報告的問題,要建立起企業對于 ESG 的價值觀,承擔起當地社會法人的責任。" 張君毅表示," 中國車企面臨的海外市場比國内更爲複雜,不僅僅是金融風險、經濟風險,還有一些法律風險、彙率風險,需要提前制定風險管理手段。"
《報告》認爲,财産風險管理是車企保護海外資産價值的有效手段;通過前期系統性的風險籌劃,可通過保險解決方案覆蓋車企各類出海方式的潛在風險。" 任何的投資并不是追求利益最大化,投資考慮第一件事是如何管理風險,所有的利益獲得一定要在風險可控的環境下實現。如果沒有控制好風險,任何一個車企或品牌的失敗不僅僅是這企業的事情,會涉及中國汽車品牌在海外的形象,所以每一個人、每一個企業都有責任。" 張君毅表示。
領先車企的全球化經驗總結
中國車企制定全球化布局和出海戰略,《報告》認爲,全球化布局是實現長期優質發展的必經之路,也是公司未來增長的重要戰略支柱,需要順勢而爲,以史爲鑒。
" 有一點很重要,很多企業在互相學習、攀比,在内卷,我的建議是大家靜下心來看看曆史,因爲很多彎路是國際型企業都走過的,他們也遇到很多複雜的市場環境和市場道路,可以給中國汽車出海帶來很多經驗。" 張君毅表示。
從中國車企出海的經驗來看,比亞迪高度重視與經銷商、B2B 市場參與者、能源公司、金融機構和政府部門等積極合作,在歐洲逐步建立完整的車輛生态系統;上汽在大規模進行國際化布局前,先行在業務組織體系、産業鏈資源、需求 / 運營以及區域化特征方面奠定紮實基礎,以加速國際化進程;吉利的全球化産能戰略布局注重呼應 " 一帶一路 ",打造自身成爲國家外交的汽車名片,目的地政府也自上而下地爲吉利提供了三大維度的政策支持。
尤其是吉利對于收購的海外品牌寶騰,針對性構建海外管理體系,注入中式管理文化,幫助其迅速擴大市場份額。
此外,中國車企積極通過設立旗艦店、與當地經銷商合作、創新商業模式的方式,提升海外品牌形象和市場競争力。不過,改變中國汽車質量低、設計花哨的刻闆印象是提升中國汽車在歐洲市場競争力的必要條件,同時也需要考慮成本和效果。
以史爲鑒,可知興替。對于未來中國汽車出海,《報告》也總結了八個重要的趨勢:
第一,東南亞、歐洲爲主要目的地。2022 年整車出口目的地中,亞洲、歐洲占據前兩位,分别占比 36% 和 26%,且未來占比将進一步增加。
第二,本地化生産繼續推進。東南亞憑借發達的汽車供應鏈體系、低廉的人工成本等優勢,成爲諸多中國車企海外建廠首選,輻射東南亞及中東、歐洲仍以整車進口模式爲主。
第三,國内配套供應商 " 抱團出海 "。主機廠與配套供應商企業 " 一起走出去 ",共建産業園區并進行一體化管理,實現降本增效、加快市場應對速度。
第四,價格分布從 " 啞鈴型 " 向 " 紡錘型 "。當前中國車企主要通過高端和低端車型切入海外市場,呈 " 啞鈴型 ",未來中國車企會發力中端的主流價格段車型,打造 " 紡錘型 " 價格分布
第五,智能化配置 " 減配降維 "。歐洲汽車市場成熟,東南亞汽車市場偏低端化,導緻消費者對智能化需求和購買意願度較低,中國車企将調整主打的智能化配置,在海外市場 " 回歸理性 "。
第六,品牌換标,提高辨識度。中國品牌在海外市場辨識度較低,部分中國車企通過 " 挂合資夥伴标 "、" 換收購品牌标 " 等方式提高品牌辨識度。
第七,經銷分銷爲主,直銷爲輔。單純直銷無法支撐擴張需求,中國車企出海需要高效借助當地經銷商和分銷商資源跑馬圈地,實現規模增長
第八," 訂閱制 " 等靈活購車模式。歐洲消費者購車習慣、新能源車快速叠代更新等特性,推動中國車企在海外提供訂閱制、以舊換新等靈活購車模式。
SFC
本期編輯 黎雨桐 實習生陶陶
21 君薦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