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段時間,千篇一律的古裝偶像劇,受到不少诟病。比如,演技不夠、造型來湊,黑化靠畫黑、年輕靠劉海,神仙穿白衣、滿屏 " 蟑螂須 ";比如,人設雷同、劇情重複,男主不是高冷神仙就是孤傲王爺,女主不是天降穿越者就是改命大女主,兩人常常始于互怼對立,繼而情愫暗生,曆經誤會虐戀,最終修成正果 ……曾經的 " 爆款制造器 ",緣何成了 " 複制印刷機 "?愈發同質化的古偶劇,又該走向何方?今天,我們來聊聊這個話題。
劇集流水線問題已是老生常談。不妨先思考一個問題,觀衆 " 受不了 " 的,究竟是不是套路化的影視内容?辯證來看,流水線也意味着類型片模式在市場的成功,以及電視劇工業的成熟。每一種套路背後,都是無數熱播作品經驗的總結和提煉。許多在熒幕上紅火幾十年的影視品類,離不開固定的 " 幾闆斧 "。比如韓國偶像劇中的 " 車禍、失憶、治不好 ",日本青春劇中的 " 加油、嘴炮、滿街跑 "。雖然相關元素反複出現,但并不妨礙它們收獲口碑與收視率,可謂 " 經典永不過時 "。
當下的很多古偶劇,服道化不可謂不吸睛,制作不可謂不精良,爲何很多人直呼 " 看不下去 "?千劇一面是表象,敷衍和浮躁的态度、個性和表達的喪失才是深層原因。套路就像一條已經鋪好的路,制作者隻需沿着它走,就能相對輕松地拍出一部 " 合格 " 的作品。而決定它是标準品還是精品的,很大程度上看有沒有精心的打磨、細節的鋪墊、角色的成長,這映照創作态度,決定觀衆觀感。有人設而無人物、有爽點但無邏輯,當吸引觀衆的邏輯内涵被壓縮爲幾個扁平化的關鍵詞,觸動心靈的 " 愛情 "" 友誼 " 被符号化爲炒 CP、工具人,隻剩下浮于表面的 " 工業糖精 " 和俗套反轉,怎能不讓觀衆審美疲勞,棄劇而逃?
網友評論截圖。圖片來源:中國新聞網
陷入粗制濫造、無腦粘貼的惡性循環,古偶劇的困境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有優秀團隊稀缺、精細化生産能力不足的局限,有劇情讓位演員、追求個人出圈勝過劇集出彩的弊病,也有劇本依賴網文 IP、本身質量便參差不齊的短闆。
除此之外,或許還在于,大數據時代的制作平台,更加 " 精明 " 也更爲短視。依靠流量的波動、數據的變化,平台能夠精準捕捉觀衆的心理需求和演員偏好。根據公式嵌套出的 " 劇情 + 演員 + 營銷 ",是一種商業邏輯而非拍攝邏輯,可能偶有水花,但未必能出長紅爆款。
觀衆的眼睛是雪亮的,今年以來,許多古偶劇的反響低于預期,甚至有了 " 古偶災年 " 的調侃。那麽,古偶劇會消亡嗎?從古偶劇自身特性來看,它具備不少 " 先天優勢 "。架空背景和宏大設定可以使其跳出種種限制,甚至自成體系,去思考和讨論差異化的理念、命題;随着拍攝技術和特效的精進,呈現出的奇幻視覺效果也是其他類型劇所不具備的;脫離現實的虛拟愛戀能帶去情感寄托,出圈率高、造星能力強 ……這些優勢注定古偶劇不會缺少受衆。但要赢得收視也赢得口碑,必須跳出舒适圈,創新提質。
一方面,制作方必須有破有立。破除單純逐利的流量思維,樹立精品意識,尊重影視劇創作的客觀規律,提升編劇和導演話語權;摒棄簡單複刻、盲目拼貼的創作惰性,潛下心來挖掘觀衆需求、關注時代痛點,塑造立得住的人物和立意深刻的故事,以情感和内涵來引發共鳴。另一方面,觀衆也可以多 " 用腳投票 ",對低質套路化古偶劇果斷說不,拒絕貢獻點擊量,用市場反饋壓縮相關劇集生存空間,倒逼影視行業轉型創新。
在大膽革新與精益求精中不斷成長,期待古偶劇終能走出 " 安全區 ",形成高标準高質量的創意生産流水線,真正百花齊放,欣欣向榮。
這正是:
制作隻圖名利事,套路多、質低劣,觀衆豈能留?
創新提質天地寬,出精品、百花綻,何愁無人看?